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生活的审美意识
审视过去,西方建筑学和日本建筑学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各自发展着属于自己的体系。但是纵观日本大学里的建筑专业,今天在教学中几乎都采用了西方的建筑学理论。能够关注日本自古以来的建筑,信奉传统梁柱结构模式并愿意继承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而已。以上只是日本成为西方世界观的奴隶的一个小小的例证。
对日本审美意识的解释,就是对日本生活秩序的一种阐述。
不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似乎是日本人活着的理由。带有罪恶感的意识,由羞耻意识支配的心态和如何让他人感到舒服的想法,是这种价值观的核心。
微
在做一件事时,相较于一上来就抓全貌,日本人更倾向从非常细微的地方入手。
眼前的这一瞬包含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微”的精髓。“细节中包含了一切”的理念,不仅是与时间、与人相关联,也深深地根植于建筑、庭院设计、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世界。“微”是日本思想的基石。
“现在”中有时间的一切,“这里”有空间的一切,“个体”内有“人”的一切。这个理念深藏于日本思想的根源之中,它与“细节中体现整体”,“细微处有神灵”的理念是一脉相承。
日本房屋的原型就是树木。
气场是一种原始的身体感觉。
圆通寺由内而外的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可以让你明显感受到它对外部空间所持有的态度。这是一种饱含着敬意的亲密感,绝不会有内与外的对立和敌意。
所以日本的房屋编号方式是基于区域来编的。这不是路的文化,而是家的文化。不是街道、城市的文化,而是建筑与庭院的文化。
不用大脑思考,而是重视用身体去感知,这正可以说是从细微之处着眼的日本人对空间的理解。
所谓“羞耻心”跟“情”也是差不多的感觉。如果说“罪”是对神的一种意识形态,“羞耻心”则是自己内心中对他人的一种感觉。东方的神,比如说佛,与其说存在于身外,不如说蕴含在自己心中。如同整体体现在细微处一样,社会也体现在个体身上。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上修炼圣性。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意别人的感受,才能产生共鸣并形成一个群体。而这种原始的共鸣感,造就了日本的审美意识。
并
当每一一个体都拥有了对整体性的理解后,他们所形成的整体自然也就能够保持和谐,进而打造理想的社会环境了。这就是“并”的思维方式。、
所以,日本人生下来时家长会抱着孩子去参拜神社,结婚的时候会在基督教堂举行婚礼,而死后又以佛教的仪式举行葬礼。对于这样的过程,日本人认为挺自然的,谁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这种将万神并列的特性,我认为就是日本的秩序感、审美意识和日式思维的体现。
然而日本的价值标准并不是这样的。它被表现为一种“没脸见人了”“在别人面前怎么好意思”之类的“羞耻意识”,绝对不是西方的“原罪意识”。日本人认为,重要的是在意他人感受。
相比于西方的绝对价值标准,日本的价值观显然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意识,是整个社会规范的基础。
因为思考如何活着的人生哲学在日本是没有用的。不依托于所谓人类的博爱、上帝、哲学之类的东西,而是重视自己的身体感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连我也被自己这种异想天开地发现吓了一跳。
有主体性的多个人物或事物是被一种互相看不见的关系联结在一起的,这种关系就叫做“并”。
“并”的意识是在着眼局部的“微”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在个体并列之间,由个体所散发出来的“气”,又导致了“间”的出现。也就是说,这些审美意识之间都是有着相互关系的。
气
日本人所以里的人或物,并不仅仅是指人或物体本身,而是“包含了周围空气的人或物”。
刚才提到,日本人对声音、物体等方面的感知能力比较突出。也许是因为日本人在生物感知力方面有着特别的敏锐度,而日本的审美意识本身,也可以说较之大脑的理性,更接近于动物的全身感性吧。
因为有了感知气场的能力,柱子在我们眼中不再是实际的、具体的物体。当两根柱子相邻时,就像法语的连音一样,两根柱子的气场也会相连,并且朦朦胧胧地合成了一个整体。
间
因为一个个“气场”与“气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不同的“间”,因而“间”也可以成为“爱”的基本条件和关系。
“间”可以理解为由“气”所构成的时间或空间,就像“气”是看不到的一样,“间”同样也是看不到的。“间”的概念在绘画中以余白的形式表现,在音乐中以余音的方式存在,无论哪一种都是没有实体的、无形的东西。
在佛教中,无与空是一种充盈,并非真的空空如也,而是丰满充裕的。我觉得“间”的概念与这个无与空的概念一定有着什么不可分割的关系。
日本的房屋不是“阳”性的“存在”,相反,它是“存在所衍生的影子”,仅仅是一种“效果”而已。房屋是由柱子产生的气场聚合起来形成的空间,其自身是“阴”性的,是“间”的效果。
这种思路同样深藏于制造领域当中,日本人不是在制造物件本身,而是试图打造出由物件所生成的“空间”。
“间”是连续的世界被切断时所留下的余韵和残像。随着世界上每一个生命和物体的诞生,其周围形成的如同记忆般挥之不去的就是“气”,由“气”再生成了“间”。日本人这种“过去就是一体”的观念,成了日本审美意识的根基。
秘
日本人没有刻意追求所谓“准确传达”的沟通方式。
与其过于偏重用脑子进行理解,倒不如尝试用原始野性的感官,以生物特有的全身感知能力去体会。
相信动物群落中进行的种种接触,也不是所谓单纯的“沟通”,而是带着个体的共创参与,是身体力行的互动,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交流才形成了群体。
所以,“秘”也是一种工具,他可以影响人们的内心,激起人丰富的想象,促发值得期待的状态。重要的不是让对方去明白,而是驱动想要明白的心态;不是准确地知会对方,而是让对方自己进入那边的世界,自己去发现;不是让对方知晓,而是通过“隐去”来引导对方去“探知”;不是去说服,而是为了深深地影响对方而选择沉默。退而求进,隐而求知,默而求解,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
素
“素”,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信赖自然,将一切依托于更高层面的事物顺势而为,这就是存在于“素”背后的审美意识。
日本人认为房屋与自然一同风化、荒芜的过程是美丽的,我们生活在其中并深爱着这种变化。“本色最美”绝非“本色不变”,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中的乐趣,享受其自然变化的过程。
日本人所设计的简洁造型背后,是对材质的追求,对素材的重视,否定的是刻意的设计制作,注重的是如何将认为的技术“无痕”地表现出来。
“素”的思想,首先来自对素材有着敏锐感觉的身体,并且要考虑如何竭尽全力去展现素材的长处,以及可以产生自然形态的造型。对那些为了造型而造型的表现,“素”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假
不去抗拒、顺势而为的美,这就是“假”的含义。“假”也有“借”的意思。
在“假”的审美意识背后,似乎是让人们去坦然接受宇宙自然法则支配下的世间的一切。
在任何的室内空间,只要铺上被褥就成了卧室,摆放好坐垫就是一间客厅。所以,日式房屋中的各个空间,其用途都是临时的,可以被称为“假”的空间,任何一个空间都能够轻易变身,转换功能。这和西方的建筑概念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
破
在熟练掌握“微”“并”“气”“间”“秘”“素”“假”这七个日本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能够进一步破坏升级,才是日本真正的“美”的诞生。
“微”是对整体这一宏观视点的否定;“并”是对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结构予以否定,主张浮游式的自主性;“气”和“间”谈的是人、物或声音在其存在之外所生成的简洁空间,是一种被动的概念;“秘”是以退为进,通过隐藏来表达,是对传达过程中沟通的否定;“素”的核心是尽量不去刻意地创造,不要添加人工修饰,也是属于消极的思想;“假”的理念中更实在完全信任宇宙规律的前提下顺应时势,连自我都消失无踪了。
日本的审美意识,犹如女性那复杂而又温柔的身体,是没有自我主张的融洽,却能够将对方舒适平和地卷入其中。这种出色的、高级的、和谐的感觉,潜藏在了日本人的思维当中。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