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1
文化总是能改变特定人群想要的东西,并且会让某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价值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会让那些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商人获利不菲,也会让人们常常困惑不已:为什么自己钟爱的事物在别人那里却不被赏识。在有些致命的误解中,感到困惑的人会诉诸武力。英国商人以为,如果中国能够“开放”,就肯定会从他们那里购买大量的制造品,他们因此想借助武力迫使中国开放。那些殖民主义者也总是觉得,凡是不想得到挣工资的机会,不买新的消费品的“土著”,都是“非理性的”“迷信的”。 引自 中文版序 我们扬弃以欧洲为中心的目的论(欧洲人是首要推动者,其他人只能被动回应),主张世界经济存在已久,欧洲以外的人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欧洲人虽拥有某种程度的优势,这些优势往往来自运用暴力或运气(例如欧洲人所带来的疾病摧毁了美洲大陆的既有社会,为他们征服大片土地大开方便之门)。欧洲直到其历史的后期才明显享有生产技术上的优势,欧洲是否曾拥有独一无二的高创新精神或高社会适应能力,仍有待商榷。 …… 我们既摒弃欧洲中心观,同时也拒斥无知的反帝国主义观。也就是说,欧洲人和北美人既非特别天赋异禀,也非特别邪恶。我们不单单锁定在欧洲人与其他地方的贸易或锁定某一地区,而是检视多个地区和这些地区间的互动。 引自 英文版序 在这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舞台里,成功落在努力又成者身上,但不必落在最有才华、最苦干实干或最聪明的人身上。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向来不是特别讲究道德的领域。奴隶买卖、海上劫掠、贩售毒品,往往比生产粮食或其他基本食物,利润丰厚得多。 引自 英文版序 欧洲的上流婚姻,通常是两“家族”的联姻,两家族都由男人掌控资本,且都借由交换女人(女人本身简直就如同商品)经营生意,但在东南亚,拥有流动资金和经商头脑者往往是新娘本人。……这些男人不习惯于丛林生活,往往比“本地”妻子早死许多年;失去丈夫的这些女人,继承了土地,随之拥有更多可用于下一场冒险或下一桩婚姻的谈判筹码。 引自 Ⅰ 市场准则的形成 (1819)在那二十五年后,在上海创办公共租界的洋人,最初希望创立的是一个由他们完全自治的纯白人聚居区;后来中国爆发内战,有钱的中国难民逃入租界,使租界内房租水涨船高,租界当局才打消种族隔离的念头,从而创造出一个由西方人治理而华人住民居多的聚居区。 引自 Ⅰ 市场准则的形成 在最理想的状况下,统治者甚至可能从贸易性离散族群里找到一个听话的核心人物,说服他支付一大笔钱,以取得高居他所有侨居同胞之上的“老大”地位;统治者选对了人,能有金钱收入,有一名心存感激(且有钱)的追随者,且贸易商聚居区里有个完全不必他操心就管理良好的政府。 引自 Ⅰ 市场准则的形成
11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