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127
中国历史上汉人建立的王朝,秦、汉、隋、唐、宋、明,都有一个特点:一开始都是二级政府,而且坚决不愿设立面积较大或者权力统一的省级政府。 但是后来因为省一级政府力量太小,地方动荡无法平定,只好下放权力,让省级政区扩大,集权,以便有能力镇压起义,结果变成三级政府。然而地方每一次权力太大,总会导致分裂局面出现,新的王朝接受前代的教训,再一次强干弱枝。因此汉人王朝的地方政府设计,就是在二级三级间不停地循环。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即元和清,不存在这种周期性循环。因为他们不和心省级长官和地方势力结合。这是第一个规律。 第二个规律,也是这个大规律下面的第一个小规律,就是省一级政府集权和分权的循环。历代王朝建立之初,通常会将地方官的权力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四,比如秦汉郡一级的政权就是三权分立。好处是地方官相互牵制,无法对抗中央,然而坏处是地方政府力量很弱。所以东汉本来地方分权,黄巾起义爆发后,不得不让州牧集权。结果一集权,就造成割据势力,新王朝不得不再度分权。到了宋代,分权达到极致,四权分立,结果地方上没能力抵抗外族入侵,到了元代,再度集权。就这样,在分权、集权中不断循环。 第三个规律,是朝廷总不放心地方官,喜欢派出流动的巡视组来巡视地方,然而时间长了,这些巡视员权力越来越大,就演变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后朝廷再一次不放心,再派新的中央巡视组。所以,中国历史上地方省一级官员的名字听起来都不像常设官员,都有个动词,都像是在运动中,比如刺史、行省、巡抚。 汉代刺史的“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刺探的意思,检核问事的意思。所以这个官职本意是临时派出,相当于中央巡视组。结果到了汉末,刺史之权渐重,终于演变为州牧。 唐朝300多个州,管不过来,中央于是分设诸道,在道中设诸采访使,这也是一个动态的名字,目的是分巡各州,只是起监察性的作用,帮着中央看住地方官。但是后来又都变成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剧。 元代各行省长官叫“行中书省事”,本来是作为战时中央代表,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来变成了固定的地方官。 明代后来不得不设置巡抚,来统合地方力量。一开始,这个巡抚也是如同汉代的刺史和唐代的诸道的采访使一样,是流动的,相当于巡视员,“巡抚”全称是“巡抚××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就是代皇帝巡行地方的巡视组长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末,巡行渐渐变为常设,清代就直接把巡抚变成了一省的主官,明代设的布政使、按察使到了清代成了巡抚的副官 所以中国历史政区的演变,后面体现的是皇帝对于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秦晖先生说,这也是“儒表法里”治理原则的一个体现。 引自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127
60人阅读
一只山羌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 十 九 章 “按下葫芦起了瓢”/ 116
在传统社会中,对皇帝构成威胁的人通常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皇族。因为身上流的都是开国皇帝...
-
第二十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丞相的名称一直在变化。 秦汉:丞相 东汉:尚书令 唐代:三省长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
-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127
-
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133
在中国历史的循环中,还有一个大的规律,那就是大分裂和大统一相间。 中国历史的一个规律是合...
-
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133
那么,为什么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会按照这个顺时针次序呢?第一个因素是中原统治中心的移动。 周...
> 查看全部6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