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化之路
历史事件:四次美元危机:1960、1968、197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3--石油危机:美元暴跌,油价、金价暴涨。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百科摘录 引自第49页 相关专业词汇:
铸币税(Seigniorage),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的政府可以不需任何补偿地用纸制货币向自己的居民换取实际经济资源,从中攫取发行货币所产生的特定收益。这部分由货币发行主体垄断性地享受“通用货币面价值超出生产成本”的收益,就被定义为“铸币税”。
经常项目:指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实际资产的流动,与该国的国民收入账户有密切联系,也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包括货物(goods)、服务(services)、收入(income)和经常转移(currenttransfer)四个项目。
经常账户:经常账户是记录生产、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以及收入使用的账户,具体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以及使用账户。账户之间是通过平衡项相联系的。经常账户反映生产、收入分配、再分配以及可支配收入在最终消费和储蓄上的使用。按照SNA的规范,储蓄来源于国内、国外生产的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最终消费的部分,构成积累的来源。
以黄金非货币化、以美元为中心的混合本位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地缓解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但90年代以后,在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和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和金融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又面临着新的矛盾:即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取决于美元的稳定,美元的稳定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全球清偿力供应又依赖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国的“铸币税”特权又推动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新特里芬悖论”。
世界的美元化,给美国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美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增发货币,将战争开支及经济危机的成本转嫁到别国,而自己则可以在经济危机中坐收渔翁之利。 历史背景:美元危机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国际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硬通货,导致美元国际信用动摇的状况。1960年10月爆发二次大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到70年代初已连续多次发生美元危机。美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美国的对外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连年出现逆差,大量黄金储备流失,使美元对外信用保证不足,加上美国通货膨胀严重,美元对内不断贬值。--百科摘录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68年3月爆发了严重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4亿多美元。1968年3月14日一天当中,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面对这样的局势,黄金总库是不可能应付的了的。黄金总库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8国成立于1961年10月)经过协商后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能再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官价在自由市场上供应黄金,即不再维持黄金官价,黄金市场听其自由上涨。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仍可按黄金官价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自由市场上的金价与黄金官价不发生联系了,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双价制”。与此同时,美国与原黄金总库成员国达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克制提取黄金协议”,各国同意原则上不再以美元向美国大量兑换黄金,以减轻美国兑现黄金的压力。这都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陷入十分虚弱的境地(1968年底,美国占有西方世界的黄金总量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5%)。---百科摘录 引自第45页 三、群雄逐“币”
1、日元:二战后日元受重创,美为了抵抗社会主义阵容,积极援助日本。
1950-1960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越南战争(Vietnam War,1955年11月-1975年3月),美国刻意通过战争制造需求,为日本寻求最有效的发展方式,使日本成为美国军需物资生产大本营,有人称,这“至少使日本在其战后的发展进程中赢得了10年时间”。
1950-1980 日本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模仿西方的生产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产品升级,降低成本,其产品在欧美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1971-1973,美元经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3年石油危机,日本完成产业结构转移,日本省油车蚕食美国耗油车市场;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电子产业一飞冲天:松下、索尼、先锋、丰田、三菱等跻身世界名企,日本成为亚洲经济龙头,第二世界经济体。日元国际化。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撼动美元大哥地位,1983年开始,美国实施打压日元政策,要求日元升值,1985年,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动提出日元贬值10%,再算上美元贬值10%,直到1989年,后续接连一些列打压,使日元升值3倍多,导致日本出口大幅首创,生产成本增加,价格优势被削弱,日本经济增长减慢。
为保持经济的增长,日本央行实施扩张货币政策,多次降息,降低贴现率,出口企业为了弥补出口亏损,借贷炒股,为后来股市跟楼市热潮埋下伏笔。
1985年-1989年:日本的股市与楼市一路飘红。日本升值,为日本提供了抄底机会。日本嫌弃--在他们看来,美国的资产十分的物美价廉,日本掀起了对美国资产额收购潮。疯狂的不计后果购买美国资产,“高出不胜寒”的股市跟楼市,泡沫越来越大,1989年5月,日本政府嗅到了泡沫要破裂的苗头,开始紧缩货币,将维系了两年多的2.5%的利率提高到3.25%,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金融体系惊慌失措,楼市冷却,经济开始唱哀歌。美国早就在守株待兔——股指认沽期权,赌日本股市会跌,跌,则美国赢,涨,则日本赢。1990年1月12日,日经指数下跌数日,美国交易所适时抛出“股指认沽期权”,在美国大卖,日本股市全线崩溃。经济泡沫破裂,银行业、投资业、制造业都身处水深火热。为救命,很多日本企业不得不断臂求生,原来在繁荣时高调收购的资产,以更低的价格被美国收购。
1993-2009年,日本经济停滞不前。
日本学者吉川元忠在《金融战败》中如此哀叹:“太平盛世中,谁能意识到战争已经打响?若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利益送给敌对一方,而在人民看不到摸不到的无形战争中,往往败就败在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大好山河拱手送给对方还浑然不知,这样的战败更惨更痛。” 日元的国际化道路走的悲壮而无奈,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充当美元扫清障碍的炮灰。一个经济强国,却无法让日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立足。 货币的博弈是国家实力全面的较量,货币的国际化更是如此,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出色的政治手腕,需要承担,也需责任,还需要丝丝入扣的外交斡旋。一直以来,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这样的无奈现实,成为阻挠日元国际化最大的短板。 引自第53页
历史背景: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由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援助朝鲜人民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经过历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通过谈判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越南战争(Vietnam War,1955年11月-1975年3月)是冷战时期,是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最终,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推翻了越南共和国,统一越南全国。 该战争对亚洲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国内经济环境恶化。越南也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量平民死亡,经济崩溃、通货膨胀。--百科摘录 引自第49页 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 引自第51页 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换言之,当商业银行需要调节流动性的时候,要向央行付出的成本。理论上讲,央行通过调整这种利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调控整个货币体系利率和资金供应状况的目的,是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重要工具之一。 贴现率会根据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动,国内投资过热,出现通胀时,国家将会提高利率、及贴现率,即涨息,提高央行的银行准备金。反之,为刺激经济,降息、降低贴现率,降税收,发国债,适当的财政赤字来推动内需。
历史事件:四次美元危机:1960、1968、197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3--石油危机:美元暴跌,油价、金价暴涨。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百科摘录引自:第49页×相关专业词汇:铸币税(Seigniorage),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的政府可以不需任何补偿地用纸制货币向自己的居民换取实际经济资源,从中攫取发行货币所产生的特定收益。这部分由货币发行主体垄断性地享受“通用货币面价值超出生产成本”的收益,就被定义为“铸币税”。经常项目:指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实际资产的流动,与该国的国民收入账户有密切联系,也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包括货物(goods)、服务(services)、收入(income)和经常转移(currenttransfer)四个项目。 经常账户:经常账户是记录生产、收入的分配、再分配以及收入使用的账户,具体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以及使用账户。账户之间是通过平衡项相联系的。经常账户反映生产、收入分配、再分配以及可支配收入在最终消费和储蓄上的使用。按照SNA的规范,储蓄来源于国内、国外生产的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最终消费的部分,构成积累的来源。以黄金非货币化、以美元为中心的混合本位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地缓解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但90年代以后,在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和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和金融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又面临着新的矛盾:即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取决于美元的稳定,美元的稳定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全球清偿力供应又依赖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国的“铸币税”特权又推动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新特里芬悖论”。 世界的美元化,给美国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美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增发货币,将战争开支及经济危机的成本转嫁到别国,而自己则可以在经济危机中坐收渔翁之利。 历史背景:美元危机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国际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硬通货,导致美元国际信用动摇的状况。1960年10月爆发二次大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削弱,到70年代初已连续多次发生美元危机。美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美国的对外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连年出现逆差,大量黄金储备流失,使美元对外信用保证不足,加上美国通货膨胀严重,美元对内不断贬值。--百科摘录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68年3月爆发了严重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4亿多美元。1968年3月14日一天当中,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的破纪录数字。面对这样的局势,黄金总库是不可能应付的了的。黄金总库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8国成立于1961年10月)经过协商后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能再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官价在自由市场上供应黄金,即不再维持黄金官价,黄金市场听其自由上涨。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仍可按黄金官价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自由市场上的金价与黄金官价不发生联系了,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双价制”。与此同时,美国与原黄金总库成员国达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克制提取黄金协议”,各国同意原则上不再以美元向美国大量兑换黄金,以减轻美国兑现黄金的压力。这都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陷入十分虚弱的境地(1968年底,美国占有西方世界的黄金总量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5%)。---百科摘录引自:第45页×三、群雄逐“币”1、日元:二战后日元受重创,美为了抵抗社会主义阵容,积极援助日本。1950-1960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越南战争(Vietnam War,1955年11月-1975年3月),美国刻意通过战争制造需求,为日本寻求最有效的发展方式,使日本成为美国军需物资生产大本营,有人称,这“至少使日本在其战后的发展进程中赢得了10年时间”。1950-1980 日本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模仿西方的生产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产品升级,降低成本,其产品在欧美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1971-1973,美元经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3年石油危机,日本完成产业结构转移,日本省油车蚕食美国耗油车市场;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电子产业一飞冲天:松下、索尼、先锋、丰田、三菱等跻身世界名企,日本成为亚洲经济龙头,第二世界经济体。日元国际化。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撼动美元大哥地位,1983年开始,美国实施打压日元政策,要求日元升值,1985年,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动提出日元贬值10%,再算上美元贬值10%,直到1989年,后续接连一些列打压,使日元升值3倍多,导致日本出口大幅首创,生产成本增加,价格优势被削弱,日本经济增长减慢。 为保持经济的增长,日本央行实施扩张货币政策,多次降息,降低贴现率,出口企业为了弥补出口亏损,借贷炒股,为后来股市跟楼市热潮埋下伏笔。 1985年-1989年:日本的股市与楼市一路飘红。日本升值,为日本提供了抄底机会。日本嫌弃--在他们看来,美国的资产十分的物美价廉,日本掀起了对美国资产额收购潮。疯狂的不计后果购买美国资产,“高出不胜寒”的股市跟楼市,泡沫越来越大,1989年5月,日本政府嗅到了泡沫要破裂的苗头,开始紧缩货币,将维系了两年多的2.5%的利率提高到3.25%,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金融体系惊慌失措,楼市冷却,经济开始唱哀歌。美国早就在守株待兔——股指认沽期权,赌日本股市会跌,跌,则美国赢,涨,则日本赢。1990年1月12日,日经指数下跌数日,美国交易所适时抛出“股指认沽期权”,在美国大卖,日本股市全线崩溃。经济泡沫破裂,银行业、投资业、制造业都身处水深火热。为救命,很多日本企业不得不断臂求生,原来在繁荣时高调收购的资产,以更低的价格被美国收购。 1993-2009年,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日本学者吉川元忠在《金融战败》中如此哀叹:“太平盛世中,谁能意识到战争已经打响?若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利益送给敌对一方,而在人民看不到摸不到的无形战争中,往往败就败在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大好山河拱手送给对方还浑然不知,这样的战败更惨更痛。” 日元的国际化道路走的悲壮而无奈,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充当美元扫清障碍的炮灰。一个经济强国,却无法让日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立足。 货币的博弈是国家实力全面的较量,货币的国际化更是如此,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出色的政治手腕,需要承担,也需责任,还需要丝丝入扣的外交斡旋。一直以来,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这样的无奈现实,成为阻挠日元国际化最大的短板。引自:第53页× 历史背景: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由于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援助朝鲜人民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经过历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通过谈判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越南战争(Vietnam War,1955年11月-1975年3月)是冷战时期,是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最终,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推翻了越南共和国,统一越南全国。 该战争对亚洲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国内经济环境恶化。越南也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量平民死亡,经济崩溃、通货膨胀。--百科摘录引自:第49页×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换言之,当商业银行需要调节流动性的时候,要向央行付出的成本。理论上讲,央行通过调整这种利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调控整个货币体系利率和资金供应状况的目的,是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重要工具之一。引自:第51页×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一)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提高机会成本:高额外汇储备使机会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外汇储备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的,如果不是用于储蓄而用于对外投资的话,可以用于进口或投资,那么收益率则要远远高于储蓄收益,这样就构成了外汇储蓄的机会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汇储备,就有更多的机会成本。 (二)高涨的外汇储备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再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数量。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所对应的货币投放。同时,外汇储备占款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当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时,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 (三)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增加通货膨胀压力:1994年初,中国实行了单一汇率制度,在对资本与金融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该制度规定,除了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对中资企业实行强制结汇,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除少数非贸易非经营性收入外,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转头寸等都是有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实际情况核定的,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外汇市场最大的买入者。随着中国连续贸易顺差,中国人民银行只能购买超额的外汇,这就造成了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形成过分宽裕的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国内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四)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从国际金融体系角度观察,中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但结构仍以美元为主。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已有成果和未来命运承受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特别是美元汇率风险。 (五)结构相对单一,增大了储备风险:当今,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当美元贬值或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国外汇储备都会随之贬值,从而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地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也将十分激烈,因此汇率风险增大。另外,一国大量地持有另一国的货币资产,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假使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很可能面临持有的美元资产被冻结的风险,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 (六)巨额外汇储备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来维持币值的稳定: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操作下,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这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事实上,尽管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但必须承认,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存在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关键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币的升值势必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对促进就业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外汇储备和汇率: 从外汇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外汇储备和汇率关系时非常紧密。外汇储备变多了,相当于本币购买力增强,而且本币需求增加,这样根据本币外币的供给需求曲线,可以得到本币升值的趋势。从货币政策来说,外汇储备变多,代表央行用大量本币购买了外国资产。从而使得市场上流动性过剩,这样提高了利率,不过对外可能是升值的,但是实际上可能对内是贬值的,因为大量本币供给,推高了物价指数。实际物价的上抵消了货币的供给。 一国选择储备货币总是要以储备货币的外汇汇率长期较为稳定为前提。如果某种储备货币其发行国国际收支长期恶化,货币不断贬值,汇率不断下跌,该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就会不断削弱, 甚至会失去其储备货币的地位。例如,二战后,英国的经济与金融受战争重创而衰落,英镑贬值,汇率便不断下降,在国际支付中的使用量急剧缩减,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因此大大削弱。[6]---百科摘录引自:第49页×2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一)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提高机会成本:高额外汇储备使机会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外汇储备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的,如果不是用于储蓄而用于对外投资的话,可以用于进口或投资,那么收益率则要远远高于储蓄收益,这样就构成了外汇储蓄的机会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汇储备,就有更多的机会成本。 (二)高涨的外汇储备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再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数量。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所对应的货币投放。同时,外汇储备占款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当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顺差时,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 (三)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增加通货膨胀压力:1994年初,中国实行了单一汇率制度,在对资本与金融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该制度规定,除了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对中资企业实行强制结汇,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除少数非贸易非经营性收入外,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转头寸等都是有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实际情况核定的,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外汇市场最大的买入者。随着中国连续贸易顺差,中国人民银行只能购买超额的外汇,这就造成了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货币乘数的作用,形成过分宽裕的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人民银行对国内的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四)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从国际金融体系角度观察,中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但结构仍以美元为主。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已有成果和未来命运承受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特别是美元汇率风险。 (五)结构相对单一,增大了储备风险:当今,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当美元贬值或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国外汇储备都会随之贬值,从而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地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也将十分激烈,因此汇率风险增大。另外,一国大量地持有另一国的货币资产,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假使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很可能面临持有的美元资产被冻结的风险,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 (六)巨额外汇储备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来维持币值的稳定: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操作下,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这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事实上,尽管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但必须承认,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存在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关键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币的升值势必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对促进就业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外汇储备和汇率: 从外汇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外汇储备和汇率关系时非常紧密。外汇储备变多了,相当于本币购买力增强,而且本币需求增加,这样根据本币外币的供给需求曲线,可以得到本币升值的趋势。从货币政策来说,外汇储备变多,代表央行用大量本币购买了外国资产。从而使得市场上流动性过剩,这样提高了利率,不过对外可能是升值的,但是实际上可能对内是贬值的,因为大量本币供给,推高了物价指数。实际物价的上抵消了货币的供给。 一国选择储备货币总是要以储备货币的外汇汇率长期较为稳定为前提。如果某种储备货币其发行国国际收支长期恶化,货币不断贬值,汇率不断下跌,该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就会不断削弱, 甚至会失去其储备货币的地位。例如,二战后,英国的经济与金融受战争重创而衰落,英镑贬值,汇率便不断下降,在国际支付中的使用量急剧缩减,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因此大大削弱。[6]---百科摘录2 引自第49页 2、重创英镑
历史事件:
1979年3月13日,欧洲改变以往一盘散沙的混乱状态,成立了欧洲汇率体系,确定了货币篮子——欧洲货币单位,而是确定了汇率制度。“孤芳自赏”的英镑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由于经济实力不一致及各国的利益纷争,整个体系将很难保持一致,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给投机者留下天大的乘虚而入的机会)。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欧洲货币联盟,条约中,英镑、里拉被高估,英国、意大利的经济步调难以与德国保持一致,面临着巨大的贬值跟降息压力,一旦他们的经济出现变动,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英国想降息,德国因为国内投资过热,实施银根紧缩,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并引发经济危机。德国的高利率,导致外汇市场抛售英镑、里拉,抢购马克。
1992年9月,索罗斯抛售70亿美元的英镑,并购入60亿美元的马克。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索罗斯在英镑的崩溃中赚了10亿美元。
3、围捕亚洲小币种
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道德根本不存在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索罗斯 .......不敢苟同 引自第58页 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亚洲四小龙抓住良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也奋起直追,经济势头豪气冲天,被称为“亚洲四小虎。中国也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
亚洲经济软肋:固定的汇率制度——通过实施固定汇率制度,低通膨胀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可一夜实现。在应对货币战争、建立货币防火墙方面,亚洲领导者在东亚已经出现大量泡沫,他们却在粉饰太平,该下退烧药时反而还在加温,经济的马奇诺防线一攻即破,给了索罗斯抄底的机会。
1997年年初,索罗斯、罗宾逊、摩根银行等对冲基金先后向泰铢发起两次攻击,大量借入泰铢,在外汇市场兑换成美元,泰铢暴跌,7月23日,泰铢陷入崩溃,泰国央行关闭42家金融机构,紧接着8月中旬,比索、卢比、林吉特和新加坡元分别贬值11%、8%、5%和1.5%,各国瞬间损失数百亿元,此后,韩国、印尼等先后爆发金融危机,除了中国稳坐钓鱼台,整个亚洲经济哀鸿遍野,知道1999年结束。
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固定汇率制,成为保持其货币长久稳定性的短板,在货币稳定上“技不如人”,被攻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就对亚洲经济的盛世境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倘若背后没有大国的支持,索罗斯何德何能,在众多金融寡头中一呼百应。而且,亚洲陷入崩溃境地,西方国家禁止亚洲自救,偏又慢慢腾腾地派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中的目的不言而喻——既不让亚洲金融危机殃及池鱼,也要给亚洲经济一个下马威。 引自第62页 4、欧元:真实之光
历史背景:1944年签署“布雷顿森林协定”让很多国家如鲠在喉——欧洲各国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却最终为美国做嫁衣。他们一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另一方面他们离不开美国的扶持,尽管美国戴着“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面具,他们却不得不强作欢笑。二战后,欧洲各国学会思考:唯有联合起来,才会远离互相残杀,才不会让更多的非欧洲国家乘虚而入。
1965年4月8日,法、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 6过签订《布鲁塞尔条约》,规定建立欧洲共同体,欧洲有了自由贸易区。1990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正式成立,欧元开始启用。
一体化的全球经济需要一体化的货币,欧元出现了,并曾经印证团结就是实力。但是,欧元内部也为重重,各成员国互相之间多互相扯皮,这也是欧元很难对美元形成重创的原因。如果欧洲过不好团结这一关,,欧洲就会变成四分五裂、黑暗的欧洲,欧元的旅程将会更加不平坦。 引自第75页 补充: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美元有这高稳定的要求,美国必须保证国际收支顺差,但如果顺差过大,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美元囤积在国内,成为笼中虎,而其他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受到削弱。为了美国经济,美国不得不制造贸易逆差,如果贸易逆差过大,就会造成美元泛滥,使得美元贬值,国际地位下降,从而造成挤兑美国黄金现象的发生, 引自第85页
H R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货币变局知识点梳理
1、主权货币的强大对国家的意义 1)主权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国家繁荣为坚实的后盾,强...
-
美元化之路
-
美元债务背后的奢望与风险转移
美国政府没有发币权,只能通过美联储发行货币,以国债做低压,而国债则又是以美国人民未来税...
-
金融危机下的货币百态
1、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摘掉了印刷美元的紧箍咒。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