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过 曾国藩传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需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他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就是因为他基础打得牢。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的比别人高。(Pg.13)引自 4. 越笨拙越努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随它自己生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种在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Pg. 26)引自 3.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无助,看平底长得万丈高。”(Pg. 30)引自 3.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就是说,十来年间,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对皇帝讲过国家有什么严重问题。地方官员,也没有一个人对皇帝讲过地方上有什么矛盾。那些负责进谏的官员,也没有一个人指出过皇帝有什么做错的地方。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这说明,这些官员,没有一个是忠心为国的。(Pg. 51)引自 2. 开罪咸丰皇帝曾国藩后来说,如果他有时间,就会写一本“挺”经,所谓“挺”,就是指在危急时刻,能坚持住。对于这样的“挺”字精神,曾国藩称之为“竖起骨头,竭力撑持”。(Pg. 105)引自 2. 与咸丰帝的博弈我在这句话里所说的“反思”,用的字面意思,也就是反向思考。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其实很多时候做事情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Pg. 113)引自 3. 曾国藩的第一次自杀和湘潭大捷曾国藩痛于“败不相救”现象,制定了“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也就是说,他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统领,这样一层层挑选下去,直到普通士兵。(Pg. 116)引自 4. 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就是建立在最简单的只有“1” “0”两个数字的二进制基础之上吗? (Pg. 123)引自 4. 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Pg.161)引自 4. 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曾国藩原“以忠诚为天下倡”,以为仅凭忠义相激,就可以让部下出生入死。但阅历既久,才发现真正的抱道之士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多。他认识到“不妄保举,不乱用钱”,则“人心不附”。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Pg. 166)引自 4. 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大功克成之际,往往烦恼尤多。(Pg.209)引自 1. 著名的“天京”攻坚战越是位高权重,他越是主动听取逆耳之言,以克除自己身上的“意气”“客气”和“矜气”。他曾说:“安得一二好友,胸襟旷达、萧然自得者,与之相处,砭吾之短。”他有意识地在身边安排几个耿直高洁之人,时时给自己指出缺点。“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余之短,以相箴规,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在朋友的信中,也经常请求他们“常惠箴言,并赐危论”。(Pg.217)引自 2. 曾国藩人生最焦灼的四十六天正如曾国藩所说,影响之来,无声无迹。很多时候,报应不是专因某事,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Pg.244)引自 2. 曾国荃的“经济问题”曾国藩从自身经验总结出,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所排斥:“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因此,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Pg. 275)引自 3. 曾国藩的“小金库”曾国藩关于外交的另一句名言是“大事苦争,小事放松”。对外关系应该着眼于大局,在有关国计民生的敌方要拼死相争,但是不应该在入不入城这类的小事上纠缠。(Pg.295)引自 3. 三个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曾国藩还有一个颇为“唯心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在中国社会,整个风气都受居于高位的少数几个核心人物心性品行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风气的厚薄全由一二人之倡导而成。(Pg.299)引自 2. 曾国藩的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一般经过这两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幕僚的具体工作:有胆气血性者令其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令其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Pg.302)引自 2. 曾国藩的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和孔子一样,曾国藩内心深处很热爱这个教师工作,甚至比做官还要热爱。曾国藩曾经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便是“宏讲人才,诱人日进。”(Pg.303)引自 2. 曾国藩的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将帅之道,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之恩矣。 就是说,做将帅的,一定要帮助下属立业成才。对待下属,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内心里希望他们发展得好,这样,他们才从内心感激你的恩德。(Pg.306)引自 2. 曾国藩的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人这辈子,最难去除的就是嫉妒和贪求。所谓“不忮”,就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贪求心。(Pg.333)引自 3. 曾国藩调查“挖眼剜心”事件他说:“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Pg.378)引自 4.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 RITA ZHOU的所有笔记(88篇)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