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步――《古史辨自序》读后感
- 2020-06-10 18:45:16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读书交友,喜欢我的可以互加豆友,我的日记里还有其他很多本书的读书笔记哦。 作者:断肠人在刷牙(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6798817/ 如今对“上课”渐有了一种消极的看法,只因为完成任务与心理的自觉而进教室。这学期的课程基本全无新颖——无聊乏味,照本宣科的讲授基本成了所有老师授课内容的共识。一般课上,我很少理会老师授课内容,以致期中已过,除中国近代史外其他课程都没写过笔记。上课乏味,但也并不能因此荒废,像《晚清七十年》、《现代化新论》就是在课上看的以消磨时间。最近,一学妹给我复印了一份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的资料,在此感谢了。一篇自序能洋洋洒洒六万余字,读者很是膜拜。 花了一天多的课上时间看完了这册《古史辨自序》,一种新的观点、治史方法,看完总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说来,内心作祟的根源还在于炫耀、显摆。 顾颉刚是胡适之徒,胡适讲“宁可疑而错,不可错而疑。”,顾颉刚是很好的继承了其师傅的衣钵。顾颉刚是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古史层累说”即是其“疑古”思想的重要体现。如作者所言,《古史辨自序》旨在说明他自己研究古史的方法和这种主张方法产生的原因。 “疑古”思想古已有之,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明清时像李贽等一类启蒙学者与如阎若璩之类的考据学者。但我想,考据之疑终究与近代以来疑古派有很大区别。前者是因考据之实而疑,后者是因疑而进行考据求证。 每一种思想理论产生绝非偶然,顾在《古史辨自序》用近多半篇幅穿插自己思想渊源。何为“疑”?曾在TED里看过一个讲“怀疑主义者”视频,今模糊记得演讲人在最后劝导人们应该拥有一种不走极端、怀疑品质。谈点个人看法:“疑”,怀疑。摒弃教条主义,不一定是对传统观念里已认定事实的否定,但产生了动摇。“疑”的结果有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通过求证即确信无疑或完全否定。求索度娘了解到怀疑主义常与不可知论联系,无论我所了解到的理论事实是否如此,单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是有很大积极意义,但怀疑的前提依据需是能自圆其说。忽又想到书本,我们要做其主宰者,而不是被动的驱遣者。 “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的目的。”“学问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章太炎先生攻击今文学家的“通经致用”,顾颉刚比章太炎主张更进一步,章太炎信古之情较求是信念强烈得多,而顾颉刚希望能够获得较纯粹的求是。“经世致用”思想一向在人们观念中被奉为做学问的真理准则,然而个人此刻认同顾颉刚的观点。“致用”的前提是“经世”,但“经世”原则在于“求真”。大多时候,我们是否过分强调“经世致用”,忽视了“求真”?“经世”只是为达到“致用”、满足私利的一种手段,以致可曲解以达到目的。我们不是政治家,不需要为现实利益负责或吹捧,真正的学问是永恒的存在,不能因一时之用而“折腰”、“变相”。呵呵,我似乎有种古文学家的倾向。 无论是“疑古”还是“古史层累说”,个人把顾颉刚这种治史思想方法的统归为纵向比较法,即就某一具体人物或事件依据不同时代文籍的有关记载而得出事实的发展演变与真伪。顾颉刚在受了康长素《孔子改制考》启发影响后,提出了推翻古史的方法:第一,考证伪史中事实的起源与变迁。第二,考证各家对伪史中事实的说法。第三,找出以上所做工作的规律。同样,这种“新鬼大而故鬼小”的“古史层累说”即是用此方法的反映。第一,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第三,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事件的真确状况,至少可知道某一事件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我想顾颉刚疑古考证思想方法与其所提出的目录学新见有很大的内在联系。顾颉刚很不满意古人对目录书的分类,即古人按部类的分法,如众所周知的按“经、史、子、集”划分。他希望先分时代,然后再分部类,因为书籍的部类是按照各时代的风尚走的。大概分法如,周、秦一代,两汉一代……再从周、秦时代分经、传等。如何进行疑古考证?若按如此目录的分法,正好可方便看出不同时代对某一人物或事情的记载变化,所谓的垂直看史。 通常我们看史多为平面看史,与纵向垂直看史相反。我想,平面看史固有诸多利处,能够结合其他方面而全面把握某一具体人物与事件。但缺点也不言而喻,忽视了某一具体人物或事件在平面展示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一般非专业的人固然没必要如此麻烦,只需了解大概即可,但本职工作的人就不能如此泛谈、降低自己要求,毕竟还有起到权威向前者非专业的人普及宣传的作用。 垂直看史是否具有普遍性、通用性?不尽然,基本不可能。我想,这种方法大多只适用于先秦史,由于缺乏资料我们可以运用“古史层累”方法推断,但进入封建时代随着人们渐有写史传统习惯就不适用了或说应用局限性越来越大。君不见顾颉刚所疑古史多为先秦史。 顾颉刚运用“古史层累”思想考据论证了很多先秦史为伪史,诸如禹为山神还是社神乎?苗民之变迁史实?孟姜女哭长城之故事真伪?尧、舜、禹出现先后?等,个人认为观点新奇,论证有据,颇值研究了解,在此不再具体阐述说明。 读者赞服顾颉刚研究古史的方法,也更欣赏其人的刻苦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章太炎是古文学家,顾能今古皆明辨,而自成一派。顾十分自信常带有些自大,但他并不隐藏能够坦露。“个性和环境原只是学问的凭借而不即是学问的实质”,个人也赞同,阎若璩博古通今,用严谨态度潜心三十余年作《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作,对当时学术界有很大的冲击影响,但学术成就并不能与其自负好讥评相符。还有诸如早期维新代表人物郑观应,虽然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但某一方面不能代表全部,他也有很多贪腐官司的现象。 最后做个总结吧,也借此发点牢骚。顾颉刚自小就身处浓厚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中,也算博览群书,提出自己思想见解仍需漫长的积累过程,何况我们呢?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厚积而薄发。本人始终觉得如今我们现阶段还不适宜做论文,或说是不易。大家学者们尚需多载,更何况我们如今还是些“没货”的空架子,所以只能是搞旁门左道,求度娘,信春哥。个人认为如今现阶段完全可以把论文换一种形式,写写笔记或读感之类的,如:此篇文即是范例。哈哈! 2014年11月11日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