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
早午餐
读过 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
很幸运在张爱国老师的推荐下,阅读《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一书。我也是带着一丝疑惑,到底法律人的明天会是怎样?什么样的法律人能够达到行业领先、被业内认可?
书中导言写到:“这本书要写给年轻有抱负的法律人”。虽不能过分骄傲,但我自认为,自己是属于“年轻”+“有抱负”的,属于本书的受众对象。回到书的内容上来,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作者关于未来法律服务的观点;第二部分作者描绘了新的法律图景;第三部分作者聚焦了年轻法律人的前景。
第一部分:法律市场的剧变
作者给第一部分取得标题叫做:法律市场的剧变。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是“剧变”而不是“巨变”?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往下进行阅读。作者把法律市场剧变的原因归纳为三点:第一,“事多钱少”;第二,准入条件放宽;第三,技术原因。在作者看来,这三个原因引起了法律市场的剧变。我也能能理解,这里的剧变也是一种巨变,其更侧重于科学技术带来的迅速的变化。
既然如此,法律市场产生了如此的变化,作者接下来阐述了在这场变革中获得制胜的策略。第一是减少收费。这不由的让我想到了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精英律师》,剧中律师说其每小时收费在10万人民左右,引起了热议。律师的收入怎么会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但我所了解到实际情况与其相差甚远,一般在5000/小时左右。第二是替代性费用。但作者仍然认为此类方法不足以解决事多钱少的问题。第三是两条制胜策略。一个是效率策略,即要求我们寻求削减法律服务成本的办法;另一个是协作策略,即指客户可以分担某些法律服务的成本。结合我自己的实践经历,在律所中,确实有很多基础性的、无技术含量、照流程走的工作。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客户,我可以接受为律师的咨询服务付费,但如果这些基础工作也需要让客户服高额的咨询费用,客户可能会不太愿意。因此,我赞成作者的协作策略,让客户和律所共同承担部分成本。
基于上述策略,作者引入了法律工作的大宗商品化的概念,即让以前需要人工做的工作,用迅速的流程化进行处理,几乎律师不需要介入。这种大宗商品化在作者看来是介于量身定制和广义上的大宗商品化之间的。作者把这种法律服务的演进归纳为四个部分:量身定制、标准化、系统化和外部化,其中外部化又包含了在线付费、在线免费和公共产品三个部分。在实务过程中,其实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需要律师去量身定制。我之前在一个不良资产团队实习,在实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实这些不良资产案件处理的流程几乎一致,可以采用相似的模板,不需要重新对其进行规划。
随后,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法律工作时,当然需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一般可以将一项法律工作进行分解,拆分成不同的任务并逐项完成。作者用了“诉讼”和“交易”两个例子对分解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作者认为,当律师必须改变工作方式时,可以用替代性处理方式和多头处理的办法将工作外包出去。作者举16个例子对法律服务处理方式进行了解释。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开源”,这个词语我之前是在计算机软件中了解过,这里类比到法律服务上,旨在免费公开各种法律材料。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作者简述了未来颠覆性的法律技术。作者列举了13种颠覆性的新技术,目前有一些已经在各国开始流行。像我国互联网法院运用了法律机器人对案件进行分流,就在今天,我从新浪微博上看到了一例关于机器人法官裁判案件的例子。我想洗科技是能够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
总的来说,第一部分围绕着律师如何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完成手上的工作,我比较赞同作者观点的是将律师的工作进行拆分,可以将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非核心工作交给非律师人员处理,大大减轻了律师的工作负担。
第二部分:新图景
作者从律所的未来进行引入,展开了对法律行业未来的展望。正如第一部分所述,替代性处理办法会逐渐进入律所,传统律所的“金字塔”模式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对中小型律所,尤其是小型律所的影响非常大。律所中的各个角色都面临着挑战,普通律师需要转换他们工作方式,初级合伙人与高级合伙人对律所的考虑和计划需要更加长远。
除了律所,企业法务律师也面临着转变。在作者看来,企业法务律师的核心工作是在出现问题之前就做好预判工作,避免纠纷的发生。企业法务律师可以从两方面对企业进行管控,一方面是风险管控,另一方面是知识管控。风险管控重点在于避免非法务人员不小心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知识管控主要采用标准且成熟的合同来避免律师的重复劳动。说完这些,我有点费解,为何作者开始谈客户如何选择律所?这一节的主题不是企业法务律师吗?同时,企业法务律师也同样面临着“事多钱少”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减少外包业务的收费,还有可能让外部律所协同合作。作者给出了法务总监面对未来的一些解决策略:第一,压低律所的价格;第二,重塑内部法务部门;第三,把内部和外部流程化;第四,重新分析企业法律需求。
作者看来,未来法律市场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否认这种变革,多数企业法务不和律所都否认这个变革,保持他们陈旧的观点,但传统低效的模式快结束了,意味着第一阶段也随之结束;第二阶段是改变处理方式,法律行业没办法直视低效的处理方式,进而尝试改变处理工作的方式,目前大多数法律机构都处在这样的转型期;第三阶段是颠覆,这一阶段有更多激进的转型,他们会挑战和取代传统模式,技术会重塑法律市场。
作者引入了一个“司法触达”的概念,即未解决的法律问题。不由得让我想起之前老师说过的,法律是否可以解决所有纠纷?答案是不一定。现在也有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把纠纷解决在法院外。如果一个纠纷实在调节不了,那么就需要让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当事人意识到他需要法律服务、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法律服务。在找到这样的服务之后,我们则需要去提升服务本身。作者提出了一种在线法律服务,其实这个服务中国已经有了,比如华律网等。我之前使用过,这个网站的服务方式还是收费服务,只能咨询简单的法律问题。如果你问的法律问题相对复杂,它会给你推荐相关律师,进行当面交流。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未完全铺开”。随着技术的成熟,司法实践中,法官可以运用相关技术减轻他们的工作。但这种减轻,需要先将法官的工作进行分解。(前面部分作者已经叙述过分解)作者认为目前司法的电子办案系统比较令人失望,但结合我自己的实践,我认为中国的系统发展势头正好。之前自己在碑林区法院实习过快一个月,帮助书记员归档提交裁判文书。有幸使用了以下法院内部的系统,很流畅,并且文书可以提交方便,模板可以存档。除了这些,作者书中所提到的电子提交系统,我国法院也正在尝试中。最后一点,作者提到了虚拟法院,我们大家不由自由会相当我国目前的互联网法院,可以远程立案和审判案件,非常方便,省去了当事人和律师的一大成本。
作者所提到的这种在线互联网法院的创新,很有幸我国正在尝试和不断完善。作者认为,这种在线法院,可以提高司法触达率和节省成本。我认为还有一点,可以让当事人厌讼的态度发生转变。正是有了这样方便快捷的法院存在形式,可以很快的解决当事人的纠纷,让当事人不再觉得诉讼是一件很麻烦、耗时的事情。
本部分最后一节,作者回顾了法律的未来。从法律范式的改变到法律服务过程的改变,作者描绘了一个潜在的未来法律市场。
第三部分:年轻法律人的前景
作者预测,传统律师在未来社会的地位将会不如目前这么卓著。系统和流程会占据更中心的位置,这点也是我比较赞同的。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仍然有不能被流程化的法律工作,这些工作才需要专家提出量身定制。由此,有一些新工作需要未来的法律人去做。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10种新角色:第一,法律工程师,即把法律标准化进电脑系统中;第二,法律技术专家,简单来说,就是对计算机痴迷的律师;第三,跨学科法律人才,即跟我们一样的非法本出身的法律职业工作者;第四,法律流程分析师,即分析法律工作;第五,法律项目管理师,即将法律工作整合后,分给相关人员;第六,法律数据科学家,即法律大数据分析;第七,研发工作者,即研究如何更好的给法律服务;第八,在线纠纷解决师,即在线律师角色;第九,法律管理咨询师,即针对个案进行咨询分析;第十,法律风险管理师,即对风险管理进行分析。
未来年轻的法律人有了新的工作方向,作者随之介绍了年轻律师和的雇主。刚开始,我觉得为什么作者要介绍雇佣者?其实思考了一下,职业发展就是从底端到顶端,可能最开始我们会为别人工作,之后可能就是雇别人给自己工作。主要有以下单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大型法律出版商、法律知识提供商、法律流程外包商、商业街零售商、法律服务租赁中介、新型律师事务所、在线法律服务提供商、法律管理咨询公司、法律技术企业。从新兴雇主来看,我们的择业范围是很广,工作形式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传统古板。
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未来法律市场如何变化,而是我们如何训练自己去适应各种变化。如何把自己非法律的专业发挥到极致,将其与法律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离开计算机了,因此,对于计算机的训练必不可少。还可以在计算机基础上增加模拟法律实践的训练,来训练年轻法律人的法律综合素养。
倒数第二节,作者提到了关于雇主的问题。确实,一般在HR面试的最后,他会问你一句:“你还有什么想要问我们的吗?”作者给出了一些灵魂拷问,你们有长期规划吗?你看到其他律所止步不前觉得欣慰吗?你们更倾向于何种替代性处理方式?技术未来会在律所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们有研发能力吗?如果你们能从头设计一家律所,你会怎么做?不得不说,作者提出的这些问题,真的很难回答,且能看出这个律所是否有发展的潜力。
最后一节,作者提到了人工智能与行业远景。我也曾经想过,法律行业会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而我们应该思考自己如何不被替代。未来的法律市场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去适应科技带来的市场变化。
总结
读完了这本书,我想自己应该可以回答自己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到底法律人的明天会是怎样?什么样的法律人能够达到行业领先、被业内认可?
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可逆转。我们没有必要去否认科技造成的行业颠覆,我记得2014年我刚上大学,那个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几年后的我,出门可以只带一个手机,生活会变得如此便捷。我想,一些制造工厂里的工人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机器所替代。当出现这样的预兆的时候,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否认,反而更加警惕,我们如何不被替代。
这不得不提到整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替代性处理”。什么是替代性处理?替代性处理有必要吗?正好自己有一段实习的经历结合亲身经历,真的有所体会。
2018年的寒假,我给自己找了一份律所实习工作,所在的团队是不良资产处理。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协助我的律师,帮他处理一些杂事。不良资产的案件,一般是法律关系明确,证据充分,没有什么争议的。但处理这些案件,去立案起诉,需要充足的证据。整个流程没有什么复杂的地方,这也是我思考的所在,我认为,其实3个律师在团队进行主导,团队其他人可以是非律师身份。也就是将部分法律工作分解,交给非法律人员。这样的替代性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上来看,我所做的这些工作并不复杂,去银行打印当事人的银行流水,交给银行主管盖章,然后去法院立案,开庭审理,领判决书。其实真正需要律师出马的地方不多,这是这些工作很繁杂,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相比这些时间消耗,律师可以把这部分时间用在与当事人沟通上,我觉得能更高效的解决纠纷。
不仅仅是律所,公司法务部、法院检察院其实都可以将工作分解掉,把一些非核心的工作进行标准化、流程化。
总的来说,我赞同作者的观点,未来法律市场会发生改变。因为我真的相信,科技会推动法律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变革,法律职业工作者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我很庆幸自己的非法律专业,但我也很害怕没有利用好自己的非法律专业。就像老师上课说的,要说一件事很简单,但是真正脚踏实地去做,却很困难。面对未来的挑战,我认为我们在一边巩固法律基础的同时,尝试着与科技相接触。
律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问题暂时还不能得出定论。但我觉得可以得出结论的是,不懂人工智能的律师,肯定会逐渐被懂人工智能的律师取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改变,去探索,去失败,去总结,然后提升自己,成为那个不能被替代的律师。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解,谢谢老师推荐的这本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