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note
Wy
读过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的流传与整理
·张家是在唐灭亡时衰落的。所以张家的故事与收藏盛况在宋初还流传于官宦与文人之间。北宋初年修的《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都引用了《历代名画记》。郭若虚续《图画见闻志》。P15
·当时《历代名画记》都是以抄本流行,形式主要是卷子。到南宋理宗(1225~1264)时,才有临安书棚的“蝴蝶包背装”样的雕版印刷本。南宋1279年亡;出现调版印刷本已经是南宋末年。P16
宋理宗时,临安书棚雕印的《历代名画记》大概早已不存。但有两个抄本,都是直接或间接根据临安书棚抄出,现明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另一个抄本藏于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
【使用 四库本要慎重。只要不是四库独有的书,最好不用四库本,找四库根据的原本或与其无关的其他本。p19】
重视《历代名画记》,清代以来一般来说是从《四库提要》开始。
俞剑华点校本
《历代名画记》体例与内容
战国西汉时期书和画出现了繁荣的盛况,如存世的秦石鼓….
东汉时期扩大了普及面,现存各地的汉碑和洛阳石经以及各地墓葬壁画(包括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个体石雕也成熟起来。
魏晋沿袭了东汉以来的传统,东晋南迁江南。北魏孝文帝迁洛前后,北魏汉化程度愈来愈深,北朝开始出现巨大的书画遗迹、画塑同源,与雕造的关系密切,同时由于汉以来与境外交往很久,逐渐受到西方雕刻艺术的影响,5世纪末北中国雕塑艺术才更复杂起来。
6世纪中期以来墓葬壁画和俑的水平显著提高。关于画论和画史的著作在这时也出现了,特别是当时被认为是正统所在的南朝。《历代名画记》所记和常引用的《述画记》作者孙畅之,是刘宋人之入魏者(一般说是后魏孙畅之),此书已佚。已佚论画的书还有梁武帝的《画评》。先存最早的这类书籍是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和梁陈时人的《续画品》,唐贞观间(7世纪中期)裴孝源著《贞观公私画录》和《贞观公私画史》(可能原是两部书),多是根据《梁太清目》编写的(太清是梁武帝萧衍的最后一个纪年,547~549)。《梁太清目》的重点是论述唐以前的作品,因可推知裴著两书是上承南朝的系统。P22
梁武帝的时代(502~549年),也就是北魏的人认为“正朔礼仪之国”的大梁时代(《续高僧传·法贞传》),这也就是北周的庾信《哀江南赋》里的“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的阶段。P23
《历代名画记》十卷,前三卷是总论性质,主要讲画学和画论,后七卷是按年代顺序写的画家传记。可以参考俞剑华《历代名画记》的注释和导言。P23
·卷一【五个子目】开卷是第一子目“叙绘画之源流”,从画的作用开始讲绘画的出现和原始绘画…..
·第二子目“叙绘画之兴废”。简述历代绘画作品的聚集、鉴赏、流失的大概。
·第三子目“叙历代能画人名”,列372位,从上古到贞元末即9世纪初故去的王默。
·第四子目“论画六法”。这是张彦远对谢赫“画有六法”:气韵生动(传神)、骨法用笔(线条)、应物象形(形似)、随类赋彩(上彩)、经营位置(布局)、传模移写。谢赫和张彦远提出的,都是重在人物的画法。
张彦远在阐述中绘画分为四个时期:(1)【东晋南北朝刘宋时期】“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作‘迹简而意淡’,顾、陆之流是也”;(2)【南北朝中晚期和隋】“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作‘细密而精微’,展、郑之流是也”;(3)【初唐,从阎立本到吴道子的时代】“近代之画,绚烂而求备”;(4)【张彦远前不久和张彦远自己较早的时期,即唐肃宗以后的中唐时期,亦即代、德、宪、穆时代(8世纪中晚期到9世纪30年代)】“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p24~25
前三个时期是人物画的盛期,唐肃宗以来各种题材都有,人物画多沿袭传统
·第五子目“论画山水树石”,是讲山水树石前后的变化
·卷二第六子目“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前部分讲东晋以来迄于张彦远所谓的近代重要画家的师资传输;后部分“论衣服、车舆、士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并举例说明。可以据此类推。是判断作品年代和作者所在地区的重要参考资料。P25~26
·第七子目【讲上古、中古、近代用笔的变化史】“论顾、陆、张、吴用笔”。张彦远分析四个人的用笔,说顾、陆二人画线条“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密体,重神】;张、吴“钩戟利剑”、“离披点画”,勾勒快速,点线清晰【疏体,脱俗】
·第八子目“论画体工用拓写”。俞剑华先生理解为三个内容:画体(重墨不重彩)、工用(选好作画的质地——齐纨吴练)、拓写(用蜡纸拓写保存真迹)。
·第九子目“论名价品第”,“三古以定贵贱”,以后汉、三国为上古,晋宋为中古,齐、梁、后魏、北齐、陈、后周为下古,隋及国初为近代。“顾、陆、张、吴为正经,杨(子华)、郑、董、展为三史”。关于具体价格张彦远以当时流行的屏风画一片或一扇为准【关于为何是以屏风画为准,这涉及到当时室内布局问题。从汉到盛唐,屋里没有固定的隔断,因此室内的家具只有围着床榻的屏风和帷帐,榻围着屏风,床围着帷幛。隋以前多在屏风作画;隋代以后才逐渐扩展到帷幛上。】。….. 画无定价,要以画人之好恶而定。
·第十子目“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对历史考古来说,此书中很多信息是正史所没有的】
·第十一子目“叙自古跋尾押署”
·第十二子目“叙古今公私印记”
(1) 自晋宋至国初御府收藏的绘画,只有鉴识人的押署跋尾,没有印
(2) 贞观时(627~649)出现了“贞观”御府的印记,也出现了整装(装裱)者的记录
(3) 钤鉴藏者私人的印记,相传以东晋周觊为最早,开元以后,公私家印逐渐盛行
(4) 押署跋尾之制,开元时(713~741)盛行,为了各种原因,隐去以前的收藏情况,而出现割掉前人押署跋尾的作法,也盛行于此时
·第十三子目“论装背裱轴”。刘宋时期开始注重装背
·第十四子目“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浙西甘露寺,会昌法难时候没有遭到毁坏。东晋以来的一部分著名画家所绘壁画如顾恺之、戴安道、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和唐代的韩幹、吴道子等作品嵌置于此寺各殿堂的壁面。该遗址在今镇江城东北江滨北团山后峰。张彦远在记录各寺观的壁画时,也附带记录了塑像和塑工的姓名,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第十五子目“述古之秘画珍图”,许多可以增补《隋书·经籍志》
唐以前,晋顾恺之为重点,书中录有顾恺之著的《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文章,是研究顾恺之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东晋绘画的重要资料。P30
刘宋的重点是陆探微;萧梁的重点是张僧繇。
张彦远总结了一段自汉明帝以来至唐代佛画的变化,特别是论述戴氏(东晋戴逵、戴颙)父子的佛教作品:“其后北齐曹仲达(来自撒马尔罕一带,曹衣出水)、梁朝张僧繇、唐朝吴道玄、周昉各有损益,……,璎珞天衣创意各异,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斯万古不易矣。”是今天佛教考古值得重视的论点。P31【????】
·绘画自汉魏以来主要画人物,开元时变化较大,首先作为人物陪衬的山水开始独立。
【卷四到卷十虽然是画家传记,实际也是一部绘画题材演变的记录。】
《历代名画记》的续作及其他
张彦远书写到9世纪中期,此后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和邓椿《画继》赓续之作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雕塑铸像亦本曹、吴”,“雕塑之像亦有吴装(经拂丹青)”——是明确地把雕塑特点与绘画特点联系起来的最早提法。
凡物皆可入画,大约在北宋时期已达到高峰。P33
·《画继》是继《图画见闻志》之作,靖康之变,邓椿避居四川,名画与名画家也多入蜀,素有该书多论两宋之际的蜀中绘事。绘画史的发展,壁画不被重视了。屏风等室内装饰画和小幅挂轴与扇面画流行;画论也不被重视了。说明南宋绘画已经走向所谓的“文人画”,著录画的书籍与考古的关系越来越少。再过一个阶段,装饰画和笔画被排挤出绘画的主流,有关制度、风尚的著录在绘画书籍中也被删除了。P35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一卷,原名《画录》,有的著录作《唐画断》,把传世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
·宋黄休复《宜州名画录》三卷,是记录四川的,壁画是此书的重点之一
·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一卷,是补北宋胡峤《梁朝名画录》之作
·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
《历代名画记》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
·卷五两晋,卷六刘宋,卷七前半萧齐。两晋主要是东晋、西晋只列了四个人:卫协和“师于卫协”的张墨、荀勖,还有嵇康。佛教中维摩诘是被西晋一些人士看中的隐逸清淡的人物相类似。这时候的佛教人物画并不是作为宗教信仰供奉而绘制的,一直到东晋前期情况似乎还是如此。【是把佛作为可敬的圣贤,似乎也不是宗教性的崇拜供奉,所以本书里面还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仙题材】p40
·大约4世纪中期,顾恺之在为瓦棺寺画维摩诘,他画的维摩诘,书中记载:“顾生首创维摩诘像存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这是隐士的形象,在洛阳宾阳洞中洞前壁南侧维摩诘经变浮雕中可以看到。画维摩诘就顾恺之而言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佛寺敛前,所以他作画不忙于点睛。从顾恺之设计《画云台山记》来看,他对天师道的尊奉远过于佛教。
故事画前后衔接的两个场面,这种画面布局是东汉以来壁画、画像石的画法,也和洛阳北魏孝子棺表现某个孝子故事情节相同。与早期敦煌莫高窟中,将情节混画在一起的外来布局不同,这也是佛教故事画布局从外来形式向传统形式转变的一个实例。P40~42
·山峦建突出珍禽猛兽,源于汉代的装饰画。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恰好给两汉和盛唐以来兴起的纯山水画之间补上了过渡的空白。??p42
·梁陈、北朝到隋,这一时期改变画风的代表是梁张僧繇和北齐的杨子华。张僧繇改变画风的关键是“得其肉”,改清瘦为丰壮,可见张僧繇的人像是写实的。【江苏常州戚家村南朝晚期画像砖墓的仕女形象】
新的画风出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代替或排除旧的风格。邓县画像砖墓(旧式)与襄阳贾家冲画像砖墓(新式,偏南方),年代相近p46~47
·张僧繇的新样式在北方传布,从文献记载和考古上来看,首先在东方出现,稍后的北齐更为显著,都城邺和北都太原附近发现的东魏、北齐的目的壁画中人物都是张氏新样式。P49
·阎立本说杨子华“简易标美”和《名画记》“杨则鞍马人物为胜”,这是北方画家的特长。【娄睿墓可能是杨子华画或杨派作品】
·吴道子创作了很多壁画,既画佛寺画也画道观画,在佛寺画了不少经变,也别是维摩本性变和西方变(阿弥陀经变)。使我们注意到莫高窟一些的经变画在盛唐壁画中的发展变化,与吴道子的新创意的某种联系。吴道子的线条雄劲快速,有立体感。P64~65
·《名画记》记周昉画人物:“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极风姿……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创水月之体”
·南唐画家周文矩是周派的代表人物,《宫中图》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