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寺考古
中国的石窟可分七类:一、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二、无中塔柱的佛殿窟;三、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四、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五、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六、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罗汉窟);七、小型禅窟成组的禅窟群。根据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藏地区四大地区(参见《中国佛教石窟寺分布图》)。 引自 中国石窟寺考古 新疆地区:
集中的地点有三区:古龟兹区;古焉耆区;古高昌区。
多塔庙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出现了佛坛窟。
中原北方地区:
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
四区:河西区(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甘宁黄河以东区(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无量寿佛龛有420年题记,是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处);陕西区(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晋豫及其以东区(5-6世纪北魏皇室;承袭关系比较清楚,表现了佛教石窟逐步东方化的具体过程)
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发展演变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罗汉群像逐渐盛行。出现了布袋和尚。儒释道合流的形象也在石窟中出现,庆阳平定川石窟中1095年雕造的“三教诸佛”,是现知中原北方地区这类题材的最早实例。13世纪太原龙山开凿了全真道教石窟。
南方地区:
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洞窟。
9-13世纪开凿的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均是佛殿窟,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以南诏王及其眷属为主像的窟龛。
西藏地区:
多不具造像的禅窟和僧房窟。摩崖龛像分布较广,多附刻六字真言。雕凿时间大都在藏传佛教所谓后弘期,即十世纪以后。
在以上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复杂现象中,可看出:5世纪晚期以前中原北方受到新疆的影响,这显然是和佛教艺术自西向东传播的情况有关;5世纪晚期以来,佛教窟龛在新疆以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后,中国各地石窟龛像的发展演变,尽管都还具有地方特征,但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全国主要的政治中心或文化中心所盛行的内容的影响。这一点,与中国考古学其他方面的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大体一致的。 引自 中国石窟寺考古
569人阅读
衣冠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佛教石窟寺分布示意图
-
中国石窟寺考古
-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的类型与年代
中国石窟的调查与研究,近年来比较多的力量投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这...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