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
“当一个人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撒谎时,那么他的其余话也极有可能是谎言。”
小说对人物刻画的篇幅比破案的过程还要多,因而显得有些冗长,但是这部分对每个人的描写却也很精彩。《阳光下的罪恶》运用了成功的环境设置,以海边宾馆为据点,以周围的海水、山、船为媒介物,犹如将整个事件设置在一个极其优美的环境之中。蓝蓝的海水、静静的小船、安逸的宾馆构成了一个平面视图,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悠然。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带读者进入一个充满人文景观的世界,仿佛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中描绘的美景一般。然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却孕育着无限的杀机,凶杀案由此展开。在《阳光下的罪恶》中,波洛运用一系列知识来对案件进行投石问路般的推理,这其中就显示了他在医学、化学、解剖学、地质学、犯罪心理学、刑侦逻辑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对笔迹的辨认,烟袋里藏着的宝石,靠精细的观察和某些细节,波洛即能巧下断语。这也就是柯南·道尔提出的侦探要学会辨认足迹、泥印、烟丝等。缜密的逻辑推理还体现于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中,波洛很善于观察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在《阳光下的罪恶》中,他对帮凶克里斯丁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如克里斯丁总是围着脸怕日光晒坏她那有着过敏体质的脸,但在悬崖上看表时她的脸是什么都没带的,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阿伦娜的养女总是嫉恨她,波洛也是看在眼里的;阿伦娜通常不用防晒霜,可恰恰在死亡那天她却涂了防晒霜等细节。可以说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是对侦探观察生活细节的最准确注脚,学会观察人、观察生活,这就是侦探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理论的阐释。
3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