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体解,甚为清凉,几许微妙,寻之生喜。
岸本
在读 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清涼記
【清凉记】: 次广明二十二种发心。言所缘亦摄行相。“自性名诠”即发心。“俱有名诠”即利他行。“根本之说”即是所缘。“所缘”指希望等法及地等喻。“行相”即“现时一切白法”云等修行之相。此二十二种所配之位次,初三种配资粮道,以小中大三品配三贤位(十住地十行道十回向悲)。第四种配加行道。加行全亦属见道。第五至十四配初地至十地(见道及修道)。第十五至十九配八至十地,亦称三清净地,即菩萨胜进道也。第二十以后三种配佛地,即无学道。故发心一法,贯彻始终。由与二十二法相应,故说发心有二十二种: 一、希望合摄之欲乐。不舍一众生,不舍一善法,为一切白法(十善总摄)之所依。如大地能任持也。 二、道心之意乐。能受锻炼,乃至菩提,常求善知识,不自满足,如纯金勘受金师之锤炼也。 三、殊胜心。善法日日增上,此等分量无有缺减,故能究竟圆满菩提,如新月日日增长不息,至十五夜决定圆满也。又悲心饶益,令热恼众生皆得清凉,如新月初上,受酷日曝晒之罪人,皆得苏息也。 四、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道。能净二障,令智显明,智慧如火烧烦恼薪也。 五、施波罗蜜。饶益有情而不求偿,如大商主有大宝藏,取之无尽也。 六、戒波罗蜜。为成佛等大功德宝之所从出,般若之所依,故如宝源能出众宝也。 七、忍波罗蜜。不乐一切世间尊胜,於法能忍,如海纳百川而不溢也。 八、精进波罗蜜。以慈悲力,能伏一切烦恼等障,如金刚坚强能摧一切而不为他所坏也。 九、静虑波罗蜜。於所缘(如射击枪弹之进程)安住不动(如射击时,枪靶、枪门及射者之目三者对准,心不异缘,屏息而住),如须弥山不以小因缘事而动也。 十、般若波罗蜜。除烦恼所知二障病,凡外三乘,莫不应学,如不死仙药,病者服之而愈,无病服之延年,少服能愈疾,多服亦无过量之患也。 十一、方便善巧。即是悲心。从凡夫乃至十地之有情,悉皆不舍如善知识。善知识十德,悲心及戒为要。学者自己要作 善知识,非唯择善知识要依此准则,自己亦应具此功德。发心即求为十地菩萨之师,假藉如是增上我慢心,故必须成佛也。 十二、大愿。发菩提心,一切所求,莫不成就。因利一切众生,则一切众生莫不赞助,故所愿必成。如牟尼宝珠,随所在处,如欲能致一切众宝即上妙资具也。 十三、十力。从处非处智力为始,具足教化众生能力,如日光力,能令草木果实生长成熟也。 十四、智波罗蜜。说法教化,有义(义理名相)有味(善巧组织譬喻,乐说无碍),令诸弟子乐闻不厌如美韵音。文殊善说法,故名妙音也。 十五、神通。不以才能学识度众生,神通教化,度人而人不知,如王有自在也。 十六、福智二资粮辗转增长。有智慧方知培福,培福更能增长智慧,广说有十七种资粮,如大库藏取之无尽也。 十七、三十七道品。一切圣者之善逝亦随之而逝,犹如大道必达所趣之地。善逝者,无常之对面。众生无常辗转六道,圣者善逝依八正道,必趣佛地。由三十七道品行,即随善逝而逝也。 十八、大悲与殊胜观见。由殊胜观见证空性故,不堕生死;由大悲故,不堕涅槃。故不堕二边。如人乘骑,二足用力平均,故平稳易行也。 十九、总持与辩才。得与未得之法摄持含藏无尽,故辩才无尽如泉流也。得者已知,未得者未知当知也。 二十、法乐。佛恒受三禅乐,而为众生说法亦令得法乐。乐闻声者,正谓闻佛授记,喻如世间贫者闻得伏藏,侯榜者闻及第也。 二十一、一道游行者,应三种机导入一乘。故教体如河,虽随地异形,而两岸不外山林、原野、城邑、村落,究竟终归大海也。佛度众生,所应度者,皆令得度,预设方便,皆满其愿。如长河流,后浪推前浪,任运而行,应时而至,如人有信,且无疑竭也。 二十二、法身者,具足成佛一切功德,能指示众生趣入欢喜等十地及人天善趣,含藏法雨普润众草大小根茎,犹如大云也。 此二十二种发心,贯通五道,至於佛地。佛地应全备此二十二法,缺一则一切种智不能圆满。此二十二种,悉应从今凡夫位上即修积资粮。初发心即修十地,故是顿教。本论所说十地资粮,皆凡夫即能起修之事,非如说度百世界众生等功德,徒说而无从修行也。 引自第1116页
5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