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第一章 基本原则
人生智慧的首要原则是竭尽所能地远离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尽管是微不足道的唯一伤口或期望落空都会造成持续的困扰,受挫的都是意志,幸福就是消除这种抑制,人心的满足就是意志不受到阻挫。伏尔泰:幸福仅是梦幻而苦痛才是真实。欢愉是并且一直是消极的、虚妄的,认为它能带来快乐是一种错觉,它作为一种惩罚被嫉妒所珍视。苦难疼痛却是真实的,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一个人永远也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追求幸福,哪怕只是痛苦的可能性(否则就是以确切真实来换取消极虚假)。为了远离痛苦而牺牲快乐却能收获更多。
不要预期自己能非常幸福。悲观论调某种意义上是明智的,去以悲观的眼光将世界看作地狱,去以悲观的眼光看待他人远离狱火的努力。通过对希望疾病悲伤以及其他所有同类灾祸的防范措施来达成真实的人生目标,不要被虚妄幸福的追逐打扰。
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也许认为世界是用来享受的,那些不能获得幸福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努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这是一种使世界带有伪善色彩的表象,在追逐欢愉的过程中遭遇危险,猎取不存在的游戏,因此以很多真实确定的不幸告终,等他看穿这个阴谋一切都太迟了。人们来到世上总是做着美梦希望一切变得更好,但命运很快就会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教会我们,我们其实什么也没有拥有,一切只是听令于它。
如果能摆脱自己的要求,人就可以进步。不寄托希望在任何事情。中庸之道是最好的:远离卑鄙所处的肮脏并且不再成为嫉妒的注脚。我们整个存在都是些不如没有的东西,否认和放弃才是最高的智慧。世上绝大多数荣耀都是表象,类似情景剧,是欢欣的伪装和暗示。绚丽的宴会和喧嚣的娱乐说到底只是一种空虚的流行,这样的聚会与我们自身存在的苦难和贫乏形成莫名的对照。世上所有事情都像一个空壳,到处都是小小的核却很少发现它在壳子里,也很难发现它。
专注于追求幸福会要求更多的东西,它为事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最好是将你的标准降至最低水准(不管你是否愿意这将是避免不幸最确切的方式)。人生的果实是经历而不是快乐,尊贵卓越的人很快意识到自己受命运掌控,并感激地屈从于命运的教诲对自己的塑造,用希望去换取洞察。“除了学问,我感受不到任何别的快乐。”洞察力和知识是更持久的祝福而不是转瞬即逝的虚假事物。
第二章 我们和自身的关系
一个人必须首先了解清楚在他生命中什么才是最真实、首要的目标,在此之后,是什么东西占据着他脑海中的第二位、第三位。他必须自己找到他的使命是什么——这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他与这个世界的基本关系。只有当我们将生命视为一个整体,性格和能力展露无遗,那时候才能看到,那些快乐的热情在千万条路中选择唯一正确的路,使我们免于毁灭。
我们的存在仅仅属于现在,像度过一生一样认真度过每一天,永远记得今天只有一次不会再来,假设明天会来,它只是完全的另一天同时也只有一次。
局限总是让人幸福。视野、工作领域和与世界接触的范围越受限,越能感受到幸福,因为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关心、欲望和恐惧也被放大,人更可能感到担心和焦虑。因此生活方式应该尽可能的简单,更少的去感受生活。
要勤于反省,每晚睡前细细反思自己日间的所作所为。避免周围印象摄入过多而内心反省活动过少。
社交规模越大越容易变得无趣,因为生存在社会上的第一条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忍让。一个人只有当他独处时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由于优越的思想难得一见,人们用时尚来替代它。时尚即虚假的、常规的、建立于任意原则之上的某种易于改变的表现。“当时髦来临时,常识就隐退了。”
孤独是幸福、安宁的。但人类自身的千篇一律使其无法忍受与自己独处,所以他们总是汹涌成群。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和他人的交往,这种交往会破坏内心的平静。尽管独处可能是件痛苦的事,但千万不要变得庸俗,否则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荒漠和绝路。
带着稍许隐居的心态进入社会,要学会即使身边有人陪伴也不要第一时间说出心中所想,保持某种程度的孤独。不要过于考究他人言语的精确含义,也不要对他人怀有太多期待,加强对他人观点的漠视。生活在这方面就像火焰,聪明的人总是使自己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164)
避免因和他人的比较产生的自我折磨,舍弃嫉妒带来的快感并远离爱嫉妒的人,但灾难降临时想想比我们遭受更多不幸与痛苦的人。
人类的判断力是不足的,放松的对待不幸,每一件事都有它发生的必要,想想哪些不幸已经被我们避免。以冷静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棘手之事。偶尔想想可怕的不幸能使我们获得更多快乐同时也会做各种努力来避免失去我们所拥有的。
不要让想象力失去控制,如果不幸纯粹是种幻想应当立即认清一切皆为错觉。
清晨是适合严肃沉思以及身心的任何努力的时间,不要将它浪费于无意义的事物或闲聊,将其视为生活的本质,每个清新的清晨都是一个微型的青春而入眠是一个微型的死亡。
给我们的希望一个限度。
要活得知性理智就要让自己有事可忙,不管是身体力行还是心灵沉思。做些什么,可能的话创造些什么,至少也要学点什么。
不能被眼前的现象和直观认识所控制,虽然在事物发生的同一时间思考是几乎不可能的。人的本性受制于他的感官。
用各种方式锻炼肌肉的同时注意放松神经,避免思维过分操劳。
第三章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任何人的无论其多邪恶、卑劣或荒谬,存在即是合理。我们可以通过死物来锻炼自己的耐心,跟人生气就像跟挡着我们路的石头发脾气一样都是愚蠢的行为。对大部分人而言,最明智的做法是学会利用他们而非改变他们。谈话时也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因为这永远无法达成。
你看不到别人身上你没有的东西。能够取悦我们的思想是我们自身思想所能到达的深度。
我们必须在让别人尊敬我们和喜爱我们中二择其一。
大多数人是彻底的个人主义,只关注自己,很容易被冒犯和惹怒,但取悦他们或说服他们也同样容易。他们的观点经常摇摆,因为意志总是凌驾与道理之上,受他们所属派别或阶层的影响而非那些真正确切和恰当的事物。
不要溺爱或对任何人慷慨,因为人类就像孩子,如果你宠爱他们他们就会变得顽皮。“忽视是为了赢得重视。”让人觉得你在依靠他们,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傲慢和凌驾。
天性积习难改,如果与我们相关的人展现出令人不悦的品质时,这个人是否值得我们忍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应当永远与其绝交。他在相似的情境下总是做相同的事,因为其行为源自无法改变的内在的法则。唯一预计他行为的方式,是考虑他即将被放置的处境和他天性之间的冲突模式。“忘掉一个人的缺点就像扔掉我们千辛万苦挣来的钱一样。”
如果遇到他人的一些特质比如吝啬、愚蠢,要小心不让它惹怒或伤害你,而是仅仅把他看作一种知识的扩充——一种人类天性研究的新事实。
我们精心装扮自己让自己具有某种素质,其实是自我承认并不具备这种素质。(比如朋友圈发什么可能是因为缺少什么)
关注和批评别人的缺点是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足的方法(尽管不一定要说出来),我们需要一面镜子去改善自己。私下留意并刻薄的挑剔他人的人可能是因为有足够的正义和骄傲去避免做他所严厉批评的事。对于习惯于容忍他人的人来说,道理相反。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往往是概念性的、现实的、基于某种物质基础,人们通常看重现实赋予这个人的角色和位置,根据需要忽视他人的自然性格。
人和人之间流通的只是表现得尽量逼真、看起来自然的尊重和友谊。共识性地忽略和不责备对方在道德与智力上的缺陷,以免自己的缺陷被轻易发现。礼貌的语言和行为就像是假币,如果在使用假币的时候也会吝啬和小气,那就是不明智的表现。借助于礼貌和友好,人们可以让固执和敌视他的人变得顺从和睦。礼貌对人而言就像热对于蜡烛一样。
唯一取悦他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上呆傻动物的外皮,表现得愚蠢是值得推荐的行为。
我们有一些理由来怀疑一个人可能在向我们说谎,我们应该假装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这样他就会更加大胆地说谎,以至于最后说出谎话来拆穿自己。相反地,如果我们发现他的部分话语泄露了他本来想隐藏起来的真相,我们就应该装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因为受到质疑的刺激,他就会说出其余的真相来与你对抗。
让想法和说话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为求说出的瞬间快感而舍弃保持沉默带来的永恒好处。不要在言语表情中流露愤恨或厌恶、加重语气说话,这徒劳无益。
无人之眠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篇 第三章
财产,人拥有什么 伊壁鸠鲁:人的需求分为三类:①必需的自然需求(温饱问题,较容易满足不满...
-
第一篇 第四章 地位 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名声 对于幸福而言,思维的平静和个体的独立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人们通常考虑得太多别人对他们...
-
第二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