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窗
尖肋拱顶,飞扶壁,花窗是哥特式教堂的三大特征。
彩色玻璃的技术其实早在罗马时代就出现了,一些简单的玻璃拼接图案常用来装饰罗马贵族的宅邸。但哥特教堂的花窗在艺术上有无与伦比的提升。
窗户的设计图已经画好了,尺寸是原先的,还涂了颜色。图是画在一张大木桌上的,事先拿淡啤酒洗过,以免颜色流失。图上画的是耶西家谱,基督家系的形象化。莎莉拿起一小块红宝石色的厚玻璃,放到设计图上一个以色列王的身上——杰克也不清楚是哪位国王,他从来记不住神学图画中的错综复杂的象征含义。莎莉用一支毛笔在一个石灰水的碗里蘸了一下,把人形描到玻璃上:肩、臂和袍子的下摆。 引自 第六部分 沙特尔大教堂的“耶西家谱”花窗花窗的制作极为严谨,玻璃虽然不负担建筑的重量,但必须抵挡风雨的侵蚀,并能承受自身重量。除了天灾或人为破坏,欧洲大陆上大部分中世纪的花窗都保留到了今天。
中世纪的玻璃用沙石烧制,因为沙石中普遍含有氧化铁或氧化铜,因此普通玻璃通常带淡黄色或淡绿色。罗马时代的工匠们就发现,在烧制过程中通过加入氧化钴会形成蓝色,少量蓝色可以中和淡黄形成透明色。而加入金可以形成红色。因此浅黄、浅绿、蓝、红、透明,就是最初花窗的基本色彩。13世纪,工匠们掌握了更多的染色剂和凝固过程中的染色方法,花窗的色彩才渐渐丰富起来。
约克大教堂的“耶西家谱”,1170年建造(就是书中第六部分开始的年代),是现存的英格兰最早的花窗。因为当时的工艺限制,颜料描摹的脸部细节已经褪色了,但衣服皱褶线条还在。约克大教堂“耶西家谱”细节那学徒把磨光的玻璃递给她,她开始用铁矿粉和尿做成的颜料和用阿拉伯树胶做的黏结剂在玻璃表面画衣褶。平平的玻璃看上去一下子就像轻柔、自然垂皱的布料了。她非常熟练,做得很快。然后她把画好的玻璃在一个铁盘中和其他玻璃拼装在一起。铁盘底部预先涂满了石灰。全盘的玻璃都拼装好以后,就把铁盘放进一个炉子。热量将把颜料融进玻璃。 引自 第六部分 书中描写的这段已经是圣但尼哥特风格确立时代的做法了,应该是由法国工匠传授给莎莉这样的英格兰第一代花窗玻璃工匠的。
沙特尔教堂“耶西家谱”局部,建造年代也就在约克大教堂花窗的30-50年之后,工匠已经能将后期描摹的线条也融入玻璃中,人物脸部轮廓和衣服皱褶的线条,清晰保存至今花窗图案的整体构图与拼接的布局会先在同比例纸上完成,然后玻璃按需要的形状切割。每片玻璃都用铅条包紧,铅条之间用热锡焊接,所有接缝处再用cement粘结,使得整个拼接而成的窗体坚固并防止渗水。中世纪的cement大体上用石灰和亚麻籽油混合而成
Khan Academy在哥特建筑课程中有详细的讲解,可以搜索“How stained glass is made”直到15世纪,工艺再度突破,可以通过适当加热,将颜料融入已成型的玻璃中,由此工匠们得以在玻璃上直接作画。
米兰大教堂15世纪左右制作的花窗,整体布局已经相当自由米兰大教堂文艺复兴后期制作的花窗,人物描绘的技法高超,而布局自由,基本上可以说是直接作画英格兰大教堂的花窗在新教革新时大部分都被“革命群众”打破,现在人们看到的都是后世修复的,可惜了莎莉的一片心血。
唯有温彻斯特大教堂将被革命小将们打碎的玻璃保存起来,后世人们将这些碎片随意拼接起来,填满一个立面,以此纪念。
温彻斯特大教堂纪念花窗的局部,像是一个现代艺术作品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传统”,有不少也是这样被革命打碎后七零八落的拼接,每次当我看到记载中的历史人物以无可理喻的方式行事,就有重新摆弄这些拼图的冲动,即便无功而返,但历史总不是它看上去那么荒诞。令人遗憾的是,用几块石头瓦解的秩序,后世即便有高出的智慧,再建也几无可能。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