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110卷 被逼的人和 北魏的汉化
allanscyan (曳尾涂中)
读过 资治通鉴
之前的卷评中提到过两件事:其一南朝皇帝开始疏远士族而重用宗室,其二桓玄蓄势待发以谋夺天下。士族王恭、殷仲堪并非桓玄死党,在宗室司马道子势力逼迫下,被迫与桓玄站一条队。有着上游江陵地利的桓玄得到如此“天时”和“人和”(被迫站队的人和),必然是要释放心中得野心,要大大的干一票,正如其父桓温所言:“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再看北边,北魏开始称帝、建国、定都,并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北魏的汉化并非到孝文帝迁都洛阳才算开始,在拓跋珪建国的此时就开始了。拓跋珪要求民众“束发戴帽”,本质就是向着“不披发左衽得汉文化”迈进,并且重用崔浩等汉人谋士,由此种种可以看出,帝国的汉化政策没有明说,但是基本定下来了,可见,使得外来人自觉入乡随俗,这是是汉文化的巨大生存力。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成规模的魏国,魏是高大的意思,战国时有三晋之一的魏国,三国时有曹氏的魏国,现在的北魏,则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不过都在北方,这是一种现象。
42人阅读
allanscy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再读《通鉴》第112卷 国贵有自知 人忌不忠信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并非是刘伯温的专利,古代献策之士如姜尚、张良、邓宇、诸葛亮等...
-
再读《通鉴》第111卷 北裂南乱与济世之才
这一卷,南边东晋内忧外患,北边胡国四分五裂。 北方的吕光镇不住凉州,死后凉州(后凉)分裂...
-
再读《通鉴》第110卷 被逼的人和 北魏的汉化
-
再读《通鉴》第109卷 短命的慕容氏燕国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卷 估计大家还记得《天龙八部》中发了疯的慕容复口中不断念叨的“大燕国...
-
再读《通鉴》第108卷 桓玄的天时地利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卷 权力是一种超越感和支配感极强的欲望,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桓温其实就...
> 查看全部4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