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下)
孟定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香蕉的成长,可想而知,这里的年平均气温非常高。阿明刚到时,200多亩的农田刚收获完水稻,拖拉机运来了上万株香蕉树苗,四五十个工人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才把这些香蕉苗全部种在了地里。
接下来香蕉就完全交给阿明了,和当民工时一样,他还是住工棚。
香蕉树生长得很快,没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长到齐腰高。
香蕉吃起来容易,种植起却繁杂困难,必须每天为它们松土锄草,打药施肥,修剪枯叶,除去再生苗……每一株香蕉树都需要精心呵护,你稍微一偷懒敷衍了事,它立马死得干干脆脆的。
种香蕉比当建筑工人累多了,耗神耗力,琴是没工夫天天练了,阿明每天收工后抽时间、挤时间,确保自己不会手生,有时候太累,弹着弹着,抱着琴睡去。
他依旧独来独往,唯一的朋友是小强。
小强一家住在阿明隔壁,他们家分管了另一片香蕉地。
这是一个复杂的家庭,倒霉到底了,复杂到电影也未必拍得清。小强的父亲好酒、懒惰、不务正业,曾娶过三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眼看日子过不下去了,在生下小强的哥哥后与人私奔,远走他方。
第二个老婆是小强的妈妈,在小强七八岁时去世,太穷,没钱看病,死在自家床上。
第三个老婆是个缅甸女人,在生下小强的弟弟后跑回了缅甸,再也没有回来。
小强14岁,个子不高,严重发育不良,没有上过一天学。他每天穿着一双破旧的人字拖,提着大塑料桶给香蕉施肥,桶大,他提不高,拖着走。
小强的父亲常醉酒误工,有时醉在田间地头不省人事,死猪一样拖也拖不动,他躺在自己的呕吐物里,蚂蚁爬了半身。小强的弟弟只有六七岁光景,还没懂事,哥哥20多岁,整日里东游西逛不好好干活儿,所以这一家人的工作大半都落到了小强头上。
小强没的选,他认命,每天吃饭、睡觉、干活儿,忙得几乎没时间发育。
阿明在他身上看到几分自己当年的影子,心中不忍,有时帮他干干活儿。
小强没妈,没人教他感激人的话,只懂得龇着牙冲阿明笑,一来二去,两个人熟了许多。
一天晚上,阿明在屋里弹琴唱歌,小强推门进来蹲在一旁听得入神,一曲结束,他用崇拜的眼神看着阿明,问学吉他难不难。
阿明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有手都能弹,我教你。
阿明把吉他递过去,小强却嗖地把双手背到身后,阿明用力拽出来,然后吃了一惊。
这哪是一双14岁小孩儿的手啊!
密布的老茧,厚得像脚后跟,粗笨的手指满是皴裂的口子,脏得看不出颜色的创可贴一头翘起,还不舍得撕掉,指甲盖抠在肉里,上面半个月牙印都没有。
小强不好意思地说:别把琴弄脏……我去洗个手。
阿明移开目光,沉默了一会儿,他发现小强穿了一双极不匹配的大拖鞋。他转移话题,问这双鞋这么大是不是他父亲的,小强回答说这是上次赶集时自己买的,之所以买大的,是为了长大后还可以接着穿。
阿明不是没苦过,但怎么也忍不住眼泪,小强是面镜子,他不敢再往里看,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低着头,一味地弹琴。
小强忽然开口:真想快点儿长大,长大后就可以干很多活儿,挣很多钱……也不用再挨打。
他羡慕地看着阿明说:你看,你就已经长大了,真好……
阿明后来写了一首歌,叫《小强》:
他说他就有个梦想,想一夜就能长大
我问他为何那么想,他说他就想长大
云没有方向地飞,落叶不怕跌地落下
他说他很想长大
他说他只想长大……
阿明教了小强半年吉他。
香蕉树长到三米多高时,小强一家被撵出了这片香蕉地。原因很简单:父亲经常醉酒误工,疏于管理,严重影响了香蕉的长势,被农场主取消了管理资格。
后来有一天在赶集时,阿明在马路边遇到小强,小强说他在帮一户农家放养鸭子,200多只,太累了,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跟阿明学习吉他。
临别,他对阿明说:别人都说弹琴唱歌没用,不能养活人。
阿明下意识地反驳:能的,能养活!
小强看着他,龇着牙笑了一会儿,摆摆手,走了。
从此阿明再没见过他,听说有人看到他在孟定的街道上捡垃圾,还有人说他在其他香蕉地里干一些杂活儿,还听到一种说法,他被送去了境外,扛枪当了炮灰兵。
(六)
香蕉终于开花了,碧绿的花苞探出枝头,一天一天往下垂。阿明的工作量也一点儿一点儿加大,三天一打药,五天一施肥,还要为每一株香蕉树安置三米多长手臂粗细的撑杆,防止香蕉树因为果实过重而侧倒或倾斜。
夜里弹琴的时候,阿明偶尔会想起小强的话:弹吉他没用,不能养活人。
他开始烦躁,香蕉园像个笼子,囚着他,笼子的铁条看不见,却也掰不断。
工作越来越累,有时又累又烦,阿明会对着香蕉树胡踢乱打一番,或者跳进河里,闭目静泡,半天不愿出来。
他抱着脑袋想,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像我一样岁数的人,里面一定也有许多爱弹吉他唱歌的人吧,他们每个人都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吗?他们都是怎么活的?
我是不是不配弹吉他,我是不是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河水清凉,却冷却不了这颗发烧的脑袋。
对岸傣族人的西瓜地里也成片地开满了黄色小花,白天来小河里洗澡的傣族人也一天一天多了起来。小河三四米宽,清澈见底,河底全是细沙,间或散布着一些鹅卵石,河两岸长满了翠绿的凤尾竹。
当地的傣族人在这条河里洗澡的风俗已不知有多少年,天热时,集体沐浴的人上至五六十岁,下至五六岁,小孩儿全部光着屁股,成年男子穿着底裤,女人洗澡时则穿着傣族传统裙子。男女老少赤膊相见,光风霁月,他们搅碎水波嬉戏打闹,笑声飘得很远。
阿明停下手中的活计看着他们,看着看着就看呆了,他取出吉他拨弹,水声交融着吉他声,一时间让人如同入得三摩地。弹着弹着,他不自觉地吟唱起来,没有歌词,即兴吟唱,仿佛长长的叹息,又好似大声的呻吟。
一首歌唱完,心里好似松快了些许,他放下琴,继续干活儿。
当天夜里,阿明刚上床,忽然,六七辆摩托车的马达轰鸣声由远而近,停在了工棚门口,嘈杂的机械声夹杂着些许男女的对话让阿明茫然地坐起。
边民彪悍,与外来人员打架的事件时有发生,阿明不知何时得罪了人家,惴惴然推开门出去看个究竟。
刚出门,一个傣族小伙子迎上来,敞开的衣襟半遮着鼓鼓的肌肉。
他用生硬的普通话问:白天在河边唱歌的人是不是你?
阿明倒退一步:你们想干吗?
傣族小伙子的脸上哗地一下子堆满了笑意,他逮住阿明的手,自我介绍说他叫岩明,白天在河边洗澡时听到阿明的弹唱,很是喜欢,于是约了周围村寨的十个朋友一同来听歌。
阿明松了一口气,邀请他们进屋,十几个人男男女女都笑嘻嘻地看着阿明,他们还带来了一些傣族米酒和酸辣小吃。
三碗酒下肚,阿明敞开了心扉,吉他弹得如流水。
阿明忽然间多了一堆要好的朋友,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过来,和阿明一起弹琴唱歌。他们喜欢他的弹唱,总是不停央求:再来一首,再来一首吧。
转眼泼水节到了,河对岸的西瓜也熟透了,傣族小伙子岩明和他的伙伴们邀请阿明去他们村做客。
中午,全村人汇聚在寺里的大榕树下,佛爷做完了祭祀仪式,男人们从佛寺的储存室里搬出一年才用一次的象脚鼓敲打起来,身着盛装的小仆少(傣族少女)跳起了孔雀舞。
泼水节正式开始了,人们互相泼水祝福,阿明是客人,第一个浑身湿透,他湿淋淋地抱着吉他,一首接一首地给大家唱歌,很快,吉他里也被灌了半箱水,声音奇怪地拐着弯。
太开心了,阿明忘了去担心吉他,他嘴合不上,眼睛和耳朵都不够用了,每个人都在冲着他笑,从童年到少年缺失的欢乐好像都在这一天里被补齐了,这是他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过节。
傍晚,岩明家的院子里聚满了亲朋好友,丰盛的傣味摆满长桌。
他从小没吃过超过四个菜的晚餐,在香蕉地的这些日子里,虽然有生活费,但习惯了简朴,每天吃的都是空心菜和莲花白,一日三餐随便打发,现在猛然看到这满桌丰盛的晚餐,眼睛立马拔不出来了。
他使劲掐自己的大腿,告诉自己不能丢人不能丢人……却怎么也咽不完口水。
待岩明的父亲说完祝福的话,阿明埋头开吃,他吃得太猛了,手不受控制地频频出击,一筷子菜还没咽下,一筷子菜又塞进嘴里。他不好意思看人,压低脑袋不停装填,仿佛想用这桌美食去填满心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空洞。
吃得正香,后背突然传来一道凉意。
阿明还不明所以,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然后笑了起来。
阿明的嘴巴塞得满满的,他回过头,一个漂亮的傣家女孩捂着嘴笑,手上的竹瓢还在滴着水。岩明的父亲站起身,端杯祝酒道:“小伙子,来喝一杯,你是今天最幸福的人啦!”
在这个傣族村子的传统里,在席间的众目睽睽下,女孩给男孩泼水,是表达爱慕的意思,男生若有意,当席喜结连理。
那个泼水的女孩面颊微红看着阿明,窄窄的筒裙,细细的腰。
阿明傻掉了,落荒而逃。
岩明用摩托车送阿明回工棚。
他在摩托后座上问岩明:我这么穷这么丑,她怎么会喜欢我?
岩明说:怎么会不喜欢你?你唱歌那么好听……
岩明咂咂嘴,叹口气说:可惜可惜,她浇完你水后,你应该浇回去才对,现在你跑了,错过了,不算数了,没戏了……这可是我们寨子里最好看的小仆少。
车又开了一会儿,岩明哈哈大笑着说:兄弟,我后背能感觉出你的心跳,咚咚咚的!哈哈,你这个傻瓜后悔了吧?
(七)
香蕉丰收,整车整车地被拉走,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采摘告一段落。
一天晚上,农场主来到工棚给阿明结算工钱。
农场主赖皮,轻车熟路地浇下一盆凉水,他理直气壮地说出了一些以前从未提及的苛刻条款。
譬如,生长期因虫害死去的香蕉树要赔偿,挂果期被大风刮倒的香蕉树要赔偿,所有人力不可抗拒的损失都要由阿明来赔偿……七算八算,工钱比阿明预期中的少了几乎一半,而且还要到下一季香蕉成熟时才能一起结清。
阿明不满,想要离开,却又受缚于之前签订的合同,受制于农场主张嘴闭嘴打官司的威胁,他没的选,只能吞下委屈,继续当雇工留在香蕉园。
他长到20多岁一直在中国边陲的底层世界讨生活,没人教他如何维权。
他能做的只有祈祷来年不要再有这么多天灾人祸,期待农场主能发点儿善心,不再刁难。
农场主象征性地留下了一些钱,拍拍屁股扬长而去,没有丝毫良心不安。
临走时,他指着屋角的吉他,对阿明说:你还挺有闲情逸致……
阿明使劲咬紧后槽牙,听得见咯吱咯吱的响声。
香蕉在生长过程中会从根部长出很多再生苗,采摘完香蕉后,需要砍掉主株,只留下长势最好的那株再生苗,这样就不用再从幼苗开始种植,省去了一些麻烦。
阿明憋着火在香蕉林里砍主株时,正逢缅甸政府军和果敢特区彭家声部开战。
彭家声曾是当年金三角地区有名的“战神”,但那时已临耄耋之年,久未用兵,将庸兵懒,没几天,他的部队便被缅甸政府军打散,其本人也不知所终。
缅甸政府军搂草打兔子,顺势将兵力部署到了左近的佤邦地区,坦克开到了阿明当年修建军校的那个小镇。
佤邦军队和缅甸政府军在小镇对峙了好些时日,听说后来经过好多次谈判才使局势不再紧张。
阿明念起小镇上的集市、录像室,暗自庆幸自己已离开了那里。
战争开始后,难民仓皇逃到了中国边境,中国政府搭建了简易帐篷,把他们安置在指定区域,妇女绝望的眼神,小孩哭闹的声音,让人感到阵阵凄凉。
阿明辗转得到一个消息:那个卖给他磁带和吉他的湖南人,已死于流弹。
湖南人当年赠他的那本《民谣吉他入门教程》他一直留着,扉页已翻烂,用透明胶勉强固定着。
那个耳机他也还留着,捡来的宝贝随身听早用坏了,耳机没地方插。
听说那个湖南人也曾是个弹唱歌手,在他的家乡一度小有名气,中年后不知何故沦落缅甸佤邦,靠卖磁带、卖琴维生。客死异国的人尸骨难还乡,应该已被草草掩埋在某一片罂粟田畔了吧。
阿明买来元宝、香烛,在香蕉园里祭奠那位湖南人,香蕉盛在盘子里,红棉吉他摆在一边。
那几句浓重的湖南腔他还记得呢:
鸟你妈妈个×,你不知道吉他需要按和弦吗?……
要么别练,要练就好好练,吃得苦,霸得蛮,将来你才能靠它吃饭。
…………
阿明第二天离开了孟定的香蕉园,临走时没去讨要工钱。
除了背上那把红棉吉他,他身无长物。
阿明没回家乡,他一路向北流浪,边走边唱,一唱就是许多年。
(八)
某年某月某夜,云南丽江大研古城五一街文治巷,大冰的小屋。
三杯两盏淡酒,老友们围坐在火塘边上,轻轻唱歌,轻轻聊天。
在座的有流浪歌手大军、旅行者乐队的张智、“越狱者”路平、丽江鼓王大松……大松敲着手鼓,张智弹着冬不拉,吟唱新曲给大家听。
张智唱的是后来被传唱一时的那首《流浪者》,他唱:
我从来都不认识你,就像我从来都不认识我自己
所以我不停地走,所以我不停地找啊
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爱人来了她又走了
所以我不停地走,所以我不停地找啊……
小屋的门外站着两个人,静静地听着,一曲终了才推门进来。
来者一位是大松的徒弟瓶罐,一位是个黑黝黝的长发披肩的精瘦男子。
我蛮喜欢瓶罐,这是个朴实的年轻人。他来自临沧乡下,励志得很,来丽江后先是在手鼓店当杂工,又跟随大松学了一年打击乐,然后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
瓶罐第二天即将赶赴南京入学,临行前来看看我们。
他介绍身旁那个黝黑的长发男子:这是阿明,我的老乡,小时候我们一起在建筑工地上干过活儿。他也是一个歌手,今天刚刚流浪到丽江,我领他来拜拜码头。
小屋是流浪歌手的大本营,进了门就是自己人,酒随便喝歌随便唱。广庇寒士的本事我没有,提供一个歇脚的小驿站而已,同道中人聚在一起取取暖。
我递给流浪歌手阿明一碗酒,问他要不要也来上一首歌。
阿明蛮谦逊,推辞了半天才抱起吉他。
他唱了一首《青春万岁》:
短暂的青春像是一根烟,不知何时不小心被点燃
美丽的青春就像一杯酒,喝醉再醒来我已经白头
但我没有后悔,我已展示过一回
我没理由后悔,谁也只能有一回
青春万岁,我愿意为你干杯,青春万岁,我愿意为你喝醉
青春万岁,我一直与你相随,青春万岁,再次回头看我也不会枯萎
…………
阿明唱完歌,半晌无人说话,我开口问他:是你的原创吗?
他腼腆地用云南话回答:野路子,我没读过书,瞎写的……
张智插话,就两个字:好听!
大军和大松交换着眼神点着头,路平递给阿明一支烟,拍了拍他的肩说:歌词我喜欢。
我用云南话说:兄弟,以后不论何时过来,都有你一碗酒喝。
阿明客气地端起酒碗,环敬一圈,一饮而尽。
都是活在六根弦上的人,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一首歌即可。
就这么着,我认识了阿明。
阿明在丽江找了一份酒吧驻唱的工作,他的作品和唱法异于常人,经常会让客人驻杯发愣,继而满面泪痕。
酒吧老板恭送他出门,说他的歌太沉重,不能让客人开心,太影响酒水销量。
阿明不说什么,继续去其他酒吧见工。
兜兜转转,偌大个古城800家酒吧,最后只有一家叫38号的酒吧让他去容身。
38号酒吧离小屋不远,也是个奇葩的所在,老威和土家野夫曾在那里长期战斗过,一个鬼哭,箫声呜咽,一个痛饮,黯然销魂。现任老板阿泰也是奇人一个,自称是画画的人里面唱歌最好的,唱歌的人里面画画最好的,喝醉了爱即兴作诗,不在自己酒吧念,专跑到我的小屋来念,起兴了还会脱了裤子念,大有魏晋竹林癫风。
阿泰识货,阿明留在了38号酒吧,一待就是数年。有时我路过北门坡,阿明的歌声流淌过耳朵,夹杂在其他酒吧劲爆的H曲声中,安静又独特。
阿明每天午夜一点下班,下班后他会来大冰的小屋小坐,我递给他酒,他就安静地喝,我递给他吉他,他就缓缓地唱歌。
几年间,他每天都来,话不多,一般坐上半个小时左右,而后礼貌地告辞,踩着月色离去。
阿明花10块钱买了一只小土狗,取名飞鸿,他吃什么飞鸿就吃什么。飞鸿极通人性,长大后天天跟在他身旁,半夜他推门进小屋前,飞鸿会先进来,轻车熟路地跳到座位上,蜷着身子缩着尾巴。
阿明性格闷,朋友不多,他极爱飞鸿,把它当兄弟和朋友。飞鸿和阿明一样闷,一副高冷范儿,但很护主。丽江午夜酒疯子蛮多,阿明常走夜路,有几次被人找碴儿找事,飞鸿冲上去张嘴就啃,骂阿明的,它啃脚脖子,敢动手的,它飞身照着喉咙下嘴,几次差点儿搞出人命。
狗如其名,整条街的狗没敢惹它的,风闻它身手的人们也都不敢惹它,它几乎成了阿明的护法,24小时跟着他。
一人一狗,一前一后走在古城,渐成一景。
有一天半夜,我问阿明,如果你将来离开丽江了,飞鸿打算送给谁养?
他想也不想地回答:我去哪儿就带它去哪儿……将来去北京也会带着它。
我说:阿明的志向不小啊,将来去北京打算干吗?还是唱歌吗?
他说:是啊,要唱就唱出个名堂来。
我说:有志气,加油加油,早日出大名挣大钱当大师。
阿明笑,说:我哪儿有那种命……能靠唱歌养活自己,能唱上一辈子歌,就很知足了。
我问:这是你的人生理想吗?
他很认真地点点头。
我心里一动,忍不住再度讲起了那个故事:
很多年前,我有几个音乐人朋友曾背着吉他、手鼓、冬不拉,一路唱游,深入西北腹地采风,路遇一老妪,歌喉吓人地漂亮,秒杀各种中国好声音。
他们贪恋天籁,在土砖房子里借宿一晚,老妪烧土豆给他们吃,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连电灯也没有,大家围着柴火一首接一首地欢歌。老妪寡言,除了烧土豆就是唱歌给他们听,间隙,抚摸着他们的乐器不语,手是抖的。
老人独居,荒野上唱了一辈子的歌,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听众,一整个晚上,激动得无所适从。
次日午后,他们辞行,没走多远,背后追来满脸通红的老妪。
她孩子一样嗫嚅半晌,问:你们这些唱歌的人,都是靠什么活着的?
…………
我第一百次问出那个问题。
我问阿明:若当时当地换作是你,你会如何回答老人的那个问题?
阿明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大冰的小屋安安静静,满地空酒瓶,飞鸿在睡觉,肚皮一起一伏,客人都走了,只剩我和阿明。
阿明的脸上没有什么波澜,他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开口,给我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这是个未完待续的故事,里面有金三角的连绵雨水,孟定的香蕉园,新千年的建筑工地……
故事里有穷困窘迫、颠沛流离、渺茫的希望、忽晴忽雨的前路,还有一把红棉吉他和一个很想唱歌的孩子。
这个孩子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想一辈子唱歌,同时靠唱歌养活自己。
他是否能达成愿望,还是一个未知数。
那天晚上,阿明讲完他的故事后,也留给我一个问题。
他的问题把我问难受了。
他腼腆地问我:
冰哥,你觉得,像我这种唱歌的穷孩子,到底应该靠什么活着呢?
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酒斟满。
弦调好。
阿明,天色尚早,再唱首歌吧。
旅行者·张智《流浪者》
阿明《青春万岁》
゜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不许哭
她坐在门槛上,火光映红面颊,映出被岁月修改过的轮廓……妮可妮可,蒙奇奇一样的妮可,你的...
-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上)
次日午后,他们辞行,没走多远,背后追来满脸通红的老妪。 她孩子一样嗫嚅半晌,一句话方问出...
-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下)
-
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时光荏苒,眨眼带走许多年。 有人说:小屋是丽江的一面旗,不能倒。 当然不能倒。于我而言,...
-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毛毛捏着木头的手,对我说:“……五年前的一天,我陪她逛街,我鞋带松了,她发现了,自自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