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梅蓝妮+温尼科特
🎃沙利文
人际关系论的创始人。
➡️人格意向
人们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
可分为三个范畴:“好的我”,由人们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主要是与安全感有关的行为,能感受到好的我,就能让人获得自尊的感受。“坏的我”,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常引起焦虑。“非我”,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保存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精神分裂症
沙利文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失败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治疗措施首先要创设良好的人际情境。
🎃梅兰妮克莱茵
创立游戏治疗,开辟的儿童精神分析的新方向。
➡️伊蒂普斯情结的早期阶段——儿童心理性欲发展观
儿童的伊蒂普斯情结起始于口欲期的第二阶段,即在半岁左右。
➡️偏执—分裂心位和抑郁性心位——儿童心理结构观
克莱因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从两种行为发展而来的,即偏执—分裂行为和抑郁性心位。同时,她还提出自婴儿期就开始使用的两种重要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将自己的一部分从意向上分裂出来,并将其归于别人)和修复。
➡️自我与超我——儿童人格结构观
克莱因用对象关系来解释自我和超我的形成与发展。他认为驱力是关系性的,而幻想则是力求与对象接触才产生的一种再现性的本能。他强调人格从根本上说就是内部对象的经验和幻想的最高集合。
➡️嫉妒与感恩——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观
🎃温尼科特
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关键词:“过渡性客体和过渡性现象”;“涂鸦游戏”
➡️“全能的幻觉”
对于新生儿来说会产生外部世界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幻觉
➡️“足够好的母亲”
指能提供母亲职能的照顾者。温尼科特认为“儿童的成长常常是与母亲自身独立性的重新开始相一致的”。
➡️“真我与假我”
假我几乎总是寻求并期待别人的要求,并以顺从来维持客体关系。真我的特质是,对现实和环境的认知能力较佳,并能与之安然相处;思想、行为都自然、率真;较独立自主、喜欢独处;不介意展现儿童内心的那一面;需要玩耍并享受有趣的事物。而假我的特质是,觉得自己不真实;戴着面具生活;疏离感;过分依赖别人的感受;条件式地爱他人;避免玩要并享受有趣的事物;总是想做正确的事情却被别人操控。
“过渡性客体”
杀杀菌M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哈特曼
🔺弗洛伊德 关键词:性冲突与神经症,潜意识的自我宣泄,伊蒂普斯情节,自由联想法,移情 ...
-
沙利文+梅蓝妮+温尼科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