从1985年的《挽歌》开始,“挽歌"是索科兴中的一种特殊曲式,不只涵盖了一系列"……挽歌“的纪录片,同时也穿透在他其他纪录片与剧情片里。这一系列所表达的基调是一种来自李尔克《杜伊诺哀歌》的精神状态:意即恐怖与极乐的同一宿命。尽管将近十部的《挽歌》,以及像《玛莉亚》《甜蜜》《告白》《摩罗神》《俄罗斯方舟》《太阳》等这些非挽歌命名的影片,一再地展着一种风格化的调性、然而可能要一直到《生命挽歌》,这曲式才得以被充分地彰显,不论巧与不巧,唯有到这部特别涉及音乐的纪录片我们才较能清楚地体会到回荡在他作品中奇特的画外独白(monologue with over-vaice)究竟藏匿着什么样的心灵。曲式与声音在这部作品中的清晰度让我不得不在这里重申,这部影片的重要性绝不仅是大提琴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生前最后一部纪录片。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如何能再现音乐家的灵魂,如何能够承载声音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