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古代穿越指南-05古代的床长什么样子
01古达穿越指南
一直听说有“二十四史”的说法,也就是以《史记》为首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一直以来,纪传体也被历代视为正式的历史写法。虽然不曾度过其中任何一本,但隐约晓得这二十四部史书代表正统的历史记载,也就是正史,其学术价值远非野史轶事能及。
王老师在本书的首篇却提到了“二十五史“的概念。原来,”二十四史“是乾隆正式确定的,而清朝时是不可能有写清朝的正史的,所以记载清朝历史的《清史稿》就成了第二十五部正史。
王老师将中国古代分为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这样的划分方法,从中华文明的发育阶段的角度来看,是有其合理性的。
先秦,即秦统一之前,包含夏商周三朝。姑且认为夏朝真实存在,中华文明史约四千年。这三朝,特别是诞生甲骨文的商朝,奠定了四千年文明史的基石,是中华文明的襁褓时期。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制定了许多延续千年的制度,是中华文明的少年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大分裂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原文明则”衣冠南渡“,发展了江南地区(原本”衣冠南渡“仅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世族南逃、政权、文明南迁。后来,北宋末的高宗渡江,也被称为”衣冠南渡“)。这是有少年烦恼的青春期。
隋唐,有一次大统一时期。这是海纳百川、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中原地区的宋朝相对统一,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经济之富庶、文化之繁荣,已达近代前夜,是中华文明的造极时期。赵宋王朝更是立下祖训不杀文人士大夫,这让宋朝成了文人的天堂。但它应对周边林立的少数民族证券却力不从心,是有危机的中年时期。
元明清,国家高度统一,专职皇权达到顶峰。政治高压、社会压抑、科技落后,逐步落后于西方国家,到了暮年时期。
纵观四千年文明史,着实应了那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幸福的时期,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而不幸的时期,是连人起码的生存都无法实现的,这样的乱世,往往会造出英雄。造英雄的不是时势,而是乱世。试想在和平年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哪里会需要英雄挺身而出。越是乱世,越出英雄,或者说枭雄。
02古代的厕所长什么样子
《左传》有记载,晋景公”如厕,陷而卒“,说明春秋时的厕所简陋到威胁人生命安全的程度,毕竟在方便时,偶尔迎面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是锦上添花,但若风稍微大些,恐怕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了。
关于马桶为什么叫马桶,原来是跟避讳有关。虎子这东西在收藏界见了不少了,现在人真是什么东西都收藏,类似异怪的东西还有唐三彩。虎子这种实用器具到了唐朝不得不改名为”马子“,原因就是李唐的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后来”马子“由功能单一的壶状发展成了功能多样的桶状,名称也有”马子“变成了”马桶“。
马桶的广泛使用还让粪便收集商业化成了可能,后来发展出了专门收粪的粪厂、粪夫,将粪便收集晒干之后卖给农民。往往因为富人吃得好,粪便肥力高,收粪时能卖更高的价钱。我觉得以此定价也有些道理。庄稼作物只能吸收粪便发酵分解之后的无机物,基本就是氮磷钾之类的,氮、磷主要表现为酸根离子,钾主要表现为无机盐的阳离子。富人的饮食相比穷人,主要是蛋白质摄入较多,因此氮、磷的含量应当更高一些。可惜当时不会判断作物欠缺那种元素,不然可以针对性的将”高蛋白“肥用于缺少氮肥、磷肥的庄稼,优化富人粪便这种稀缺资源的使用效果。
前两天和老爹看电视,在央视一档节目里看到了时传祥的人物纪录片。时传祥解放前在一家私人粪厂工作了,建国后成了一位掏粪工人,因为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的工作精神,获得了很高的个人荣誉,并在上世纪被重点宣传过。老爹那个年纪的人对时传祥这个人都了解,对掏粪产业也了解,因为掏粪这个产业一直延续到建国后。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农业生产依然使用粪便作为肥料,这应该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停滞了几百年,直到后来的机械化打破僵局。
03古代人上厕所用什么
古罗马帝国已经有了公厕,还有公用的擦屁股的东西。那时一块绑在棍子一端的海绵,用完了就浸泡在高浓度的盐水中。
在中国,早期的纸是很珍贵的,知道元朝才开始用纸擦屁股。元朝之前,用的是”厕筹“,也叫”搅屎棍“,那是一块长约二十厘米的木片或竹片,用法类似于”用木勺吃冰淇淋“。
05古代的床长什么样子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宋太祖这句话让很多人以为,榻就是用来睡觉的床。其实,床是床,榻是榻,二者是有区别的。
床的起源很早,源于氏族社会的土台,其形制在商周时期就被确定下来了,由木板和足构成。一开始,床是一种多功能家具,主要作用是供晚上睡觉,另外还可以坐,甚至吃饭、当桌子。到了唐代出现桌椅之后,床就成了专门用来睡觉的家具。
榻的起源是席子。古代最初的生活方式是”席居制“,那时候没有桌椅,起居坐卧都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北方多用草席,南方多用竹席。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开始使用一种略高于地面的木制坐具,随坐随移。这种坐具就是榻的雏形。”榻“一词最终在西汉时出现,后来又出现了加大的榻,人能够躺在上面,这就是卧榻了。所以榻更像是现在的沙发,可以坐可以躺。
尽管榻出现得很早,但是只有少部分贵族使用,大部分人还是继续”席居制“,只是铺的席子逐渐加厚,形成了所谓的”筵席“:下层较为粗糙的席子叫”筵“,上层较为细软的叫”席“。”铺陈曰筵,藉之曰席“。
唐人的生活习惯受胡人影响很大,榻变得越来越高,最后人们开始在榻上垂足而坐,后来出现了椅子。宋朝时,椅子已经普及,古人彻底告别了”席居制“。
”下榻“一词的来源,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东汉有位太守叫陈蕃,非常爱才。当时有个人叫徐稚,很有学问,与陈蕃交往密切。陈蕃在家中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平时挂在墙上,徐稚来了就把榻放下,让其坐下歇息。
降半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01古代穿越指南-05古代的床长什么样子
-
06古人的住宅面积有多大-10古人夏天如何驱蚊
06古人的住宅面积有多大 总的来看,古人的住宅面积着实不算小,相比而言,今人的住宅确实算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