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壮年part1——第6章—第11章
昨天偷懒了,看了一整天木鱼水心。今天继续。
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只虚幻的鸟。 引自 第6章 神、鬼、人 苏东坡善于和神明交涉,善于打压鬼的嚣张气焰,对人一片坦诚,他的麻烦在于看不出别人的短处。
上面这句话使我想起了后面讲高僧与东坡的故事的时候,讲到一位小僧人看到东坡在寺庙的院子中解衣而睡,他看到了,或是他觉得他看到了,苏轼的背上有七颗痣,像是北斗七星的形状。他就开始坚信苏轼是从天上下凡的星宿,只是来人间做客而已。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这句诗,是初中的时候听宋冬野,他有张专辑叫做“雪泥鸿爪”。如今他自己的人生也就这么葬送。春来雪融,雪上的鸿爪也就消失了。嗯,当时还是有很深印象的,还抄在了小本子上。
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以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 引自 第6章 神、鬼、人 我觉得这个比喻虽然很好的说出了苏东坡乐天的气质中让人心中温暖的感觉,但是“火”若是和毁灭联系在一起,那就变成了恐怖,怎么会是“至大至刚”的。
苏东坡用手拍拍他这位朋友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朋友问:“为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引自 第6章 神、鬼、人 说的挺好,摘录下来,用以识人。
我们必须注意,凡有极权主义提出来,不论古时或现代,基本上的呼声,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历史上,多少政治罪恶都是假借“人民”的名义犯下的。 引自 第7章 王安石变法 第7,8章都是在叙述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可恶,以及苏轼是怎样由于他的刚正卷入了政治风暴。虽然我读着的时候也感觉王安石做法欠妥,但是总觉得作者在写这段的时候加入了太多的主观感情。在写王安石的时候就用“奸党小人”,写苏轼就用“至大至刚"。虽然感觉也没问题,但是这样的善恶“两元论”我不太喜欢,太绝对了,只要立场一转变,正义就很容易露出獠牙。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引自 第9章 人的恶行 我理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另一种说法。
苏东坡对他的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一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引自 第10章 两兄弟 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 引自 第10章 两兄弟 我觉得这一点是苏轼身上最最吸引我的地方,一种天然的无畏坦诚,总比蝇营狗苟、在地底下做人要好得多。
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自然常遇到道德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本分。 引自 第10章 两兄弟 第11章读起来是最有意思的,讲了讲苏轼在杭州的娱乐生活、交往的人物。真的是个好地方呀。
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了解自然密不可分。 引自 第11章 诗人、名妓、高僧 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现代都市人为什么对自然不止丧失了想象与喜爱,甚至还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所想到的“神秘看法”多少是失常的,混乱而令人毛骨悚然的,像克苏鲁神话一样。这可不能怪我们。
Edme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原序/卷一:童年与青年
2020.7.12. 第一次写读书笔记,就先摸索着来吧。 先说说读这本书的动机:一是好不容易考完了...
-
卷二:壮年part1——第6章—第11章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