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Passion。
歌剧院的灯光暗了下来,指挥进入了乐池,乐团随时准备开始。这是只有在暗下来的剧院里,在一部歌剧的开场,在音乐开始施展魔力、戏剧情节即将展开之前,才能感受到的独特的期待氛围。我们所知道的任何18世纪上半时的歌剧序曲都不及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开场那样接近于《伊多梅纽》或《唐.乔万尼》序曲的气氛;要说贝多芬三首 Leonore 序曲的直接原型,也没有比它更近的了。从形象的生动以及悲剧的想象方面面言,沟涌激烈的管弦乐无可匹敌。像真正的序曲一样,它将我们引入剧情——不是在剧院中,而是在教堂里,如今则通常是在音乐厅中。其调性——G minor——自普赛尔起到莫扎特都一直意味着哀悼。不断反复的低音旋间断的震颤脉动,中提琴持续不断的叹息形象,小提琴飞旋的动机暗示着焦虑骚动,甚至让人联想到人潮涌动——这一切构成了独有的哀婉。在此酝酿之上,成对的双簧管和长笛进行着抒情对话,然而伴有痛苦不堪的不和谐音,演绎出一种非常不同的感受,你可以想象指甲嵌到皮肉里的那种痛。到这里,我们都可以将之理解为对耶稣受难高度紧张的表现,每一个动机要素似乎都能唤起对它本身和它对听众的效果的注意。然后在最初九个小节保持静止的低音旋律后,开始半音下行,音乐急剧涌而出。 (三年后亨德尔会有类似的做法,在《牧师扎多克》()Zadthe Priest)里合唱第一次进入时,音乐充满威严地增强。当然这部品为乔治二世的加冕而作,有着极为不同的表现目的。)伴随着合唱团的进入,某种前所未有的骇人力量出现了:巴赫引入了一首对基督王权无所不在的颂歌: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篇》8),取代了哀悼之词,这在当时受难曲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声以三声断开的呼喊一齐进入:主啊!……主啊!……主啊!显现的双重效果清晰得无以复加:这是对威严的基督的唤起和刻画,他的样子如拜占庭镶嵌画所描绘,但他俯瞰着漩涡中痛苦挣扎、拒不悔已的芸芸众生。巴赫找到了一种与圣约翰最常宣扬的观念中鲜明的二相匹配的方式: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灵与肉、真理与谬误。在这一乐章中我们很快意识到二元性采取了纵向分节的形式——神圣在十字架上被“高举”,吸引万人归向他;以及他的谦卑,他世人而“降卑”。如巴赫同时代的虔信派信徒所言, “在他所受苦难",耶稣的威严因而得到赞颂。
nolix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447。《马太受难曲》。
任何和谐构成之物,必喜和谐。因而,那些声称反对一切宗教音乐的头脑中是否有对称性,我深表...
-
John Passion。
-
p.455。马太(续)。
巴赫并未跟风追随戏剧噱头,而是就戏剧的重新设定为听者提供了宏大的展示。基于在《约翰受难...
-
第九章, 轮回与节期。(1)
仪式之于时间,如同居所之于空间。时间的流逝不应将我们消耗殆尽,并像一 捧尘土般吹散,而应...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