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笔记
一、什么是写作
绘画、雕塑和音乐的对象——色彩、旋律等,是自在而不是自为,是物而不是符号,因此它们不能表达意义,因此画家、音乐家不必介入,只有作家用文字创造意义,需要介入。 P.4-8
词之于诗人,正如色彩之于画家、音符之于音乐家;诗人在语言之外,词对于他来说是物,他用词组成句子,实际上是在创造客体,也因此像绘画、作曲一样,没有创造意义。或者说,意义被词语浸透了,与之相对的是普通人在词语之内,词语只是工具。 P.9-16
散文:P.17-
语言不是客体而是客体的名称;是人们感官的延长;是某种行动。而行动有目的。关于散文的三个问题:
1. 为什么写作?
语言是行动,说了就一定会影响和改变世界。
2. 你要改变哪部分?
3. 为什么你想改变这个而不是那个?
内容比形式重要,形式的美应当是附加的、无形的价值,内容会推荐形式,但不会决定形式。
介入作家无疑可能是平庸的作家,他甚至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平庸,但是就像人们不设想自己会大获成功就不会去写作一样,作家对于自己的作品的谦逊态度不应该导致他在构筑作品时不假定它理应取得最大的成功。他永远不应该对自己说:“好吧,我勉强会有三千名读者”;而是应该说:“假如人人都读我的书,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引自第19页 二、为什么写作
在一般的揭示活动中,被揭示的客体尽管需要被揭示,但当揭示者不存在,客体的存在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揭示者对它们来说是非主要的。但我们又渴望成为主要的,于是有了艺术创作。但我们不能既揭示又创作,因为揭示是主观的,而在创作中我们投入了太多的主观性,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只能遇见自己。读者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去能够在期待中投注情感、构建这一客体,因此没人可以为自己写作,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项召唤。
召唤的是读者的自由。书作为目的被提供给读者的自由;自然美是没有目的的,它是先存在(偶然地)才被人感知到,但艺术美是有目的的(本身即是目的),它需要读者的自由才能存在;读者在阅读时奉献自己的自由,并且相信作者的安排时符合目的性的,即并非完全由激情驱使写作;作者和读者互相要求并揭示了对方的自由。
艺术作品是把握存在的整体的。审美喜悦有三个主要层次:1. 自由意识到自身,且自己对于审美对象是主要的;2. 意识到自己在内化世界(谋划的变更);3. 意识到全人类的自由的在场。文学作品写非正义行为说到底是要消除它们。归根到底,作家一旦开始写作,就已经介入,并诉诸自由。
因此,对于读者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一切又都已安排就绪;作品只在与他的能力相应的程度上存在;当他在阅读和创造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可以在阅读中越走越远,在创造中越走越深。 引自第42页 三、为谁写作
理想状况下,作家面向所有人写作;但实际上,他只面向与他处于“同一世界”的人,作者对读者和题材的选择是同时完成的。 P.63-69
可以用作家的状况来解释作品,但始终应记得其作家的身份,因为人虽然一开始是自由选择成为作家的,但被人知道后就一定会被别人的看法影响他的写作;他的题材可说是他自身经历决定的,但怎样写,却还是要从他的读者来解释。 P.69-75
(从这里开始很多都没怎么看懂)
作家在社会中实际上不生产,靠精英阶级养活,但它们要揭示乃至改变社会,却触犯了精英们的利益;作家的原始冲突存在于保守势力(真正读者)和进步势力(潜在读者)之间。
(为什么真正读者是保守势力,潜在读者是进步势力?)
1. 欧洲十二世纪,教士只为教士写作,维护教条,没有潜在读者;
2. 法国十七世纪,上层阶级写作,读者也是作家(或有能力写作的人),宗教和政治背景为作家和读者共有,他们在阶层内部写作;
3. 法国十八世纪,作家出身于资产阶级,却被统治阶级拽离原阶级,读者是矛盾的两派,作家不再赞同教会和跪族的意识形态,他们需要写作自由;同时资产阶级也需要否定原来的意识形态来反对统治阶级,于是二者谋和;
4. 资产阶级吞并贵族阶级(十九世纪之后),原本的两个读者群合二为一,资产阶级不再需要作家和文学,只希望统治稳定;人民群众也不需要,他们想要的是政治权利和良好的生活。并且,作家无法摆脱出身的资产阶级,无法真正为工人阶级写作。文学开始走向虚无和毁灭(抽象性的否定性→具体的否定)。
我说,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学当它未能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当它屈服于世俗权力或某一意识形态,总之当它把自己看作手段而不是不受制约的目的时,这个时代的文学就是被异化的。 引自第139页 萨特的理想写作是在一个无阶级、无独裁、无稳定的世界里,文学反思社会自身,写作者用他纯粹的自由去召唤读者纯粹的自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