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孔子的语言理论 173
正名理论在中国哲学中设定了一种倾向。这个倾向如同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追寻定义的倾向一样的强势。并且,它还标明了这两个传统的分析性推理风格之间的主要差异。柏拉图的传统是寻求某种普适的思想内容;儒学则将那些内容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儒家的起点是寻找某种持续不变的方式,遵循一个给定的指引性内容。令人困惑的怀疑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能够对我们所预设的每种“道”诠释方式提出质疑。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对用于诠释最初层面的“道”的任何更高层次的标准的诠释提出疑问。 我们必须看到,每个传统都有对其持怀疑态度的人。中国哲学家所批评的哲学议题的性质影响了中国怀疑论的形态。在西方怀疑论者证明我们无法得知某个公式正确与否的地方,中国的怀疑论者说的是,不存在能够产生出不变且可靠的指导行为的某套规则或直觉(一个持久的、不变的“道”)。中国人的怀疑论不是聚焦在某些表达式的真实性上,而是在其如何能够指导行为上。 西方哲学开始于苏格拉底的挑战。那个挑战几乎成为了“哲学”这个概念的组成部分。“我知道,”苏格拉底说,“这是公认的要做的事情,但是我应该去做公认的事情吗?”依据这个标准,孔子似乎根本不是哲学家。他对公认的观念从未提出过挑战。但是,中国人的哲学却在另一方面卷人了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这挑战:即使假定我接受了这种传统的行为方式,我如何知道我是正确地遵循了这个方式呢? 引自 仁与孔子的语言理论 173
33人阅读
张达玮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良序社会 117
社会是由一个礼的结构,即一个由各类角色所组成的系统所构成的。社会的道(方法)就是合成所...
-
仁与孔子的语言理论 173
最后,如果针对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问题,我们接受“作者意指”的理论,我们就不得不面对游叙...
-
仁与孔子的语言理论 173
-
复位 188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墨家在哲学上是浅薄和无足轻重的。――陈荣捷 然而,正如我们所见,他辦护...
-
文化适应的过程 198
正如墨子所理解的体系,我们在名的层次进行道德的选择。选择者学会了在相关的内容下“是”某...
> 查看全部2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