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初本红楼梦
思无邪 (生而为人是最大的苦与最深的罪)
读过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
《红楼梦》之书,以雕砌之辞,叙风月之事,历为国人所喜。然其书可疑之点颇多,自乾嘉始,即有研究其深意者,至同光时已成显学,蔚然成风,再至民国初,蔡元培创“索隐派”,胡适之创“考证派”,成为后世“红学”研究之两大滥觞
“索隐派”认为此书之作,乃为影射明亡清兴,曹氏不过为一修订者,其作者于明末清初,另有其人,故执着于“索隐”书中所影射之明末人物;“考证派”认为此书乃曹氏所作,所记之事乃其家事,与明清更替无关,故着迷于“考证”其书与曹,李,孙三族家史之对应。此二派中人,历来争斗不休,均以己之观点为金科铁律,斥彼之看法为一派胡言
余观此《红楼梦》之书,以为两派观点,俱有其成理可取处,亦有其偏执片面处。试兼取两家之精华,弃其偏执夸张之糟粕,或可还原初本《红楼梦》之创作背景与内涵,及后世历次增删修订之背景与取材来源,略记要点如下 一,明末清初之初本《红楼梦》由复社中人所作,书中人事俱有政治隐喻,意在影射明亡清兴; 二,初本《红楼梦》书中人事,其现实原型,取材于复社众人及江南诸艳; 三,清中期各版《红楼梦》之修订者,均以其家事或熟识友人之家事融于其中,故书中人事,亦部分取材于洪昇,纳兰性德,曹寅,曹霑之人生经历; 四,现传程高本《红楼梦》之结局,乃应乾隆朝之文化氛围所改,与初本,洪昇修订本,曹寅曹霑修订本均不同
(一) 明末清初之初本《红楼梦》影射明亡清兴
以“风月宝鉴”喻读此书之法 一,《风月宝鉴》既为书名,亦为书中一道具。此物为一镜子,其正反皆可照,正照为美人,反照为骷髅,暗示此书其正反皆可读,正读为风月之事,反读为“家亡血史”; 二,正因“风月宝鉴”之镜为本书之喻,故代儒欲毁此镜时,要“烧”,而非“摔”或“砸”; 三,“风”,“月”二字亦可做“清”,“明”解,以风喻清,以月喻明,为清初常见之隐语
此书中颇多关于结局之暗示,极尽凄惨,多“白骨“,”骷髅“之辞,显指明亡清兴之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之景,而非所谓“抄家”云云。故《程高本》之结局必与早期版本之结局不同
第十二回 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庚双夹: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两面皆可照人,〖庚双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双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庚双夹:记之。〗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庚双夹: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庚双夹:腐儒。〗 第一回 昨日里黄土陇头埋白骨!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八回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侧: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第十二回 〖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二) 以贾府喻明室
贾家谐音为“假家”。贾府之衰败,影射末世的明朝如何灭亡。贾府为公爵府,然书中描写贾府之辞,颇多僭越,故贾府为皇宫之喻 一,贾府于一条轴线上有九扇大门,为皇室规格,而非公爵府制; 二,贾府内的描写多次提到“丹墀”,其专指宫中之赤色台阶或地面; 三,以贾敬喻嘉靖,其名谐音,均爱好修道及服丹而死,且用“宾天”形容贾敬之死
其虚构故事之时代背景应为明朝,书中颇多暗示 一,第十四回,《程甲本》中秦可卿葬礼提到本朝为“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洪建”指明初之“洪武”,“建文”两朝,“兆年不易”似指明末之“万历”朝,纵贯有明之始终。而此句于《程乙本》中被删,更显此地无银; 二,第四十回,“牙牌令”的情节中,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道“双瞻御座引朝仪”。“日月双悬”为晚明文人常用悼明之词,如陈子龙“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张煌言“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三,第一回批语中,“南直”为明代行政区名,清朝建立后很快取消,如果《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不会使用“南直”这一已经消亡的地名; 四,其余种种“绛珠”,“悼红”,“怡红”之辞,不可胜数
其事于某一朝发生之具体时间点,应为该朝之末世,书中数次提到“末世”之辞 一,第一回,冷子兴介绍贾府时叹道“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二,第二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 三,第五回,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四,第五回,对宝玉的介绍“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第五十三回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第七回 尤氏出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 第五十三回 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 第二回 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第六十三回 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第十四回 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庚辰眉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第一回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第一回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第九回 这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如今得了这个信,又有贾蔷助着,便一头进来找金荣,也不叫金相公了,只说“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二人唬的忙回头看时,原来是窗友名金荣〖蒙双行夹批:妙名,盖云有金自荣,廉耻何益哉?〗 第六十三回 “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别讨我说出来。”
第一回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第二回 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 第五回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第五回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三) 以王熙凤喻魏忠贤
王熙凤为贾府之总管,其人奸诈而有理家之才,其种种人物设定及描写,似影射明末之巨阉魏忠贤 一,其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中之“末世”,“哭向金陵”均与魏之生平相合,“一从二令三人木”以拆字法得“休”,指王熙凤及其原型魏忠贤被休之结局; 二,其判词配图“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暗合张岱于魏事败后讽其之作《冰山记》。凤乃雄鸟,“雌凤”暗示魏之性别特征; 三,王熙凤之性别描写。书中多次提及王熙凤虽为女子之身,然颇多男子之征,如其判词配图中之“雌凤”,其小名“凤哥”,其“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及听戏情节中《凤求鸾》之“男王熙凤”,均暗示其原型半男半女之征; 四,王熙凤之出身,为四大家族王氏之小姐,然书中以“泼皮破落户”形容之,以暗合魏之出身; 五,王熙凤不识字,其为大族闺秀之身,却不识字,岂非怪哉?唯以其乃喻一不识字之人可解; 六,王熙凤有一癖,喜认干女儿,此暗合魏忠贤喜认干儿子之癖; 七,王熙凤有掌家理事之才,此为暗喻魏乃天启一朝之实际中央行政者; 八,王熙凤曾与象征皇权的宝玉有亲密接触,曾于中邪之时“同居一室三十三天”,但又非男女关系,暗示魏与皇权很接近,但并未完全掌握皇权,并非皇帝; 九,王熙凤在贾家衰败后被休,上吊而死,影射崇祯朝魏忠贤被放逐,于赴金陵途中自缢而死; 十,王熙凤与其夫贾琏关系不睦,影射魏之政敌杨涟
第五回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哭向金陵事更哀。 第三回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第六回 周瑞家的说:“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 第五十四回 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说。”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风。”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贾母笑道:“这重了我们凤丫头了。”媳妇忙上去推他,“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少混说。”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女先生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们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 第三回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第二十七回 李宫裁笑道:“都像你泼皮破落户才好。”凤姐又道:“这一个丫头就好。方才两遭,说话虽不多,听那口声就简断。”说着又向红玉笑道:“你明儿伏侍我去罢。我认你作女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红玉听了,扑哧一笑。凤姐道:“你怎么笑?你说我年轻,比你能大几岁,就作你的妈了?你别作春梦呢!你打听打听,这些人头比你大的大的,赶着我叫妈,我还不理。今儿抬举了你呢!”红玉笑道:“我不是笑这个,我笑奶奶认错了辈数了。我妈是奶奶的女儿,这会子又认我作女儿。”凤姐道:“谁是你妈?”李宫裁笑道:“你原来不认得他?他是林之孝之女。” 第六十八回 〖蒙回前总评:余读《左氏》见郑庄,读《后汉》见魏武,谓古之大奸巨滑惟此为最。今读《石头记》,又见凤姐,作威作福,用柔用刚,站步高,留步宽,杀得死,救得活,天生此等人琢丧元气不少!〗 第十四回 〖庚辰眉批:且明写阿凤不识字之故。壬午春。〗 〖甲戌: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 第四十四回 这里凤姐见平儿寻死去,便一头撞在贾琏怀里,叫道:“你们一条藤儿害我,被我听见了,倒都唬起我来。你也勒死我!”贾琏气的墙上拔出剑来,说道:“不用寻死,我也急了,一齐杀了,我偿了命,大家干净。”
(四) 以黛玉喻朱明王室及崇祯帝
黛玉为“宝黛钗”之一男二女三角关系中之一女,本与象征皇权的宝玉相爱,后遭宝钗夺爱,自缢而亡,暗喻朱明王室之皇权为满清所夺,及末代崇祯帝之死 一,其判词“玉带林中挂”,影射崇祯帝于景山自缢而死,死后被暴尸; 二,其判词配图“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中之“两株枯木”,暗示明朝王室中“木”字辈的天启朱由校,崇祯朱由检两兄弟; 三,黛玉之父林如海,其名带水,与天启帝,崇祯帝之父,“水”字辈的光宗朱常洛相符; 四,黛玉之童年经历,五岁丧母,被寄养于别家,十岁丧父,均与崇祯帝相符; 五,黛玉之性格,多疑,敏感,多愁善感,暗示崇祯帝之性格; 六,黛玉惜花,怕冷,厌水,喜热,此为纵贯全书之影射明朝人物之共同特征,其所厌者,乃书中影射满清人物之象,此为朱明所修火德之喻; 七,宝玉为悼“黛影”晴雯所写之《芙蓉女儿诔》,为仿写北周庾信之《哀江南赋》,其文为伤南梁亡国所作
第五回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第五十七回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第二十二回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第八回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 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 第七十六回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第二十三回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乾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庚双夹:宁使香魂随土化。〗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乾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第二十七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二十八回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
(五) 以宝玉喻皇权及明朝遗民
宝玉为“宝黛钗”之一男二女三角关系中之一男,本与黛玉相爱,后为宝钗所夺,与之结婚,暗喻皇权本为朱明所有,后为满清所夺。宝玉后抛弃宝钗,暗示初本《石头记》之作者希望满清颠覆,失去皇权 一,宝玉“衔玉而生”,天生与玉有缘; 二,宝玉之名,其“玉”自不必言,其“宝”亦有“玺印”之意,为皇权之象; 三,宝玉前生为“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其“瑕”,“瑛”二字,均与玉相关,“瑕”为玉斑,“瑛”为玉彩; 四,通灵宝玉之刻字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显仿传国玉玺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刻; 五,宝玉爱红,生前住“赤瑕宫”,现在住“怡红院”,喜欢胭脂,而红为朱明之色
宝玉的另一喻意,为前明遗民,包括初本《石头记》作者本人及其同类 一,宝钗,袭人劝宝玉读书而不得,影射满清劝遗民文人仕清而不得; 二,宝玉之结局颇为潦倒,象征前明遗民之气节
宝玉之文采及人生经历,其灵感应部分来自于原初版本之作者及集体创作群体,颇疑为吴梅村等复社诸人;部分亦应来自于此书流传过程中诸修订者之自身,可能包括洪昇,曹寅,曹霑等,或修订者所熟知之人,如纳兰性德
第七回 〖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第十五回 北静王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第十九回 〖列庚双夹:补出宝玉素喜红色,这是激语。〗 第三回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六) 以宝钗喻满清
宝钗为“宝黛钗”之一男二女三角关系中之一女,初见黛玉与宝玉相爱,后夺黛之所爱,暗喻满清夺朱明之皇权。最后遭宝玉抛弃,暗示初本《石头记》之作者希望满清颠覆,失去皇权 一,宝钗其人,与“金”有缘,故有金锁及“金玉良缘”之说,其亲属,使婢,居所,亦多带“金”,且多非善类,如黄金莺,夏金桂,此盖为满清旧国“金”之暗喻; 二,宝钗其人,亦多“雪”,“白”,“冷”之象,其肤色如雪,居所如雪洞,需服用“冷香丸”。满清源于东北极寒之地,其国号为清,修水德; 三,宝钗怕热,正应了上条,与黛玉怕冷相对; 四,宝钗初入府时所居之“梨香院”,位于贾府东北角,暗喻满清故地; 五,宝钗之居所“蘅芜苑”,其环境不似中原或江南,而颇似蛮荒之地,应有讽清之意; 六,宝钗扑蝶,所扑之蝶为“一双玉色蝴蝶”,显指宝玉,黛玉二人; 七,宝钗喜劝宝玉读书,考功名,比喻满清劝前明遗民文人仕清; 八,宝钗之结局,婚后遭宝玉抛弃,应暗示初本《石头记》之作者希望满清颠覆,失去皇权
第五回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第二十八回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 第四十四回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 第七回 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有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第四回 薛蟠已拜见过贾政,贾琏又引着拜见了贾赦,贾珍等。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第十七回 贾政道:“ 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茞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庚双夹:金簦草,见《字汇》。玉蕗,见《楚辞》”菎蕗杂于黀蒸“。茝、葛、芸、芷,皆不必注,见者太多。此书中异物太多,有人生之未闻未见者,然实系所有之物,或名差理同者亦有之。〗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第二十七回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第八回 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第十七回 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 此诗出自鱼玄机《闺怨》 第二十一回 〖庚双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第二十八回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雨打梨花深闭门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第三十八回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七) 花,香之暗喻
花草为《红楼梦》中一重要意象,象征黛玉自身;“花”可做“华”解,故亦象征国人。黛,钗待花之态度,截然不同,恰为此二人之喻体待国人之态度 一,黛玉素爱花,惜花,怜花,甚至葬花,喻初本《石头记》之作者眼中明室爱民之心; 二,宝钗曾摧花,其“冷香丸”亦以花为原料,背后之意,不言而喻
黛,钗二人,身俱有香,然二人之香,其质殊异。黛玉之香,为其自身所具草卉之香;宝钗之香,为其服以花为原料之“冷香丸”后所有,为后天之香,非先天所具 一,宝钗之“冷香”,书中暗示颇多,如“蘅芜”之名,如蘅芜苑内之题诗,楹联,花草多带“兰”,“蕙”等字; 二,宝钗之副影,其名多与香有关,如袭人,麝月; 三,宝钗之亲人及书中其余反角,亦多与“后天之香”有关,如薛蟠,卜世仁从事香料生意
第八回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蒙侧批: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 宝玉道:“既如此,这是什么香?”宝钗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 〖甲侧:点“冷香丸”。〗 〖庚寅:黛卿之香系自身草卉之香,宝钗乃食草卉之香。作者何意旨,余亦知之。〗 第十九回 黛玉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第三十八回 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 第十七回 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第十八回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第四十回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第七十八回 宝玉又至蘅芜苑中,只见寂静无人,房内搬的空空落落的,不觉吃一大惊。忽见个老婆子走来,宝玉忙问这是什么原故。老婆子道:“宝姑娘出去了。这里交我们看着,还没有搬清楚。我们帮着送了些东西去,这也就完了。你老人家请出去罢,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从此你老人家省跑这一处的腿子了。”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 第二十四回 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一路思量,想出一个主意来,便一径往他母舅卜世仁家来。〖庚辰侧批:既云“不是人”,如何肯共事?想芸哥此来空了。〗原来卜世仁现开香料铺,方才从铺子里来,忽见贾芸进来,彼此见过了,因问他这早晚什么事跑了来。贾芸道:“有件事求舅舅帮衬帮衬。我有一件事,用些冰片麝香使用,好舅舅每样赊四两给我,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 ” 第四十八回 内有一个张德辉,年过六十,自幼在薛家当铺内揽总,家内也有二三千金的过活,今岁也要回家,明春方来。因说起“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内照管,赶端阳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来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 薛蟠听了,心中忖度:“我如今捱了打,正难见人,想着要躲个一年半载,又没处去躲。天天装病,也不是事。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心内主意已定,至酒席散后,便和张德辉说知,命他等一二日一同前往,晚间薛蟠告诉了他母亲。
(八) 传影
传影,为《红楼梦》中贯穿全书之写作手法。书中之诸主角,俱有其喻,均为现实中某人或某物之影;宝黛钗凤,亦各有一系列配角为其“传影”,其一,自不同角度影射本体,以补宝黛钗凤之片面;其二,以多重强调宝黛钗凤所喻本体间之关系。
“镜子”为书中一重要道具,如“风月宝鉴”之镜,宝玉猜灯谜之镜,宝玉遇甄宝玉之镜,盖暗示读者需视此书如“镜”,而辨书中诸“影”。
传影与本体间之相似度,亦有密疏之别,其密者,几与本体相同;其疏者,仅用以反映本体之某一特征 一,“副”级传影,与本体相似度最高,最为复杂,乃本体命运之平行预演,如黛之晴雯,钗之袭人; 二,普通传影,与本体相似度较疏,仅用以反映现实中本体之某一特征,如与宝玉之传影蒋玉菡有过一段情的“茜香国女国王”; 三,阵营成员,与本体几无相似度,但与本体从属同一阵营,如佳蕙之于宝钗
第五回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十二回 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庚双夹: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两面皆可照人,〖庚双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第十三回 〖蒙: 反正从来总一心,镜光至意两相寻。 有朝敲破蒙头瓮,绿水青山任好春。 〗 第二十二回 贾政又看到: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贾政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 贾政道:“这一个却无名字,是谁做的?”贾母道:“这个大约是宝玉做的。” (九) 黛玉之传影
黛玉,为“宝黛钗”之一男二女三角关系中之一女,本与象征皇权的宝玉相爱,后遭宝钗夺爱,自缢而亡,暗喻朱明王室之皇权为满清所夺,及末代崇祯帝之死。黛玉之传影,均反映其中某点或多点 一,“黛影”晴雯,为相似度最高之“副”级传影,为黛玉命运之影。晴雯之貌,颇似黛玉;其性格之多愁,敏感,刻薄,亦与黛玉相类;其结局悲愤而死,至死仍为处子,与黛玉同; 二,英莲,其命途之多舛,与黛玉同; 三,茜香国女国王,名“茜”,有“香”,且为“国王”,与宝玉之传影蒋玉菡有一段情; 四,小红,本名“林红玉”,此人之设定,必有深意,与贾芸之间有“遗帕”之事,似与宝黛间“赠帕”之事有关; 五,香怜,玉爱,名带“香”,“玉”,为两俊俏小童,与宝玉及其传影秦钟有一段情,为宝钗之传影金荣所插足
第八回 〖甲戌双行夹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愦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第七十四回 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 第三回 〖甲眉: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 第二十八回 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 第二十四回 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庚双夹:又是个林。〗小名红玉,〖庚双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庚双夹:妙文。〗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他“小红”。 第九回 更又有两个多情的小学生,亦不知是那一房的亲眷,亦未考真名姓,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他两个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虽都有窃慕之意,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只是都惧薛蟠的威势,不敢来沾惹。如今宝,秦二人一来,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绻缱羡慕,亦因知系薛蟠相知,故未敢轻举妄动。香,玉二人心中,也一般的留情与宝,秦。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迹。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十) 宝钗之传影
宝钗为“宝黛钗”之一男二女三角关系中之一女,初见黛玉与宝玉相爱,后夺黛之所爱,暗喻满清夺朱明之皇权。最后遭宝玉抛弃,暗示初本《石头记》之作者希望满清颠覆,失去皇权。宝钗之传影,均反映其中某点或多点 一,“钗副”袭人,为相似度最高之“副”级传影,为宝钗命运之影。二人年龄均长于宝玉,分别为“宝姐姐”,“袭人姐姐”;均以“贤”著称,喜欢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为王夫人所喜;均有母亲及哥哥;均与宝玉有性关系;袭人嫁给了宝玉之传影蒋玉菡,后被抛弃,与宝钗婚后被宝玉抛弃相应; 二,麝月,其名影射蘅芜苑中之“异香”,在袭人出贾府后,代替袭人规劝宝玉上进,被称为“又是一个袭人”,最后跟随宝钗嫁与宝玉为婢; 三,金钏,本名“白金钏”,与“薛宝钗”相对; 四,金荣,为宝玉与其传影秦钟上学时之同学,曾插足宝,秦二人与香怜,玉爱之关系
第二十一回 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庚双夹:此是宝卿初试,已下渐成知已,盖宝卿从此心察得袭人果贤女子也。〗 〖戚蒙庚双夹:今日“便在炕上坐了”,盖深取袭卿矣。二人文字,此回为始。详批于此,诸公请记之。〗 第二十八回 花气袭人知昼暖 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 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昌(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第六十三回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 桃红又是一年春。此句出自南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全诗为: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第十七回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第二十回 彼时晴雯、绮霰、秋纹、碧痕都寻热闹,找鸳鸯琥珀等耍戏去了,独见麝月一个人在外间房里灯下抹骨牌。宝玉笑问道:“你怎不同他们顽去?”麝月道:“没有钱。”宝玉道:“床底下堆着那么些,还不够你输的?”麝月道:“都顽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地下是火。那些老妈妈子们,老天拔地,伏侍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子们也是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所以让他们都去罢,我在这里看着。”宝玉听了这话,公然又是一个袭人。因笑道:“我在这里坐着,你放心去罢。”麝月道:“你既在这里,越发不用去了,咱们两个说话顽笑岂不好?”〖庚辰侧批:全是袭人口气,所以后来代任。〗 〖庚双夹: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第二十一回 〖庚双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第六十三回 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縻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 开到荼縻花事了。 第九回 这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如今得了这个信,又有贾蔷助着,便一头进来找金荣,也不叫金相公了,只说“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二人唬的忙回头看时,原来是窗友名金荣〖蒙双行夹批:妙名,盖云有金自荣,廉耻何益哉?〗
(十一) 宝玉之传影
宝玉为“宝黛钗”之一男二女三角关系中之一男,本与黛玉相爱,后为宝钗所夺,与之结婚,暗喻皇权本为朱明所有,后为满清所夺。最后宝玉后抛弃宝钗,暗示初本《石头记》之作者希望满清颠覆,失去皇权。宝玉之传影,均反映其中某点或多点 一,甄宝玉,其与贾宝玉在梦中相会,二人之设定均相对。甄宝玉及甄家,应为映射贾家结局之伏笔; 二,蒋玉菡,其号“琪官”,与宝玉初相会即蒙其以“玉诀扇坠”相赠,与黛玉之传影“茜香国女国王”有一段情,后娶宝钗之传影袭人为妻。此人之设定,应用以预示宝玉,宝钗之婚后生活,及宝玉弃妻而去之结局; 三,秦钟,其人颇似宝玉,姓“秦”应暗喻传国玉玺,与黛玉之传影香怜,玉爱有一段情,为宝钗之传影金荣所插足。此人之设定,应与其姐秦可卿情节有关
第二回 〖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第二十八回 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 第七回 一时摆上茶果,宝玉便说:“我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那里坐去,省得闹你们。”〖甲戌双行夹批:眼见得二人一身一体矣。〗于是二人进里间来吃茶。秦氏一面张罗与凤姐摆酒果,一面忙进来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倘或言语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他虽腼腆,却性子左强,不大随和些是有的。”〖甲侧:实写秦钟,又映宝玉。〗 〖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十二) 王熙凤之传影
王熙凤为贾府之总管,其人奸诈而有理家之才,其种种人物设定及描写,似影射明末之巨阉魏忠贤。王熙凤之传影,均反映其中某点或多点 一,男王熙凤,为贾母听戏情节中《凤求鸾》戏中一公子,生于残唐五代之末世。应用以暗示王熙凤原型魏忠贤之性别特征,及其生活年代; 二,四儿,其人善于钻营,笼络,与宝玉交好,此点与魏忠贤同;初名“芸香”,后被袭人改名“蕙香”,最后被宝玉改为“四儿”,暗合魏之原名“魏四”及其两次改名之事;最后被赶出贾家,暗喻魏被放逐,赶出皇宫; 三,戴权,谐音为“大权”,用以表现魏为“内相”之时,卖官之情形; 四,义忠亲王老千岁,其名带“忠”,“千岁”暗合魏之名号;其人“坏了事”,未能用上自己身前准备之后事,暗喻魏之结局; 五,夏守忠,其名带“忠”,其人排场惊人,小太监敬称之为“夏爷爷”,“夏太府”,应用以表现魏索贿之情形
第五十四回 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说。”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风。”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贾母笑道:“这重了我们凤丫头了。”媳妇忙上去推他,“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少混说。”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女先生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们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 第十三回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甲戌侧批:妙!大权也。〗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日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甲戌侧批:奇谈,画尽阉官口吻。〗要捐,快写个履历来。” 贾珍听说,忙吩咐:“快命书房里人恭敬写了大爷的履历来。”小厮不敢怠慢,去了一刻,便拿了一张红纸来与贾珍。贾珍看了,忙送与戴权。 第十三回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第七十二回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凤姐道:“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话回他。”贾琏便躲入内套间去。这里凤姐命人带进小太监来,让他椅子上坐了吃茶,因问何事。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凤姐儿听了,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了,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
(十三) 朱明阵营
书中部分人物,或具种种共同特点,或存伏笔于其名,盖暗喻其人属朱明阵营 一,以“玉”,“月”,“红”,“暖”等特征喻汉人,以应朱明所修火德; 二,黛玉,其人爱红,喜暖,怕冷; 三,一系列“黛影”,如晴雯,英莲,茜香国女国王,小红,香怜,玉爱; 四,其他非“黛影”之朱明阵营人物,如贾芸
第一回 〖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第七十六回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十四) 满清阵营
书中部分人物,或具种种共同特点,或存伏笔于其名,盖暗喻其人属满清阵营 一,以“金”,“风”,“白”,“冷” 等特征喻满人,以应满清所修水德; 二,宝钗,其人爱白,性冷,怕热; 三,一系列“钗副”,如袭人,麝月,金钏,金荣; 四,其他非“钗副”之满清阵营人物,如莺儿,其本名“黄金莺”;佳蕙,其名暗喻“蘅芜”之香;冷子兴,其人与薛蟠交好;柳湘莲,其号“冷二郎”,与奸雄贾雨村交好;宝琴所提及之真真国女孩
第五回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七十八回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 第二十六回 佳蕙点头想了一会,道:“可也怨不得,这个地方难站。就象昨儿老太太因宝玉病了这些日子,说跟着伏侍的这些人都辛苦了,如今身上好了,各处还完了愿,叫把跟着的人都按着等儿赏他们。我们算年纪小,上不去,我也不抱怨;像你怎么也不算在里头?我心里就不服。袭人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说良心话,谁还敢比他呢?〖庚辰侧批:确论公论,方见袭卿身份。〗别说他素日殷勤小心,便是不殷勤小心,也拼不得。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 第一回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第五十二回 “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十五) 三角关系之传影与重复
初本《红楼梦》之主旨,为以宝黛钗之三角关系,影射明亡清兴,清夺明鼎之事。故于此贯穿全书始终之三角之外,设置若干组较隐藏之三角关系,以为伏笔,并加深暗喻。试举数例 一,宝黛钗之主要三角关系,宝黛相恋,后宝为钗所夺; 二,宝玉之传影蒋玉菡与黛玉之传影“茜香国女国王”有一段情,后娶宝钗之传影袭人为妻; 三,宝玉与之传影秦钟与黛玉之传影“香怜”,“玉爱”有一段情,后为宝钗之传影金荣所插足
第二十八回 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 第九回 更又有两个多情的小学生,亦不知是那一房的亲眷,亦未考真名姓,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他两个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虽都有窃慕之意,将不利于孺子之心,只是都惧薛蟠的威势,不敢来沾惹。如今宝,秦二人一来,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绻缱羡慕,亦因知系薛蟠相知,故未敢轻举妄动。香,玉二人心中,也一般的留情与宝,秦。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迹。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今见秦,香二人来告金荣,贾瑞心中便更不自在起来,虽不好呵叱秦钟,却拿着香怜作法,反说他多事,着实抢白了几句。香怜反讨了没趣,连秦钟也讪讪的各归坐位去了。金荣越发得了意,摇头咂嘴的,口内还说许多闲话,玉爱偏又听了不忿,两个人隔座咕咕唧唧的角起口来。
(十六) 四儿改名之事
四儿本为怡红院中一小丫鬟,本名“芸香”,后被袭人改为“蕙香”,宝玉闻之不悦,遂改其为“四儿”。四儿其人其事,殊堪玩味 一,四儿初名“芸香”,为先天之香,故其人应属以黛玉为代表之朱明阵营; 二,后被钗副袭人改为“蕙香”,其名与蘅芜苑有关,又象征女德,此事应喻满清与朱明之争,故宝玉大怒; 三,四儿两次改名,最终名为“四儿”,此二点俱与魏忠贤相符;且四儿其人,尤善钻营,与象征皇权之宝玉有同日出生之缘,关系融洽,故四儿应为魏及王熙凤之又一传影
第二十一回 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蒙戚庚双夹:原俗。〗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蒙戚梦庚双夹:“花袭人”三字在内,说的有趣。〗一面说,一面命他倒了茶来吃。袭人和麝月在外间听了抿嘴而笑。 第六十三回 袭人笑道:“你放心,我和晴雯、麝月、秋纹四个人,每人五钱银子,共是二两。芳官、碧痕、小燕、四儿四个人,每人三钱银子,他们有假的不算,共是三两二钱银子,早已交给了柳嫂子,预备四十碟果子。我和平儿说了,已经抬了一坛好绍兴酒藏在那边了。我们八个人单替你过生日。” 于是袭人为先,端在唇上吃了一口,余依次下去,一一吃过,大家方团圆坐定。小燕四儿因炕沿坐不下,便端了两张椅子,近炕放下。 宝玉道:“怕什么,不过才两次罢了。咱们也算是会吃酒了,那一坛子酒,怎么就吃光了。正是有趣,偏又没了。”袭人笑道:“原要这样才有趣。必至兴尽了,反无后味了。昨儿都好上来了,晴雯连臊也忘了,我记得他还唱了一个。”四儿笑道:“姐姐忘了,连姐姐还唱了一个呢。在席的谁没唱过!”众人听了,俱红了脸,用两手握着笑个不住。 袭人笑道:“谁许你尽力灌起来。”小燕四儿也图不得,早睡了。晴雯还只管叫。宝玉道:“不用叫了,咱们且胡乱歇一歇罢。”自己便枕了那红香枕,身子一歪,便也睡着了。袭人见芳官醉的很,恐闹他唾酒,只得轻轻起来,就将芳官扶在宝玉之侧,由他睡了。自己却在对面榻上倒下。大家黑甜一觉,不知所之。 第七十七回 因问:“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本人不敢答应,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的。”王夫人细看了一看,虽比不上晴雯一半,却有几分水秀。视其行止,聪明皆露在外面,且也打扮的不同。王夫人冷笑道:“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这个四儿见王夫人说着他素日和宝玉的私语,不禁红了脸,低头垂泪。王夫人即命也快把他家的人叫来,领出去配人。
(十七) 暗讽满清之辞
明末清初之初本《红楼梦》应为吴梅村等复社遗民所著,其于满清之态度,可以想见,故于书中隐蔽处颇留暗讽满清之辞,以泄其恨。试举一二 一,借“茗烟”之口辱骂“金荣”; 二,宝玉为芳官改名为“耶律雄奴”,“耶律”为胡姓,“雄奴”应为“匈奴”之谐音
第九回 这茗烟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如今得了这个信,又有贾蔷助着,便一头进来找金荣,也不叫金相公了,只说“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二人唬的忙回头看时,原来是窗友名金荣〖蒙双行夹批:妙名,盖云有金自荣,廉耻何益哉?〗 第六十三回 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攥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來,当中分大顶,又说:“冬天作大貂鼠卧兔儿带,脚上穿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或散着裤腿,只用净袜厚底镶鞋。”又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又改作“雄奴”。芳官十分称心,又说:“既如此,你出门也带我出去。有人问,只说我和茗烟一样的小厮就是了。”宝玉笑道:“到底人看的出来。”芳官笑道:“我说你是无才的。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个小土番儿。况且人人说我打联垂好看,你想这话可妙?”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清 梁恭辰 《北东园笔录》 满洲玉研农先生(麟),家大人座主也,尝语家大人曰:“《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每以为奇宝,往往向人夸耀,以为助我铺张,甚至串成戏出,演作弹词,观者为之感叹欷嘘,声泪俱下。谓此曾经我所在场目击者,其实毫无影响,聊以自欺欺人。不值我在旁,齿冷也。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为诬蔑我满人,可耻可恨。若果尤而效之,岂但书所云骄奢淫佚将由恶终者哉?我做安徽学政时,曾经出示严禁,而力量不能及远,徒唤奈何。有一庠士颇擅才笔,私撰《红楼梦节要》一书,已付书坊剞劂,经我访出,曾褫其衿,焚其板,一时观听颇为肃然。惜他处无有仿而行之者。”那绎堂先生亦极言《红楼梦》一书为邪说诚行之尤,无非糟跶旗人,实堪痛恨。我拟奏请通行禁绝,又恐立言不能得体,是以隐忍未行,则与我有同心矣。此书全部中无一人是真的,惟属笔之曹雪芹实有其人,然以老贡生槁死牖下,徒抱伯道之嗟。身后萧条,更无人稍为矜恤。则未必非编造淫书之显报矣。
(十八) 初本《红楼梦》作者考
现传《红楼梦》之书,其创作与流传之过程颇为复杂,改动增删之处甚多。考初本《红楼梦》之作者,所得如下 一,初本《红楼梦》之创作,用以喻明亡清兴之事,抒亡国之恨,应无疑问; 二,初本《红楼梦》之创作时间应为清初,大体在顺治朝(1644-1661)或康熙朝之初(1661-),作者应为前明遗老文人。雍正年间之二版《何必西厢》,《梅花梦》已将《红楼梦》与《金瓶梅》并称,故乾隆朝成书之说,可不攻自破; 三,初本《红楼梦》之主要作者,极可能为吴梅村(1609-1672)。其人有文采,为崇祯朝榜眼,太子侍读,心向朱明,兼且熟知宫闱之事;于明亡后,出仕南明弘光帝,后归隐江南,与复社众人交好。《红楼梦》书中之“吴玉峰题”,“东鲁孔梅溪题”,“棠村序”,“假语村言”等句,可能为吴之暗示; 四,吴另著有《秣陵春》之传奇,此书与《红楼梦》颇有相应之处,书中写宋初之人怀念南唐;以“梦”组织故事;以“玉”与“镜”贯穿全书; 五,初本《红楼梦》之创作,除吴为主创,应有其他复社众人之参与,如钱谦益,冒辟疆,侯方域等; 六,“金陵十二钗”之最初灵感,可能来源于“秦淮八艳”,此八人为明末清初知名艺妓兼才女,且与复社众人交好,如卞玉京与吴梅村有一段情,柳如是与钱谦益有一段情,李香君与侯方域有一段情,董小宛与冒辟疆有一段情,寇白门与南明保国公朱国弼有一段情; 七,《红楼梦》书中,多处化用复社之人与秦淮八艳所作之诗; 八,初本《红楼梦》之创作,可能有朱明王室后裔之参与,故此书于宫闱之事描写甚详
第三十七回 海棠诗会 探春诗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云诗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情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价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王渔洋 《秋柳》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冒辟疆 《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南浦西风合断魂,数枝清影立朱门。可知春去浑无迹,忽地霜来渐有痕。 家世凄凉灵武殿,腰肢憔悴莫愁村。曲中旧侣如相忆,急管哀筝与细论。 陈维崧 《秋柳四首和王贻上韵》 暮霭荒原镇断魂,枝枝瘦影锁横门。依然和月多眉妩,何处临风少泪痕。 千尺蘋花流水岸,几家枫树夕阳村。江南子弟头都白,青眼窥人忍再论。 谢三宾 《海棠》 春归何处最销魂,飞絮闲庭昼掩门。幽绪只应归燕觉,愁怀难供落花论。 天涯人远音书断,斗室香消笑语存。无限情怀消折尽,不堪风雨又黄昏。
(十九) 初本《红楼梦》现实人物原型考
考明末清初之初本《红楼梦》,其作者应为前明遗老,复社中人,其人应与其他复社众人及当时之“秦淮八艳”有密切关系,故初本《红楼梦》中人物之现实原型,应部分来自作者熟识之人 一,柳如是,“秦淮八艳”之一,原名“杨影怜”,号“河东君”,“蘼芜君”,与陈子龙有一段情,后嫁与钱谦益。书中之“甄英莲”,“蘅芜君”,“林”,“薛”应出于此人; 二,陈子龙,明末名士,复社中人,后抗清而死,与柳如是有一段情,曾同居于嘉兴“小红楼”,有诗“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书中“木石前盟”应部分出自柳,陈之情; 三,钱谦益,明末名士,复社中人,南明重臣,后仕清,娶柳如是为妻,曾同居于常熟“绛云楼”。书中“金玉良缘”应部分出自柳,钱之情; 四,黄媛介,字皆令,柳如是之姐妹,明末名妓,其人好释道之学,后丈夫早死,家道中落,贫困不堪。书中湘云应出自此人; 五,林雪,字天素,明末名妓,福建人,后于杭州西溪“随喜庵”出家。书中妙玉应有此人之影; 六,冯小青,明末名妓,扬州人,有文采,后嫁入杭州冯氏,受排挤早夭。书中黛玉应部分取材于此人; 七,书中亦有李香君,董小宛,冒辟疆等人之影
(二十) 初本《红楼梦》之文学风貌
明末清初之初本《红楼梦》,其文风应与清中期以后之版本有异 一,初本《红楼梦》中应存在情色描写,以助此书之流传。康熙朝人曾将此书与《金瓶梅》并称; 二,通行本《红楼梦》中之文学描写极尽精致,因其后期所经手之修订者,均为名家。故初本《红楼梦》其作者虽亦为明末文豪,初本之文学描写比之通行本,应略微粗拙; 三,初本《红楼梦》于清初流传时之书名,应以《风月宝鉴》或《石头记》为多
(二十一) 清中期《红楼梦》诸增删修订者考
《红楼梦》之书,自清初由复社中人所作,其后辗转流传,经多人多次增删修订,至乾隆末年之程伟元,高鹗刻刊《程高本》,而为后世通行之本。考《红楼梦》之书之历次流变增删,所得如下
洪昇可能为《红楼梦》第一个重要修订者 一,洪昇(1645-1704),康熙朝文豪,杭州人,出身世家,后遭巨变被抄家,曾旅居北京二十载,流连于青楼戏馆,不喜功名,专好艳辞,著有《长生殿》。其晚年功名被革,归隐余杭,颇为潦倒,曾应曹寅之邀赴金陵听戏,后溺死于吴兴; 二,洪昇修订《红楼梦》之时间段,应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卷入党争,因国丧期间看戏功名被革,返归杭州之后; 三,洪昇修订《红楼梦》之灵感来源,应部分来自于其自身经历,与其年少时所亲善之“蕉园诗社”诸女,如“古香楼”钱云仪,“天香楼”钱静婉,“凤潇楼”林以宁,“湘云楼”冯又令等等;
曹寅及其孙曹霑可能为《红楼梦》第二个重要修订者 一,曹寅(1658-1712),康熙朝重臣,文人,曾长任江宁织造,享尽荣华,死后遭抄家,曹家遂败。曾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邀洪昇至金陵听戏;曹霑(1715-1763),曹寅之孙,少年享尽风花雪月,荣华富贵,十三岁时遭抄家; 二,曹寅及其孙曹霑修订《红楼梦》之时间段,应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曹氏得洪昇一改稿《红楼梦》之后,乾隆二十八年(1763)曹霑死前; 三,曹寅修订《红楼梦》之灵感来源,可能来源于其少时密友纳兰性德之事;纳兰性德(1655-1685),康熙朝宗室贵族,有文采,好风月,有妻卢氏,宫氏,妾颜氏,沈氏; 四,曹霑修订《红楼梦》之灵感来源,应部分来自于其自身经历; 五,曹霑之密友富察明义曾有《题红楼诗》二十首,其诗约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从中可一窥富氏所阅之曹霑二改稿《红楼梦》之情节,与现行《程高本》有异; 六,“曹雪芹”之名,可能为曹霑为其祖孙所取之合著化名,得名于曹寅之号“雪樵”及曹霑之号“芹溪”
程伟元及高鹗应为《红楼梦》最后一个重要修改者。二人删去书中大量敏感词汇,并修改了结局情节,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先后刻刊《程甲本》与《程乙本》,流传至今
(二十二) 试析“增删五次”之变动
《红楼梦》之书,其初本与现行本之间经多人多次增删,有异之处必多,现试析如下 一,初本《红楼梦》应较多着墨于“宝黛钗”之三角关系,恩怨纠葛,现行本中前三十六回,三人间情感进展较为自然,随后进入停滞,似有删改迹象; 二,初本《红楼梦》应有不少情色描写,于现行本中均删除; 三,诗社等文学描写,如海棠社,菊花社,芦雪诗,红梅诗,应由历代修订者所不断润色完善; 四,宝,黛,钗之形象,应由历代修订者据其人生经历不断修改,加入新的现实原型,如洪昇,纳兰性德,曹寅,曹霑; 五,王熙凤之人物形象。初本《红楼梦》作者既为复社中人,于魏忠贤必持反面态度,然观现行本中王之形象,颇有赞辞,疑为后人所改,故偏离初本之原意; 六,秦可卿之情节。秦氏为十二钗正册之一,其余十一人均有大量情节,故秦之早死甚蹊跷,疑后世修订者将其“淫丧”之情节前置所致。另书中贾蓉并未再娶,然于秦氏死后数次提及“蓉妻”,可为一证
第七回 王夫人道:“前日听见你大妹妹说,蓉哥儿媳妇儿身上有些不大好,到底是怎么样?”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 第五十三回 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庚辰眉批:自可卿死后未见贾蓉续娶,此回有“蓉妻回避”语,是书中遗漏处。绮园。〗 第七十五回 说话之间,贾蓉之妻也梳妆了来见过。少时摆上饭来,尤氏在上,贾蓉之妻在下相陪,婆媳二人吃毕饭。尤氏便换了衣服,仍过荣府来,至晚方回去。 第七十六回 贾母听说,笑道:“这话很是,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可是我倒忘了,该罚我一大杯。既这样,你就越性别送,陪着我罢了。你叫蓉儿媳妇送去,就顺便回去罢。”尤氏说了。蓉妻答应着,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
(二十三) 《程乙本》与《程甲本》之异
程伟元,高鹗收集诸抄本后,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刊《程甲本》。其时距明亡已久,且高鹗为旗人,兼清廷之文字狱愈烈,故《程甲本》结局与初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结局有异,应无疑义。然《程甲本》付梓数月后,程,高又修订刻刊《程乙本》。《程乙本》与《程甲本》几乎相同,察其细微异处,似乾隆朝末年其时有司以为之影射处,盖“此地无银”也 一,第十四回,《程甲本》有“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之句,于《程乙本》中被删去,似因此句暗指明之“洪武”,“建文”,“万历”三朝;
第十四回 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庚辰眉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