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山大道
《daido hysteric》
当我看到他这次寄来的新摄影集时,十分理解他当时那种不安的心情。书中收录的三百四十六张照片,每张都是高反差粗粒子,既有森山大道的个人风格,却又似乎有一种决定性的不同。而这不同就在于和拍摄对象面对面的方法。不必寄托心境,直接和拍摄对象对峙,企图追求完美的叙事性格。这点让我睁大了眼睛,第一次觉得我遇到了森山大道的摄影作品 最后还是觉得在路上漫无目的的闲晃,然后慢慢知道要去哪里的移动最合我的性格。我自然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就像猫狗不经意的起身就走一样。就算日常生活有很多无聊的琐事,我只要一念兴起,就会走下去,便能从苦闷中解放出来,身体越跟着发热,觉得变得敏锐起来,看什么都很清楚,也不会胡思乱想。——森山大道 引自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一开始就留心四处的景色到处拍,到了后来拍摄范围越来越大,觉得这样下可以集结成一本书,就越走越远了。往西到中野区的锅物三丁目,往北到早稻田大学在过去那边,往东到晴海一带,往南差不多到品川或者三田一带,我就围绕着这些地方一直走一直走。——森山大道 引自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当我再看其他人镜头下的东京,会觉得这些照片好像都有看的破的窍门,就因为都市是具有细节的,只要拍照时没有好好构建出细节,就没有办法拍出都市的样貌。我想一遍走动,以便将周遭全部拍起来。所以这次策划大概三百五十也的摄影集,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时间性的。——森山大道 引自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期
假使他的摄影发带给观众的这种摇晃模糊的印象,岂不就是因为他忽略细节,模糊掉拍摄对象的形象,让观者感到一种暧昧吗?然而所谓的【摇晃模糊】,并不是指真正的摇晃模糊,而是让观者对于画面形成的整个意向,都感到一种【语言的讯息】。 引自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威廉克莱因 《纽约》
一张省略细节,诉求不明的照片,周遭的空气比【拍摄主题】更能传达讯息。给人思考空间的性质高过给人看的性质,故带给观者一种未完成的印象。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更能刺激观者的感受,然观者对照片进行深度思考 引自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放逐到东京自生自灭
(《光与影》)芍药花的特写占据了画面大半,仿佛听得见花的呼吸,可以看出莱森山与花朵接近到就像是时要被花吸进去一样。其他照片也可以看出这种吸附感。不管是植物的叶子,盖着布的椅子,毛,帽子,洗手台,少年的三分头,都像是吸引着镜头一般。从可以看出森山在七十年代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以一定距离观看风景,并将自己的印象强加在摄影主题上的倾向。 在《通往仲治之旅》里,尽是瀑布,湖畔,等谁的各种表情,已经花与雪等自然物的照片,具有恬淡之美。而《给圣路的信》也是一样,拍摄草木或者动物的作品,都带着一股闲适之感。相较之下,他拍摄的都市风景或人物照片,都显得闷闷不乐。 引自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摄影不是个平顺的过程,其中经常会遇到阻碍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住在我体内的批评者对过去所做提出否定,但又不是让一切就此结束,说不定是变成别的东西不断积累。结果,我不改变自己的摄影观点,而直接让眼前的主题自己说话,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一回事——森山大道 引自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表现背负着一切去向不明的谜团。难道没有一种表现手法想摄影一样,在不确定性中前进么? 摄影不是凭想象而成,而经常因应现实物体产生。在摄影的领域,不可能有以同一种手法去分解各种对象的手法,看到物体后精神常常会离开,犹如相逢就是离别的开始。离别后再回头一看,眼前已经是一片混沌之海,要等很久以后才能再相逢。 引自 英雄‧低迷‧逃離 森山大道
4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