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的开头要选在嘉佑三年(1058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呢?
作为《水浒传》的开头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作者可谓用心深矣。
嘉佑三年,黄河决堤,一场洪水几乎淹没了北宋王朝的首都东京汴梁。宋朝皇帝宋仁宗天子与大臣们的激烈讨论,最终下达圣诏,要重修河道,开凿永济河,使河水通过鲁沟河而流入大海。这项工程体量浩大,耗时一年才将近完成,数百万民众一齐疏通河道,相当于大宋王朝的大禹治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并没有避免洪水,永济河之水,反而因为黄河流入了大野泽,形成了方圆数百里的梁山水泊,汇成了气势磅礴、烟波浩瀚的八百里梁山泊。
《宋史》记载:京、索、广济河溢,浸民田;原武县河决汴堤长城口,漂浸封丘等处苗稼。这次水患直接覆盖了北宋统治腹心的广大地区,可以说影响巨大。
这场洪水,直接造就了后来的英雄好汉们的根据地。
《水浒传》 ,被派遣去江西龙虎山禳灾的官员叫“洪信”,“洪”是指洪水,“信”是指当时龙虎山在信州境内。“遇洪而开”的而导致放走108妖魔,寓意着这场浩大的洪灾,是这《水浒传》故事的启端。
另外,嘉佑三年还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件,那就是王安石入京。王安石何许人也?王安石变法者也。我们初中时候应该都学过他写的《伤仲永》。
嘉佑三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王安石指出了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情况的弊病,社会风气的败坏,国防军事的危机,认为根本的方法在于效仿古代先贤之道,对宋初以来的制度进行全盘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失败,让原本积弊的大宋王朝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高俅就是这次变法政治斗争当中的获利者。作者将嘉佑三年作为北宋王朝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确立了水浒传发生历史时代的宏观背景。
作者这一段连续使用了两个穿越人物:范仲淹和张天师,范仲淹此时已过世,而张天师还有几十年才出生,再加上各种道法幻术,使得本书更加脱离于历史,脱离于现实生活。
作者本意,大概是想告诉读者,他这本书就是一个虚构的、荒诞的,历史逻辑混乱的纯想象小说。想要让本书能够保留下来。这样的手法《红楼梦》同样使用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明清时代的文字狱盛行,作者只好把真实的历史和自己的观点看法隐藏在这些荒诞的情节当中,进行“文学走私”。
即便这样,《水浒传》仍然是官方记录被禁次数最多的小说,我们现在也不太清楚作者施耐庵是否因为写《水浒传》而坐牢。统治者仍然认为,即便是像水浒传这样写前代的而且是虚构的小说,同样会掀起农民反抗的浪潮。水浒传文字的背后到底揭露了什么,可以从水浒传的文字当中一点一点去挖掘。
作者在这段默默地描写着,不透露自己的一丁点情感:
京师的瘟疫,竟然要跑到千里之外的江西信州求救?在这里当地的官员大摆欢迎宴席,搞得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同时也展示了这些官员巴结逢迎的丑恶嘴脸。这不禁让人要与京师瘟疫的惨烈做对比。
像洪信这样的朝廷官员丝毫都不关心京师百姓的死活,而且他们的数量可能极为庞大。最后一部分写道真人要洪信做到“心地志诚”,方可见到天师,其实是反过来说这位洪太尉一点也不“志诚”。
作者本段这样不动声色的描写,直接抨击了官僚虚伪和统治阶级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