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与基顿
- 2020-07-21 08:45:11
卓別林之所以能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變成笑料,我們都知道是因烏他將恐怖情境同讓人發笑的細微差異連擊起來;可是基頓卻不同,相反地他演出的是笑鬧片範疇外的景象或情境,-種極限一影像( image-limite),所以戰争或龍棬風對他來說都是- -樣的;於是,這裡不再是細微差異所引發天壤之别的對立情境,而是給定情境跟期待中之喜劇動作間的巨大間隔( 這正是大形式的法則)。然而,這回該間隔又是如何地被填滿?除了喜劇動作「仍舊」可以勝任的方式外,不是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動作覆蓋或帶頜著整個情境,甚至跟情境疊合在一起嗎?所以基頓就跟卓別林一樣跟悲劇是 無關的,不過兩位作者的手-法則各有巧妙。
因此,巴斯特.基頓的獨到之處就是以大形式來直接呈現笑鬧片,對此他運用了許多手法:第一-是大衛.羅賓森(David Robinson)稱之為「跑路一搞笑」( gag-trajectoire),它完成了快速蒙太奇:像《三個時代》中,羅馬時代的主角越獄脫逃,抓住了一面盾牌、飛奔至階梯、取走一支矛、跳上馬、然後起身一-躍跳過窗子,扳倒兩根柱子讓天花板塌下,於此同時他一把抓了 女孩、抛下長矛、一跳剛好跳進經過的馬車;或說到了現代的主角,他在樓頂間跳著,不小心踩空落下時抱住了侯爵夫人、順著管子滑下兩層樓的高度,摔到消防隊部、再順著下滑的鐵柱、直落在身後趕來出勤務的消防車上。其他笑鬧片還有的(卓别林也列身其中)就是極快速、無盡頭、無方向的追趕和賽跑,不過大概只有巴斯特●基頓總是維持在單純的一條連續軌跡上;其中最快速的軌跡應算是《攝影師》,片中女主角打電話給他,屆時他已在紐約,等女主角掛上電話時,他已經到她家了;或者《荣鳥偵探》(Sherlock Junior)中沒有任何剪輯的單- -鏡頭, 自基頓從火車車頂的通風口出來後,跳過一-輛又-輛的車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