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偶录 -- 君明臣直
读《资治通鉴》唐纪(五)-- 君明臣直
隋朝初创,炀帝尚矫情饰节,及至大权在握,唯我独尊时,凭着府库充实,纨绔习气显露,穷奢极欲,最忌臣下规谏,某日,从容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大业三年(607)五月,炀帝又下诏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拒榆林,东至紫河(紫河发源朔州善阳县。金河上承紫河)。尚书左仆射苏威谏,炀帝不听,筑之二旬而毕。炀帝征召民间散乐艺人,太常卿高颎谏,炀帝不听。颎退朝后,对太常丞李懿说:“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远,安可复尔!”礼部尚书宇文鹱私下对高颎说:“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言:“长城之役,幸非急务。”光禄大夫贺若弼亦私议宴可汗太侈,结果被人告发,炀帝以为诽谤朝政,丙子,高颎、宇文鹱、贺若弼皆坐诛,颎诸子徙边,弼妻子没官为奴婢。
大业十年(614)十一月,炀帝将如东都,太史令庚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弊,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炀帝不悦。庚质辞疾不从,炀帝怒,将庚质下狱,竟死狱中。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江都新作龙舟成,送东都;宇文述劝炀帝游幸江都,右候卫大将军赵才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炀帝大怒,把赵才交司吏惩处,旬日息怒,才将其释放。朝臣皆不欲行,炀帝意甚坚,无敢谏者。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杀之。甲子,炀帝游幸江都,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谏;炀帝大怒,先卸民象下巴,然后斩杀。
武德四年(621)五月初九,唐军攻取东都洛阳,“分守市肆,禁止侵掠,无敢犯者。”初十,李世民入宫城,坐阊阖门(洛阳城西面北来第三门曰阊阖),观隋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废诸道场,城中僧尼,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余皆返初。
李世民(太宗)继大统,兼听则明,深知隋鉴不远,尝对近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太宗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太宗数引魏征卧内,访以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皆欣然嘉纳。太宗久闻谏臣张玄素大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温公《资治通鉴》唐纪八论君明臣直,“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一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读《资治通鉴》唐纪(四)-- 宁无一个是男儿
读《资治通鉴》唐纪(四)-- 宁无一个是男儿 (一) 唐代科举制使寒门庶族得以进身,因此,政...
-
夜读偶录 -- 君明臣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