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6 认知语义学(卷1):概念构建系统 都分别编为这两卷书中独立的章节,其排列顺序的依据是主题内容,不是 发表时间。 因此,在第一卷中,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全书两卷构建了概念结构方 面的理论起点,并介绍了全面整合的“图式系统”( schematic system)的概 念。卷一的其余三个部分所含的章节,分别介绍三个图式系统。在第二 卷中,第一部分的各章节考察某些概念结构所映射出来的类型模式 ( typological patterns)。这部分所收集的作品主要考察事件结构( event structure),其部分内容把语义结构的考察范围从事件的某些方面扩展到 事件整体。以上各章已经考察了静态和动态的认知过程,接下来第二部 分的章节跨出这个范围,集中研究多种因素实时交互的过程。前面各章 从概念及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在第三部分的各章中,这些内容扩展 到其他认知系统,即,解释文化和叙事的认知系统。其实,最后一章的末 尾关于叙事结构的介绍,总体而言是用更概括的形式探讨卷一第一章所 介绍的概念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卷书的总体安排所遵循的路 线是从语言概念结构的核心部分开始,最后又回到非语言认知系统中的 概念结构。 两卷书中每卷都是遵循这个总体顺序来组织各自的主题内容。卷阐明了语言组织概念系统的模式,并详细考察了几种图式系统。具体而 言,第二章和第三章阐述“构型结构”( configurational structure)图式系 统,第四章至第六章阐述“注意分配”( 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图式系统, 第七章和第八章讨论“力与因果关系”( force and causation)图式系统。所有这些图式系统共同构成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第一卷的组织思路就是总体介绍这个基本系统。 第二卷通过考察概念构建的类型和过程,进一步分析语言中的概念结构。卷二阐明了组织概念所依据的类型和过程。认知过程可以初步理解为在三个时间量级上发挥作用。短时量级维度是关于当前即时进行的概念加工;中间量级维度是发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某阶段的认知发展;长时量级维度是发生在个体的实时判断的累加,以及该个体的判断与他人的判断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这些判断最终保存了语言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或导致语言和文化各方面的逐步变化。在一至四章,类型模式涉及第三类长时量级的概念加工。因此,这几章讨论语言如何从一个小型的普遍模式中选择并保持一个特定的类型范畴,以及各个类型范畴之间的历时转换。在长时量级方面,第四章还介绍了混合( hybridization)的过程, 引自 序言 开始刷第一遍
15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