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
卡夫卡有部长篇小说名叫《审判》,描写了司法制度的虚伪和腐败。《审判》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兹录如下: 法律门前站了一个守门人,有个乡下来的人朝守门人走去,请求他允许他进入法律的门内。然而守门人说:此刻不能入内。乡下人仔细考虑,然后就问:以后是否允许他入内。“以后有可能”,守门人说,“可是此刻不行。”因为大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看在眼里,大笑着说:“如果里边的东西对你那么有诱惑力,你可以不顾我的禁令,竭力闯进去。不过你得注意,我很强大。而我只不过是守门人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从大厅到大厅,守门的人接二连三,一个比一个强大。第三个守门人已经那么可怕,连我也瞧瞧他都受不了。”这些都是这个乡下人没有料到的困难;他原来认为:法律应该确确实实是人人随时都可以接近的。然而,如今他仔细看看那个守门人,穿着装皮外套,生着大而尖的鼻子,长而稀的黑色鞑靼胡子,他就打定主意:还是得到允许后再进去好。守门人给他一个小凳子,让他坐在大门的一边。乡下人在大门口坐了好几天,好几年。…… 卡夫卡要人们知道:法律之门似乎为你开着,但永远无法进入。 引自第106页 与篇章《司法运行中的“二十二条军规”》相呼应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号称“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地中海一个岛上的美国某飞行大队中的各色人物。小说主人公尤索林立过战功,想活着回家,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面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他无能为力,怎样也摆脱不了其束缚。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只有神经失常者才能解除飞行任务,但规定提出申请者非患者本人不可,而凡是提出申请者,证明神智清醒,不是神经失常者。所以,尤索林绞尽脑汁也回不了家,最后借执行任务之机逃亡瑞典。《第二十二条军规》反映了荒诞世界的荒诞行为,大人物可以任意解释“第二十二条军规”,把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搞得无所适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当然,这也算大人物对小人物的恩赐,使小人物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说不定会因“艰难困苦”而“玉汝”成伟大的天地探险家。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小说,但它所反映的现象却不仅仅局限于小说中,现实中比比皆是,这就把原为美好的现实生活变得荒诞不经,而这些荒诞世界的制造者却往往以公仆自居。 引自第208页 在美国,“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成为成语,表示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 引自第211页 例:2006年河北陈凤增事件 (以下摘抄网络,侵权删)
摘抄网络 中国政法大学洪道德教授认为:我国的法制审判实行的不是判例法,而有有错必纠”的制度。同时,也没有哪一部法律规定刑事判决可以不用审查直接作为民事审判的证据。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司法机关只要本着有错必纠”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陈凤增或李焕章的错案纠正应该不是很难的。 当然,这些法律的规定是很好的,问题在于当初错误起诉的是检察院,错误判决的是法院,如果纠正了这样一起错案,国家赔偿怎么办,错案追究怎么办?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农民冤就让他冤了,任他怎么搅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而一旦将这个错案纠正过来,就会让不少责任人失眠”,让不少领导丢脸面。所以,笔者在《国家赔偿法》刚颁布时就说过,这是一部好的法律,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有《国家赔偿法》还不如没有《国家赔偿法》。没有《国家赔偿法》,公、检、法一旦办错了案,纠正过来就是了;可有了《国家赔偿法》,办错了案一旦纠正过来,不仅面临国家赔偿,有关责任人还面临着各种处分,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地去捂盖子,维持错案,甚至要一条黑路走到底。李焕章挪用资金罪的错误判决和由此判决所引起的对陈凤增一案的错误判决就是对笔者上述言论的形象演绎。
4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