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华人”的意味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追求这种相对单一的主流价值观,我们社会所有的一切都被划分等级,学校有名校和野鸡大学,人脉是润滑剂一一有必须讨好的人,也有可以怠慢的人,城市有一二三四线之分。为了“"”,家长从小就教我们要“懂得做人”,很像文秀说的,如得罪了人,他们就来堵你的路。 而游离在这种价值观以外的人,譬如老金,即便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享有“相对的自由”,人们还是会认为:我们万不能学他,他是边缘人,是失败者,是戇大。 “边缘人”也是个有趣的概念。“组约”是美国的中心似乎是华人或纽约人的提法,我的老师查理(长于西雅图,大学就读于波士顿,现定居艾奥瓦)有次说:“美国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个国家没有中心。”一个支持他的例证(虽然戳中了自由派的痛脚)是这个国家选出了特朗普。在艾奥瓦,我见到的多数当地人从不巴望去外面,有回和一位当地的护士朋友一起去银行大楼的顶层,只有六楼,却是那一区最高的建筑,我站在落地窗边俯瞰小城,她说她不能靠近,因为恐高。但凡我要飞去其他地方,她会说:“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坐飞机是什么时候。”而这个在我眼里一无所有的州,是美国去年票选出的最宜居的地方。 引自 157 “华人”的意味 太有意思了,我很赞同,也想到了以前我不喜欢的本科卡莱尔,傍晚7点所有商店都关门,黑漆漆的长夜无事可做,寂寥感汹涌而来。当时我想,如果一辈子困在这样闭狭的农村,多么空虚啊。现在想想,其实空虚的可能是自己,小镇上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
然而,比我更年轻的一代,资源已不再匮乏,家长和孩子却比我这代人更辛苦,更着急成为全球舞台上的赢家,这里的赢,多数仍是“世俗意义”上的 我们自然可以说,美国东海岸的精英家庭也用同样的方式养育后代,这有多大程度是中国所独有的问题?我可以被指为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甚至不能否认“世俗成功”仍在对我产生作用。 但是,也正因为总想着“贏”,就更频繁地裹挟在“输”的现实和危机感之中,每天都在输,永远都在输。另一个我们不太提起的问题是:贏了又怎么样呢? 有个年长的朋友跟我说,在过去,只有很有限的人才能被认作是优秀的,如今,人人都优秀。这就像一个有关俄罗斯学校和美国学校奖赏孩子的笑话,俄罗斯的小学只给表现最好的孩子发糖,让一个孩子笑,其他孩子哭,美国人听了说:“这在我们国家是违法的,我们给所有参与的孩子都发糖。”中国无疑更接近俄罗斯,而两种赏罚方式各有利弊,可我越来越担心前者植给我们的潜意识:“成功”的愉悦并非来自努力表现出最佳状态,而是来自其他人被自己比下去的优越感;而我也看到,创造机会给所有参与者,并不意味着观众就看不到最努力和最具天赋的人。 引自 157 “华人”的意味
52人阅读
阿依达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五年了,写给我的学生
我引用拉美学者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解读,兴奋地告诉张老师一个截然相反的解读:《霍乱时...
-
144 关于批评,以及视角
是从洛杉矶回来之后,我开始喜欢艾奥瓦城一一这座城市有其特别宜居的地方,我的老师喜欢说,...
-
157 “华人”的意味
-
214 附:《李翊云:写作的两种野心》
她说的几件事我觉得都是处境,单身母亲是一个处境,三个小孩、省钱、出去玩,这也是一个处境...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