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录:
1、过去:前喻文化和学富五车的长辈
2、现在:并喻文化和亲密无间的同辈
3、未来:后喻文化和前途未卜的晚辈
P1
年轻的一代和年老的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对立、冲突被人们称之为“代沟”。
P5
米德的早期研究都只有一个目的,即揭示文化对人格与行为模式塑造的决定性作用。
如同麦独孤时代的心理学家迫使社会心理学向生物学让步一样,米德开始迫使社会心理学向人类学让步。
P6-7
米德独辟蹊径,从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考察出发,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即“代沟”),既不能归咎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生物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的差异。如果说她15年写成的《文化进化的连续性》一书主要强调的是文化进化中的“连续性”,那么,作为该书的姊妹篇,在《文化与承诺》中,米德首先强调的是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次大战之后的当代文化之间有基本差异,即强调了文化进化中的间断性。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前喻文化,即所谓“老年文化”, 数千年以前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事实上也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P8-9
并喻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的崩溃之际。米德例举了战争失败、移民运动、科学发展等导致前喻文化崩溃、并喻文化诞生的诸多历史原因。所有这些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先前文化的中断使年轻一代丧失了现成的行为楷模。既然前辈无法再向他们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他们只能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创造之,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在并喻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酿就在最初的代际冲突。
后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
(评:如果说95后对于国潮的喜欢,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种后喻文化的话,那么正是95后在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什么,因为就像记忆里面说的一样,正常的记忆并不是你记住了什么,而是,,,,,没有一个记忆是一成不变的复制,但是数字记忆就是一成不变的复制,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所以95后的文化怀旧,正是摆脱数字记忆,找到正常人的记忆的一种回归)
P11
在时代发展的剧变面前,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酿就两代人的对立和冲突。
P11-12
以往,人们往往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轻一代的“反叛”上,而米德却进一步把这种反叛归咎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之上。以往,尽管也有强调两代人之间应该进行交流,但他们往往把建立这种交流当成恢复老一代对新一代教化的手段; 而米德却申明:“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
P15
本书的写作发韧于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才能够为沉浮与共的年长一辈和年轻一代找到光辉的未来。
P20
人类创造、丰富、传递复杂文化的能力越强,她越将无可置疑地陷入文化的泥淖之中。
P25-26
我将强调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次大战后的当代文化之间的基本差异,即强调文化的间断性。
P27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是我所区分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一区分是人类所生活的历史阶段的真实反映。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P30
前喻文化的基础是同时生活在世的祖孙三代,因此,前喻文化的特点是具有世代性。
P42
在全面否定的惩罚和威胁之中培养出的文化自认感,其坚固程度往往令人惊异。民族的自认感往往是由经历的痛苦和承受痛苦的能力界定的,是由引以为骄傲的祖先们的悲壮业绩界定的,因此它也就能够在遭受剥夺和毁灭的威胁下,仍然保留在流落四方的人民之中。那些遭受了无数劫难但仍坚忍不拔的民族群体,如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部落,历经数百年的迫害和流亡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己永不磨灭的民族自认感。
P44
只有压抑种种有碍于建立连续感和自认感的记忆,人们才能够保持文化的连续性。
P46
对这些区别的敏悟为年轻的一代开辟了新的选择途径。
P48
这两个条件,即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似乎是前喻文化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
P50
在并喻文化期间,人们从父辈那里学习以往的经验,从同辈那里学习新的经验。
(评:实际上,在信息时代,除了学校学习算至上而下,同辈学习,算并喻学习,还有一种是从媒介当中学习,这种方式一直存在,比如涵化理论,所以并不能算是典型的后喻学习,而应当是一种特殊的类型)
P51
并喻文化,其基本特点是全体社会成中以目今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P55
在这种情况下,代际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由成年人所造成的。代际冲突的原因在于抚育后代的新方法无法适应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而这些新的方法恰恰是第一代人,即那些新生活的开拓者们曾经希望自己的后代所遵循的。
P56
这些冲突一旦融合于文化之中,并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便会成为前喻文化的组成部分。曾祖父弃家出走,祖父也弃家出走,到了父亲这代亦同样如此。祖父怨恨其父亲送他去的那所学校,父亲也怨恨那所学校,而轮到他送自己的儿子上学时,他也十分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怨恨那所学校。代际连续的中断,使得年轻人缺乏有经验的年长者的指导,他们只能彼此相互汲取。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之,它是人类经验中断时在任何社会里都可能发生的必然过程。这种在前喻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短暂的并喻文化,是整个历史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其本身也将为前喻文化所同化。每一文化中表现出的年龄等级制度或年轻人在成熟的特定阶段规律性出现的反抗都是并喻文化的结果。
P70
当同龄伙伴中的并喻学习成为整个文化中的制度化行为以后,人们发现所谓“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或“青少年文化”(teenage culture)应运而生;由学校体制所颂扬的年龄分层变得日益重要。
P79
在那些相对发达的国家中,人类由来已久的生产问题已为分配和消费问题所取代——所有这一切纷繁复杂、不胜枚举的变化,都造成了代际之间彻底的无法挽救的决裂。
P75
今天,却几乎在顷刻间发生了骤然的变化,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置身于电子化的互相沟通的网络之中,任何一个地方的年轻人都能够共同分享长辈以往所没有的、今后也不会有的经验。
P76-77
马克斯·勒纳能够说:“每个年轻人都必须经历两个危机时期:其一发生在他与某一行为楷模——双亲、兄长、教师——取得认同之时;其二发生在他与这一楷模脱离,反叛这先前的偶像,重新估价自我之时。”
P87
在大多数有关代沟的讨论中,人们总是强调年轻一代的异化,与此同时却完全忽略了他们长辈的异化。评论家们忘了,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而今天参与对话的双方却缺少共同的语言。
P88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信仰危机的境地,人们不仅失支了对宗教的信仰,而且也失支了对政治和科学的信仰。人们感到,正是它们剥夺了人类的安全感。我想,如若追溯这一信仰危机的缘由的话,那么,它至少可以部分归咎于这样一个事实:现在,已不存在比年轻一代本身更能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的长者。
P95
文化的连续性和人类对每一创新的吸收都有赖于前喻文化体系的成效,通过前喻文化的方式,人们告诫年轻人去模仿、复演他们祖辈的生活。此后,随着人们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生活,随着他们四处迁徙,和其他民族进行交换、贸易,形态殊异的前喻文化相互之间的比较和对照,为人们进行变革、发展并喻文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并喻文化中,在某种承诺中成长起来的人,可以在不失其绝对的承诺的前提下,使自己适应其他形式的承诺。
P98
在并喻文化中,长辈逐渐放弃了对孩子们前途的干涉。今天,依我所见,后喻文化的发展将依赖两代人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地自由行动的年轻一代,一定能够引导自己的长辈走向未来。这样,年长的一代就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我确信,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
我们必须和年轻人共同学习,了解如何走未来之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