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7 不只是梦的解析——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卡伦·霍妮,弗洛姆)
哲学家们早在100多年前已经预示了“无意识”的存在。费希纳也认为,人的心理如同冰山,你能看到的只是浮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巨大的山体藏在水面下。后来的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研究的就是水面以下的庞大冰山。
对心理学了解更多一些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不等同于心理学,但却足以等同于整个精神分析学派。实际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只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即便是精神分析学派,也不是直接等同于弗洛伊德,其中有许多学者与老弗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不科学,就是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最常被攻击的核心。
在当今这个“科学至上”的年代,我们也许很难想象“科学的不一定是好的”这一论题。但实际上,许多能真真切切让人得到救赎的事,宗教、爱情、艺术……都不一定是科学的。
时至如今,弗洛伊德的反对者和崇拜者逐渐达成了一致意见,不管科不科学,也不管对与不对,他的思想都已经渗入学院派心理学之中,产生了一大批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作家、教师以及千千万万个人思考人性的方式。
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切切实实地融入文化之中。想一想,我们会多么自然地引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术语来进行思考:无意识、潜意识、本能、童年阴影……我们已经学会了思考梦的隐含意义,学会了发现成年人的人格障碍时去追溯他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学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找潜藏在别人表象下的真实……这样的思维方法遍及我们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
正如心理学史学家雷蒙德·番切尔在《心理学的开拓者》中说的那样,弗洛伊德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他们的工作极大地影响到了不仅一个专业领域,而且改变了整个的文化气氛。 这就是弗洛伊德的贡献。
——————————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主要就是“三板斧”——潜意识、力比多、性,而一切的核心就在于“性”。弗洛伊德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将性学当作“信条和唯一信条”,认为性本能是一切心理及行为的原始驱动力。也就是说,30岁的你得了心理疾病,按照弗医生的理论,病根没准要追溯到3岁时候受过的性创伤——比如说,小时候无意识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而被家长横加斥责。
从小就喜欢哲学、历史、宗教、神话的荣格回归了自我,开始了他“神神叨叨”的心理学研究。他研究自己的梦和幻觉,后来开始到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游历和考察,视野也逐渐从个人的心理拓宽到集体的心理。通过对很多民族的考察和比较研究,荣格发现现代人的潜意识内容和原始部族的心理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提出了著名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并使其成为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核心。
所谓集体潜意识理论,就是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会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持和遗传下来。
弗洛伊德通过《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出名之后,1902年,他组织了一个小团体,每周开一次例会。因为把聚会日期定在了每周三,这个团体就很随意地取了个名字叫“星期三心理学会”。
初期,团体内只有5个人,都是维也纳的医生,大家喝喝咖啡、吃吃点心,愉快地讨论讨论学术,气氛很平和。随着弗洛伊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团体也慢慢成长起来,逐渐发展成精神分析学派。
——————————————
如果说荣格是最让弗洛伊德器重的“叛徒”,那么阿德勒就是最早又最彻底的一位。他的个性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许多尖锐的冲突。 弗洛伊德重视过去的影响,阿德勒则指向未来。也就是说,前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决定,你小时候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会导致你长大以后的一系列行为;后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由他设想的种种未来所影响,一个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和一个只想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做出的种种行为都是不一样的。
弗洛伊德重视人的生物性,例如性欲、求生和求死的本能;阿德勒则重视人的社会性,觉得人不光是为了生存和性欲而活,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只有研究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他对别人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另外,阿德勒也彻底否决了弗洛伊德对“性”的重视程度,他认为人最原始的动机并不是性,而是自卑感。一开始他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相联系,认为身体存在缺陷的儿童会产生自卑感,这种情结将促使他去进行补偿,甚至是过分的补偿。这种思想应该与他自己的儿时经验有关,别忘了,阿德勒就是一个从小存在身体缺陷的孩子呀!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见得是负面的,正是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内心空洞,才能促使人们加倍努力,一步步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
既然受了打击,就只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小霍妮暗恋亲哥哥不成,一不小心就成了个学霸。然而,成为学霸也没有耽误她的感情生活。霍妮毕生感情丰富,她是一位真正为爱与性而活的女性。
霍妮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歧始于男性与女性的视角差异。在当时,女性地位仍然很低,老弗认为女性最原始的焦虑就在于“生殖器低人一等”,当女孩发现自己没有阴茎时就会陷入自卑之中,认为自己是被阉割过的状态。
霍妮非常反对这一观点,她承认男女两性间的区别,认为女性的精神障碍是基于对男性阴茎的妒忌,但并非妒忌阴茎本身,而是男性特权。女性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理决定的。这种观念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同时,她认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因素源自他/她小时候与双亲的关系。这种理论无疑也与她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她认为自己对爱与性无限的渴求源自原生家庭,童年时对爱的不满足造成了无法填补的空洞。
她和荣格一样,也反对弗洛伊德过于重视“性”的观点。认为性不那么重要的两人毕生情史无数,认为一切都由性驱动的人却从无确凿婚外恋情。这也是心理学上的一桩趣事。
有人研究爱,有人探索爱,但付诸一生沉溺于爱中的心理学家,恐怕仍然只有霍妮。她毕生都为了填补心中对爱的渴望而努力,将这些疯狂、彷徨、愧疚和挣扎一一写下来,就成了她的学术研究中最生动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霍妮的裙下之臣中,有一位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就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弗洛姆。
Zo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不断探索的三兄弟(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就是这一系列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他就是韦特海默。 当时,韦特...
-
战争中所诞生的(勒温)
如前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的发展趋势是按照场的关系来思考问题,而不再如从前那样喜...
-
Chapter7 不只是梦的解析——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卡伦·霍妮,弗洛姆)
-
喜欢研究孩子的一帮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马托尔·麦克格罗,维恩·登尼斯,洛伦兹,约翰·波尔比,科尔伯格)
日内瓦学派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他以日内瓦大学为中心,集中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心理...
-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此时,一股以...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