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战后古典主义的建立
【光复与重建:工业基础与古典主义构成】
抓法奸
第一次产业清理
1946,国家电影中心,高等电影学院
cnc发明票房附加税自动辅助金(简称TSA)的制度,从根本上救了法国电影,也树立了政府辅助电影产业的良好典范。→法国建立起国家电影拥有各种可以仰赖的财务、法令及相关支援→让法国电影在好莱坞威胁下得以蓬勃发展。
20世纪90年代,法国领导世界与美国的自由贸易(GATT及WTO)进行抗争,力持影视产品为文化,因此不适用于完全开放的自由贸易原则,可以有保护政策的“文化免议”(“文化例外”)。
法国的强悍的电影文化论调,使法国电影在战后继续稳定繁荣,创作及技术人力充沛。
战后电影讲究制作价值,技术优异(剪接流畅、摄影纯熟),舍得花钱(大明星,讲究服装及布景),强调特殊的法国、欧洲品味。
精神内涵上,战后电影延续了前卫电影和诗意写实的传统,以及沦陷期出现的精致化、片厂化倾向,强调品质,为法国打下古典主义的基础。但是,也在长时间的高举制作价值下,丧失了清新的原动力,被特吕弗们谴责为“优质电影”(tradition of quality),嫌他们矫揉造作,欠缺电影本质的魅力。
【从战争哀歌到商业类型:黑色电影、喜剧、历史古装】
战后代表作品,雷内·克莱芒《铁道的战斗》。战斗史诗,混合了纪录片的片段,常被用来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相提并论。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亦有零星的战争片,反映韩战、越战、法属地阿尔及利亚殖民战的实况。
许多创作者努力想回到诗意现实主义传统。黑暗及夜景是这一时期仍旧风行的视觉美学,然而它却被逐渐风格化成了某种低下阶级流氓/黑社会男性帮派的惊悚片要素。
由黑色犯罪小说改编的惊悚片和变奏的警匪片,大受欢迎。
【雅克·贝克】受到后来新浪潮导演的尊崇,认为他对巴黎社会环境的精妙摹写以及掌控得宜的剪接,是法国电影的珍贵传统。
【伊夫·阿来格雷】
【卡尔内】
【克卢佐】
因《乌鸦》事件被禁拍电影三年,回到法国又开始拍片后,走向关注悬疑犯罪及人类内心邪恶的黑暗领域。有如“瑞士钟表一般准确”的悬疑大师。对人的憎恶。残酷悲观的世界,“美和温情没有位置,爱和友情也极稀有。”这世界并非没有情感,但情感都指向占有欲和沉沦。真实是:野心、色欲、仇恨 胆怯,结果必是暴力。
【光亮、欢乐的主流电影】
相对于黑色阴暗的侦探惊悚片,法国古典时期也推出光亮、欢乐的主流电影。
喜剧在这个时期特别流行,许多法国喜剧演员也因此重现麦克斯·林戴的盛世。
法国人不爱看反映现实的电影,于是寄情古代,尤其为了与好莱坞竞争,此时许多在服装布景上都极尽豪华之能事的历史剧大为流行。
【克莱尔】温情浪漫,轻松诙谐,“法国气质”。
和古装剧一起包装成高制作价值的是大明星。
【老将归位vs新作者风格家】
【杜维威尔】诗意现实主义→卡米洛先生
【让·雷诺阿】
几乎将银幕看成父亲的画布,在色彩上做大胆而浓郁的实验。活色生香的色调、美丽性感的构图和质感,使雷诺阿的电影成为视觉和心灵的飨宴。
【麦克斯·奥菲尔斯】
30年代逃往法国,法国沦陷后又逃至英国,光复后回到法国,再度成为电影界多产又制作豪华的焦点。
呈现的人格:洒脱 敏感 犬儒 嘲讽气。
对道德的矛盾,以及爱情欲望均持诙谐的态度。
重时代细节、繁复而多对比的构图方式,个人招牌式的华丽的长镜头跟拍,加上镜子 色彩,制造了影像如歌剧般目眩神驰的装饰风格。
场面调度,巴洛克化。华丽再华丽,优雅再优雅。
战后古装剧,发挥他早年在维也纳指导舞台剧的经验。人工化的形式前景,雕琢,女性感性。人类幸福的脆弱与不易掌握。
奥菲尔斯的作品以豪华及内景美术精致著名,《喜悦》,繁琐的构图、华丽的镜显,将巴黎蒙马特的风情展露无遗。
【作者导演】
新浪潮的叛逆小子,对老导演都采取严如斧钺的春秋笔法,大肆攻击他们拘谨自守的品质传统。但对以下几个创作者缄口敛手,推崇为精神导师。
【布列松】
布列松冷冽的风格和严谨的形式已经是法国电影的神话。
非职业演员,朴素到极致的简约主义美学。不理睬主流的和日新月异的电影观念。
恒长地探索人类精神的本质,延续了他一贯静谧内敛的美学风格。
相当形而上思维的内涵,采取一丝不苟的知性方式对待其题材。严谨有如宗教,整体也虔诚得像是一种信仰,散发出神秘而内敛的气质。
【梅尔维尔】
《独行杀手》(1967),把职业杀手比作日本的专业武士,一丝不苟,踽踽独行,外表冷静,内心宿命,创造了法国特殊的黑色电影形象。
梅尔维尔拥有自己的小片厂,经常一手包办编制导、摄影、布景、剪接等等,独行侠作风,被后来新浪潮导演推崇并模仿。他也是新浪潮后少数能维持拍片的商业类型导演。
【雅克·塔蒂】
现代主义大师
在沦陷期已经冒出来,身兼演员,把一个身材瘦高,举止笨拙,对现代社会(尤其工业及都会环境)不适应的于洛先生传神地表达出来。
很像巴斯特·基顿,现代人渺小地向庞大的环境 现代 观念挑战。他的动作很难归类,有卓别林式的优雅,有小人物在现代科技下手足无措的困窘和尴尬。
喜剧底层,是极其严肃地对文明科技乃至对各种礼俗的嘲弄。
无法与世俗打交道,注定孤独的自然人。
严峻到极致的形式主义,对声音功能的敏感开发,独一无二的喜剧节奏感,名列现代主义前驱大师榜。
【谷克多】
《奥菲》
叙事倾向私密的日记体独白,虽然影响了新浪潮的阿兰·雷乃,却不能再回到前卫时代的风采。
【路易·马勒】
黑色电影起家。马勒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以夹杂犯罪、通奸的亡命鸳鸯故事,构筑宿命及主角无法抗拒欲望的惊悚片。
诡异荒疏的气氛,主人公似乎在虚无没顶的沉沦中,抓住爱情和欲望来求生,却注定落入更大的沉沦。
风格倾向美式黑色电影,又具有法国抒情式的结构,不像美片那样只重惊悚的戏剧性。
反讽及荒谬性,又不乏对现代社会和文明的谴责。
在60年代70年代拍了很多电影,有剧情片也有纪录片,曾表明自己既爱卢米埃尔,又倾向梅里埃。
尖锐的纪录片→反省和探索→后来新浪潮的同路人。
【乔治·弗朗叙】
共同建立了法国电影图书馆,成为培养新一代评论及导演的温床。
早期的纪录片→把美和超现实恐怖共冶一炉的才能。恐怖片的诗意盎然,颇具超现实主义毛骨悚然效果。
【新浪潮先躯】
马勒、梅尔维尔、塔蒂、弗朗叙
不是新浪潮的革命性创作者。在战后弥漫成一片商业及主流虚假的电影中,坚持自己的理想,拍摄不流俗的严谨的作品,被视为新浪潮的先躯。
另几位,如阿涅斯·瓦尔达、阿伦·雷乃,则构成新浪潮运动的一部分。
【品质的传统:编剧 文学 制作价值】
战后为了与美国片对抗,法国电影界十分重视制片价值。讲究高预算 大明星 精致的剧本 华丽的布景服装和陈设,构筑成一种质感,号称“品质的传统”,成为观众和票房的保证。
职业编剧大量产生
许多电影直接由文学作品改编,如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左拉的《酒店》。华丽的对白、严谨的结构。
贡献巨大的编剧:雅克·普莱卫,查尔·斯帕克。
【雅克·普莱卫】
出身超现实主义运动,最常与卡尔内合作,“诗意现实主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富有诗情 想象力 幽默感,夹杂粗犷及阳刚的作风,内心的乐观温暖和卡尔内冷峻灰暗的视觉经营形成对比。
其对白以嘲讽 自然 睿智著称,与他的精炼诗作有关。
【斯帕克】
对白犀利
【总结】
品质传统延续了战时的古典风格,制作态度严谨,在政治道德艺术的理念上非常相似。
沦陷时的神话 寓言 魔鬼 梦境的逃避主义,完全不被战后受美国化影响的年轻人接受了。
生活不再是梦,新的年轻人希望与现实社会接触。
特吕弗攻击“品质传统”时,忽略了品质传统中不乏“言之有物”的社会批判。他们后来也拍出许多与品质传统非常相像的作品。
尹咩君羊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 法国电影史传统——从前卫、诗意写实到沦陷
【萌芽:美学鼻祖和跨国霸业】 如果说,卢米埃尔兄弟开辟了记录及写实的美学传统,那么同时期...
-
2 战后古典主义的建立
-
3 从理论到实践的新浪潮
【作者的策略:电影图书馆、电影手册、老爸电影】 【背景】 50年代末,法国社会从战争的阴影中...
-
3 从理论到实践的新浪潮
【一、作者策略:电影图书馆,电影手册,爸爸电影】 【开头】50年代末,法国社会从战争的阴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