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纵[2]观我国牙髓病学治疗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4世纪在殷墟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甲骨上就有“龋”字样。在公元200年,中国人已开始使用砷剂治疗牙髓炎。而在西方国家,直至1836年斯普纳(Spooner)才提出用三氧化二砷进行牙髓失活。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干髓术的临床操作要求简单易行,短期内即可迅速取得止痛、消炎的治疗效果,故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对于牙髓疾病主要的治疗是干髓术,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对干髓术临床疗效的问题,人们逐渐发现干髓术虽然近期的临床疗效尚可,但其远期疗效较差,随着时间的延长成功率逐年下降,尤其当根髓有炎症时,术后成功率仅为22.65%,同时人们对干髓剂的主要药物——甲醛是否具有致癌的危险也引起了牙科界的普遍关注。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起逐渐淘汰了干髓术,而其他欧洲国家及日本等国也先后淘汰,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淘汰了干髓术。目前在临床教学及大专院校、专科医院中已基本不应用干髓术治疗了,仅在少数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基层牙科治疗条件差的医院中少量使用。相信随着根管治疗技术的发展,干髓术最终将在我国退出历史舞台。 在我国牙髓病治疗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项治疗技术——塑化治疗术有必要再次回顾并予以恰当的评价。其实早在1912年有人就提出了用间苯二酚、甲醛溶液充填根管,并在当时的东欧,包括苏联盛行了一段时间。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应用酚醛树脂液充填根管,以后随着对塑化剂配方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发现FR酚醛树脂塑化剂具有塑化、抑菌,并能渗透到细小的根管分支中,逐渐成为塑化治疗术用来进行牙髓、根尖周病的治疗。在当时我国的口腔医疗条件,无论是材料、器械各方面均处于较落后的情况下还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作为当时牙髓根尖周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979年北京医科大学牙髓病学专家王满恩教授的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牙髓塑化治疗后6个月至1年的成功率为86.5%。随着时间的延长,成功率可达97%以上,其他学者的研究如王嘉德教授、李志宇、王忠伟等医师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牙髓根尖周病塑化治疗的成功率可达80%~90%。 虽[3]然牙髓的塑化治疗基本思想也与干髓术相似,即通过塑化液的塑化、抑菌及渗透作用使根管处于无菌化的状态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其在原理及治疗程序、手段、方法等方面均有别于现代根管技术。 但由于塑化液的主要成分为甲醛和间苯二酚,尤其是前者为人类可疑致癌物质,其在牙科治疗中的应用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此外,这类物质对人体组织细胞在体外的研究表明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有刺激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体位、牙位的关系,上颌牙齿的疗效比下颌较差,塑化不够完全。而一旦出现治疗的失败或因牙冠修复需要做桩核冠修复时,由于在根管内聚合的树脂类聚合物很难去除,给进一步的修复治疗或根管的再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在现代根管治疗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塑化治疗也不作为牙髓病、根尖周病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对于某些病例,如年老体弱者或根管条件不够理想、不够通畅、、根管部分闭锁或经济条件有限、暂时保留患牙的也可考虑采用塑化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引自 第一节 序言
123人阅读
之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目录
-
勘误
1. 第77页第8行:“图5-1h”及第11行:“图5-1i”,均无,疑似遗漏。 2. 第139页第27行:“病...
-
序言
-
现代根管治疗的形成及其基础
根[5]管系统严密的三维充填是保证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20世纪60年代,席勒(Schiller)首先...
-
根管治疗术的适应证及非适应证
根[7]管治疗术主要通过机械化学预备的方法去除根管内的病原刺激物,在此基础上,通过严密的消...
> 查看全部2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