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精神
馮道列相八姓十一君,自稱長樂老,世人競慕之。得爲一馮道,斯亦當時人生之至高境界矣。下迄宋代,馮道依然見尊。歐陽修爲《新五代史》,始加貶斥。而馮道之爲人,遂再不見稱。韓愈言:「誅奸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此乃史官之仁。歐陽修崇拜韓愈,其爲《新五代史》,非在史官之任,亦如孔子之作《春秋》,乃有其不得已之深心。後代中國人,羣誦歐陽修《新五代史》,薛居正《舊五代史》則幾成廢。近代國人,乃以薛書取材富,記事詳,可資考證,一時又轉居歐書之上。然非歐書,則民族大義,修身大節,皆無以見。使北宋一代,歐書不出,恐此下中國亦無得如今傳之中國。 引自第122页 賢人居亂世,縱無位,縱無業,其一言一行,乃一世之表率,爲一世精神生命之所寄,亦不煩言而知矣。故讀《元史》,首當注意黃東發、王深寧、吳草廬、趙仁甫、劉靜修等諸人。此皆與當時政治、軍事、歷史大事件無關,皆不得謂乃當時之歷史人物。然此諸人,實皆元代史中之大人物。使無此諸人,則此下一部元史恐將不得再爲中國史,而亦將無明史之繼起。凡此元、清兩代初興時期諸人,亦可謂乃兩千年中國史中之大人物。承上而啓下,繼往而開來。天地已變,而此等人之立身言行,仍爲中國傳統理想一人物則無變。中國人之一套舊式花樣,則仍然顯在諸人身上。使無此等人物之出現,則中國人皆將變樣。舊式人物不復見,而道統亦無以存。中國人之爲中國人,中國之仍爲中國,中國史亦仍然爲中國史,則惟此諸人是賴。 引自第123页 以西方觀念來治中國史,則必無一而可矣。惟如最近之毛政權,乃始可以西方人觀念賴加以說明。使毛政權長存,則此下之中國史,將斷不同於以往之中國史可知。然又豈得謂是中國史之開新?如近代國人之喜新厭舊,則終必有將來中國新歷史之出現。惟今則尚無堪想象耳。 引自第129页 馬克思主張唯物史觀,可謂實得西方全部歷史之真相。近世西方人,則多斥其共產主義,乃未聞有人能力斥其唯物史觀者。中國史則只重人,遠過於重物。今國人則亦重物求新,不再重人求舊。人心變,斯歷史亦必隨而變。則今國人雖深受共產思想之害,而實仍未改變其唯物之追求,斯亦崇慕西化者一必然之途徑矣。 引自第139页
139人阅读
闲鱼闲闲庐居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國史學精神
-
歷史與人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乃商代開國之君,自銘其晨起盥洗之盤如此。...
-
中國史學中之文與質 等
中國史學中之文與質 198 孟子曰:「食色性也。」人生進步,不能忘棄此生存與生殖之兩項。《詩...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