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静流的智者——王维
杂诗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其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其二)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其三)
一千多年后的读者对于唐诗的理解问题:单向化、深度低。 引自 054 离人共感,所以千古传诵 文学理论指出,对一篇文学作品而言,它的意义是在历代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才被完成的,因此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诗人的写作动机,而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所给予读者的触发与共鸣。 引自 054 离人共感,所以千古传诵 最值得思考的是,人们很容易以为,第一个冒出来的问题就是他最关心的问题,这个推理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实是对人性一点都不了解的想当然耳。 引自 057 《杂诗》(其二)逐句解 为什么王维会问“寒梅著花未?”
无论是王绩的写法还是宋顾乐的解释,都避开了或者没有真正把握乍见人那一瞬间的心情,那激动无比的状态容不下逻辑安排的理性反应,也不会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一一爆发。而王维所深刻把握到的、所精准反映的,正是那一个很激动的、当下的瞬间。他没有要你举一反三,没有要你去做什么合乎理性的推论,他就是精确地现出那个乍然相见的瞬间反应,于是当下你只会间“寒梅著花末就是这样。 至于乍见乡人那一瞬间的激动心情,除了百感交集得说不出话来,又到底是什么感受,以致当下只会问出“寒梅著花未”。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一一很深的恐惧。是的,就是恐惧,犹如佛家偈语所说的“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妙色王求法偈》),因为爱所以才会忧虑,也因为爱所以才会恐惧,这份很深的恐惧正是由很深的爱而来,这也才是王维为什么只问“寒梅著花未”最可能的原因。 引自 第一瞬间的反应: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 人在久别重逢、乍然相见的第一瞬间,在那样异常激动的心情下,为什么所问的,会是一个自己并不在乎的问题? 答案是,这和人类非常复杂幽微的心理机制有关。 许多复杂幽微的心理机制背后都有一个根源,那个根源就是自我保护,于是形成了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并且发展出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比如我们的梦境,种种心理反应,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很简单的根源,就是这个生命体在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既然这个自我保护机制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也因此就不在人基的意识管控之下。换句话说,王维在那个第一瞬间所问出的问题,之所以是这么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那正是生命本能的反应,在自我防卫机制的启动下,所进行的一种自我保护。 引自 第一瞬间的反应: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 为什么这里会涉及自我防卫的需要?为什么这个时候他需要自我保护呢?就因为其他没有问出口的问题对他而言太重要,甚至是致命的问题,这么多年的悬念,攸关他心灵最深切的恐惧。 引自 第一瞬间的反应: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 你的本能知道心理的脆弱,这个求生本能就在潜意中自动地保护你,不让你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去得到坏的消息,以免崩溃。这种推迟作用,让真正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延后面对,以越是重要的问题,越是不可能第一个跳出来问。随着时间拉长慢慢地,你的心情平静下来了,心理建设已经准备好了,可以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坏消息的时候,自然地就会触及最关心的那问题,而此时,就算那个问题的答案是可怕的,也会让你非常悲痛、万分伤心,可是那已经不是致命的状态,关键就在于需要“时间”。而潜意识的心理防卫机制就是在替你准备这个缓冲时间以致自动封锁致命时刻的重大提可问。因此,在第一瞬间问出来的往往是一个你根本不在乎答案是什么的问题。 引自 第一瞬间的反应: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 不敢问的“情怯”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今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不敢说的心酸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如辛弃疾所体悟到的,事过多年,在经历过真实的苦难以后再回头去看,却真的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诗人前辈没有冤枉你,对你年少阶段明明很深切的感受,却说是“强说愁”,那是只有等到真切地走人泥泞,历经人世的苦痛,被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而真正懂得什么叫“愁滋味”之后,再回过头看看二十岁的愁绪,相对之下,确实只能说就是无端闲愁。 这不是当事人主观认知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的问题。一旦进入比较,永远会有更高级的层次,人生就是这样获致无尽的经验累积和更深的体悟,那个更深的体悟可以用同样的话说出来,可是其境界就完全不同。 引自 076“不敢说”的辛酸——辛弃疾的“欲说还休” 不说的可能的两个原因:
一、发现语言很有限,不能够充分表达,所谓“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纸短情长”,觉得语言好苍白无力,无论用怎样强烈的言语,都没有办法传达内心的那种愁滋味于万分之一,以就不说也罢。 二、“识尽愁滋味”的人百感交集在弥漫着苍凉的心境下,反而不知从何说起。 引自 076“不敢说”的辛酸——辛弃疾的“欲说还休” 辛弃疾“欲说还休”的原因:
辛弃疾终究不说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最后终于明白: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真正地倾听、替你分担。他表面上跟你有对话,好像也在旁边跟你交谈,但是几句话以后你就会知道,他并没有完全把心思放在你身上,并没有真正走进你的心去感受。而这是人性使然,也就是每一个人都面临的有限性,因此注定了“单子没有窗户”,“识尽愁滋味”的人终究只能自己承担。 引自 076“不敢说”的辛酸——辛弃疾的“欲说还休” 例证:
诗题叫作《熄灭,熄灭一》,讲述一个悲哀的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很穷、很乖,锯着木柴分担家务,却在即将结束工作、准备去吃晚餐时,一不留神手被锯到,随后医生赶到,但因为伤势太重,急救无效,心跳停止,诗的结尾是: 而他们,由于他们不是死者,转身继续他们各自的事。 引自 076“不敢说”的辛酸——辛弃疾的“欲说还休” 这个现象乍看之下当然是很无情的,可这是必然的结果,毕竟没有人应该代替死者去死,也没有任何人应该代替这个无辜的小男孩去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可怕的灾难,所以要旁人不转身回去做自己的事,是个不合理的要求。然而,这仍然很残酷地碰触到人性的有限,那个“有限”就是说,人毕竟只能回到他的世界关心他自己所关心的事,既然不是死者,当然要回到原本的生活常轨去承担各自的责任。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难、有他的地狱要面对,所以死者就这样独自进入黑暗的深渊,那是一个没有任何人可以分担的过程。活着的人也许心里或多或少对这个男孩有着悲悯、有着怀念,也有着痛楚,但是事实上,他们不可能全心全意去负担这个小男孩生命的悲剧,这就是人性的有限。 引自 076“不敢说”的辛酸——辛弃疾的“欲说还休” 例证2:加谬的《鼠疫》
在这种极度的孤独之中,没有人能够仰赖邻居的帮助;每一个人都必须独自承担他自己忧苦的重量。如果,由于某些机会,我们之中有人想把他自己的担子卸下来,或把情感述说一番,他得到的回答,不论是什么,通常都会使他受伤。而这时他才了解到,他跟他那对着说话的人并不是在谈论着相同的东西。因为虽然他是从那日日夜夜反含的个人悲痛之深渊中说出话来,虽然他所想表达的意象是慢慢形成,在热情与痛苦的火焰里经过熬炼证明是真的,这些东西对那些听他说话的人来说却毫无分量,那听的人所想象的只是一种平常的情感,是那种大量生产、在市场里交易的一种悲哀而已。他所得到的回答不论是友善的或敌意的,都总是张冠李戴,而沟通的企图不得不就此放弃。 引自 076“不敢说”的辛酸——辛弃疾的“欲说还休” 诉说的痛苦:三种因诉说而受伤的模式
A、第一种类型会说什么呢?他只会听你说几句话,就立刻回到他自己身上,举他以前的例子,把他多年下来已经跟你讲过五遍、十遍的以前的经验,重复一次,而那个经验跟你现在想讲的其实完全无关,都只是一些普通的经验而已。(本质只关心自己。) B、第二种类型会说什么呢?他会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想不开?为什么要这样钻牛角尖呢?你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之类的质疑。对于一个在茫茫水域中费力挣扎的人,他们给的不是双援手,把你拉出水面喘一口气,而是站在岸边批评你怎么那么不小心,让自己掉进水里,或者批评你怎么那么软弱,让自己直沉溺在水里不肯出来。然而,对一个筋疲力尽的溺水的人,又岂有多余的力气为自己辩解?这就像对一个快要淹死的人,却还要拿石头去砸他,把他推到更深的深渊去灭顶啊。(适得其反) C、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些站在岸边的局外人,就算不是质问和批评,他们所给予的建议也完全不适合当事人,甚至还适得其反,变成一种勉强和施压,创造出使人状况恶化的反效果。(漠不关心) 引自 诉说的痛苦:三种因诉说而受伤的模式 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善意铺成的。缺乏同理心的建议都只会造成当事人更大的负担,甚至受到更大的伤害,而建议者虽然带有好意,却因为无知完全不知道他是在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在中华文化圈的人很容易认为,只要我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对别人就是好的,自己就是一个好人,就应该会成就好事;但却完全忽略,从“好意”到“好事”之间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不是单单一个善意就可以所向无敌,也不是只要问心无愧就立成佛。不是的,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人间的道理绝不是“只要问心无愧”这么简单,因为人心是有限的、是会被蒙蔽的,自欺欺人的事情经常发生。 因此,这种B类型的反应,之所以会造成落井下石的结果,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善意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并没有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他、尊重他、一面仍然是二以自我为中心的善意,本质上等同于自以为是。 法国小说家加缪在《瘟疫》这本小说中说得好:“善意,假如缺乏理解的话,也会跟恶意一样,造成严重的损害。”单单有善意汉是不够的,在人与人的互动中,那不过是一个起点而已;虽然是好的起点,但是从这个起点到达对方的内心,还有着漫长的路程需要对人性有更多的了解与真正的关心、尊重,否则善意很容易就带来伤害,以致和恶意一样残酷可怕。 引自 诉说的痛苦:三种因诉说而受伤的模式 C、至于第三种类型呢,对于“欲说”愁滋味的人,他的反应是没有反应,也许他虽然有着几分关心,却并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于是导致了没有反应。确实,面对别人的痛苦,大多数的人是不知所措的。当你很想要一个人帮忙分担重担,对方却完全没有反应,那个重担オ刚一放出去,就仿佛遇到一个黑洞,又如石沉大海,以致那发自肺腑的倾吐变成了自说自话的独角戏,越说就越感到寂寞,而这一个背负着千钧重担的人就更累了,不如不说,于是就渐渐地沉默了。 另外,C类型中还有一种可能,也就是他的没有反应,是如实地表现出漠不关心,没有掩盖他对那份让你痛苦不堪的愁郁不感兴趣,甚至多听几次还会感到厌烦。(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引自 诉说的痛苦:三种因诉说而受伤的模式 欲说还休之因: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
一、人对他人基本上是漠不关心。 二、人性的有限往往最关心、只关心的就是自己。 引自 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 托尔斯泰说,人们之间谈话失败,以致无法真正沟通、无法真正促进互相了解,并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 为自负。自负其实就是自我中心,每个人都希望谈论自己或是自已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当你在讲你的苦痛的时候,听者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 引自 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 段义孚在《逃避主义》这本书中所说:事实上,在社交场合,甚至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中,人们很少真正用心去交谈或是用心去倾听别人的诉说,他们陈述的是自我,每一个 个体引用别人的话仅仅是为了作为自己演讲的开场白。……想想纪德那虽然悲哀却是明智的体会一一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倾听需要无私的奉献。 引自 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 于是,受苦的人终究会体验到:自己的世界末日只是别人的茶余饭后,自己的刻骨铭心只是别人的轻描淡写,自己的椎心泣血只是别人的不痛不痒。因而,再大的悲伤,都只是自己的事。 痛苦需要的是温柔的承接,因为“识尽愁滋味”的人已经脆者弱到不堪一击,轻轻的一个碰触都会痛彻心扉,甚至窒息灭顶。然而,人性的本能是趋吉避凶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压力与的无奈,又怎能轻易地温柔承接他人的愁滋味,增加自己的负担。有温柔的态度却没有承接,固然造成落空的伤害,有承接却没有用温柔的方式,更是在伤口上撒盐。而这些或者不温柔,或者不承接的人,都不是出于恶意或故意,甚至他们还自觉是带着善意或好意,并不知道自己既没有温柔,也没有承接,他们就只是很 普通的人而已。 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这样奢望,也不可能要求别人全心全意地来关心你、爱你,因为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做到也同样冷读自私。所以对这个现象,我们一点都没有谴责的意思。而只是从本质上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加缪也是。 引自 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 所以,对于A、对于B、对于C,就可以从一开始的您来的原谅,因为他们是那么的有限,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对待痛深渊中的人;同时也替他们庆幸,他们没有这样的经验,那也不懂得怎样去照顾他们表面上关心的人:又或者,他们曾有类似的经验,但毕竟已经事过境迁,脱离了当时的极处恢复正常之后很自然地也不想再重揭疮疤,再受一次那样的法于是也成为隔靴搔痒的局外人。 引自 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 “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因:
原因就在于:“天凉好个秋”并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话题。甚至更进一步来说,“天凉好个秋”比起你的“识尽愁滋味”会让对方更感兴趣。天气永远是人群中社交时最安全、最有效果的 话题,很热、很冷,要加外套以免感冒、外面下雨很不方便等,因为空气的冷、热,各种湿、干的作用,就在每一个人的皮肤细胞上,大家都共同感受得到。其实这是最有共鸣的话题,也是最可以发挥社交功能的话题,也因此比起你个人的“识尽愁滋味”更能够引发对方的兴趣,因为它同时也是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引自 天气:不会受伤的社交话题 透过这几首诗的重新认识,我们希望的是,对人性仍然可以充满和信心,但是乐观、宽容不应该建立在非常多乡愿、素朴的性善论上面,那是经不起考验的一厢情愿,这种表层的认识无论是鼓励你还是阻碍你,都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到黑暗有多么深沉的人,才能够知道光明有多么灿亮;真正知道人性有多么冷漠自私的人,也才能够坚持对人性美善的信心。也就是说,无论是黑暗还是光明,是残酷还是慈悲,都只有认识得越深才能够越坚定地走下去,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把人性加以提升和开华,这种人对于人性的信心オ是真正的可贵。 引自 读诗,也读懂了人性
166人阅读
掠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言
作者出书之意:学术研究推动知识追寻 唐诗是优美而深刻的世界。那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现代的...
-
初唐的新声——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初唐的诗人...
-
深水静流的智者——王维
-
穿透人间的诗仙——李白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枝红艳露凝...
-
博大精深的诗圣——杜甫
伦理制度的夫妻之间、彼此的关系如何? 文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妻子? 选择杜甫为例的原因: 在唐...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