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梳理中国诗歌的演变
从简梳理,中国的诗词开篇于西周时期的诗经,四言古体,清雅浪漫。
而后就是战国时期楚辞的楚歌体,和离骚的骚体。基本上都起源于屈原同志。长短句错落,即兴而歌。这个时候出现了五言和七言的雏形。就是xxx兮xx,和xxxx兮xxx的句式。
而后汉朝开始修乐府,五言的乐府诗歌开始流传。家长里短,人间百态。也是民间自由散漫的叙述风格。
这时候的四言,已经诗经的民间诗选集类型成为了一个朝廷祭典文本形式,四言比较端庄典雅大气,适用于这些场合。
集大成的五言古诗十九首在汉末出现。
接下来就是建安和魏晋风骨了,三曹和阮籍嵇康陆机。
然后东晋的陶渊明和谢灵运相继闪耀。
这段时间最主要的是,把诗歌从纯政治辅助文学的范畴上抽离出来,建立了自己的美学领域。诗歌文学的美,成了一个重要的“事儿”。
然后酝酿到乱战的东晋末期,南北朝,这期间,建立了五言和七言的平仄音调格律规则。
这之前,所有的诗歌在现代人眼里,都很“拗口”,而后,有了格律的帮助,诗歌终于在此时,迈向了辉煌的唐宋。
是不是之后的诗词,就顺口多了呢?唱诵都能朗朗上口。
初唐的山水王孟,初唐四杰,盛唐的李杜,王昌龄,岑参,中晚唐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啊,这个群星闪耀的时代!
在精巧格律的大网中游刃有余,把诗歌变成一个人类顶尖的艺术的大师们!
同时隋唐中在坊间兴起的”燕乐“,在五代成为了“小令”,专门写女子的相思别愁。
李后主的豪放派始现。小令,也就是小词,形成从伶工到士大夫的转移。
北宋,一种长调开始流行,柳三变的羁旅行役,秋士易感开始发扬光大。
北宋中期,苏轼完全将小词“诗化”,从词伤情变成词言志。
北宋的婉约派中,晏殊秦观和欧阳修也是我的心头好,一个个都把词的婉转绮丽和欲说还休的美学境界表达到无与伦比。
北宋后期,周邦彦重视铺陈勾勒,具有故事性的长调,开展音韵和词的结合。这个人的将词的美学又推向一个极致。
南宋把豪放发扬光大,具体参见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和辛弃疾的“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朝结束,诗歌的辉煌到达顶峰。
元曲明清小说,诗歌的精简和集成的士大夫艺术被弱化,就是把文学体裁大众化,扁平化了。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