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表现为武器和运输工具的技术,提供了某些民族用来扩张自己领域和征服其他民族的直接手段。这就使技术成了历史最广泛模式的主要成因。
另外一种观点是以发明创造的英雄理论为基础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不是个人的创造性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新事物的接受性问题。这些社会无可救药地保守、内向、敌视变革。
我们讨论的起始点是“需要乃发明之母”这个格言所表达的普遍观点。就是说,发明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社会有一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人们普遍承认,某种技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或是作用有限的。想要做发明家的人为金钱和名誉的前景所驱使,察觉到了这种需要,并努力去予以满足。某个发明家最后想出了一个比现有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技术高明的解决办法。如果这个解决办法符合社会的价值观,与其他技术也能协调,社会就予以采纳。
事实上,许多发明或大多数发明都是一些被好奇心驱使的人或喜欢动手修修补补的人搞出来的,当初并不存在对他们所想到的产品的任何需要。一旦发明了一种装置,发明者就得为它找到应用的地方。只有在它被使用了相当一点时间以后,消费者才会感到他们“需要”它。还有一些装置本来只是为一个目的而发明出来的,最后却为其他一些意料之外的目的找到了它们的大多数用途。
发明家们常常不得不在没有公众需求的情况下长期坚持他们的修修补补的工作,因为他们的早期样机性能太差,派不了用场。
因此,被用作我们讨论的起始点的关于发明的常识性观点,把发明的通常作用和需要颠倒了。他也夸大了诸如瓦特和爱迪生之类稀有天才的重要性。所谓的“发明的英雄理论”之所以得到专利法的鼓励,是因为申请一项专利必须证明所提交的发明具有新意。发明者处于财政的动机而贬低或忽视前人的成果。
实际上,即使对那些最著名的而且显然具有决定意义的现代发明来说,就是“某人发明某物”这种不加掩饰的说法背后有着被忽视了先例的影子。
我的两个主要结论是: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技术在发明出来后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发明出来去满足某种预见到的需要。
一旦发明家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的用途,下一步就是说服社会采用它。仅仅有一种更大、更快、更有效的工作装置还不能保证人们会乐于接受。无数的此类技术要么根本没有被采用,要么只是在长期的抵制之后才被采用。
让我们首先比较一下在同一个社会内对不同发明的接受能力。结果,至少有4个因素影响着对发明的接受。
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因素,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相对经济利益。
第二个考虑是社会价值和声望,这种考虑可以不顾经济利益(或没有经济利益)。
另一个因素是是否符合既得利益。
影响接受新技术的最后一种考虑,是新技术的优点能够很容易地看到。
除了过去的几个完全与世隔绝的社会外,对所有社会来说,许多或大多数技术都不是当地发明的,而是从其他社会借来的。当地发明与借用技术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发明某个技术的容易程度以及某个社会与其他社会的接近程度。
一个用途广泛的发明在一个社会出现后,接着它便往往以两种方式向外传播。一种方式是:其他社会看到或听说了这个发明,觉得可以接受,于是便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是:没有这种发明的社会发现与拥有这种发明的社会相比自己处于劣势,如果这种劣势大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会被征服并被取而代之。 社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接受来自其他社会的技术的容易程度是不同的。
在发明的传播中最容易接受发明的社会是大陆上的一些根基深厚的社会。在这些社会中的技术发展最快,因为它们不但累积了自己的发明,而且也积累了其他社会的发明。
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有用的技术一旦获得,就必然会流传下去,直到有更好的技术来取而代之。事实上,技术不但必须获得,而且也必须予以保持,而这也取决于许多不可测的因素。任何社会都要经历一些社会运动和时尚,此时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价值起来,而一些有用的东西也变得暂时失去了价值。
日本拒绝枪支和中国抛弃远洋船只(以及抛弃机械钟和水力驱动纺纱机),是历史上孤立或半孤立社会技术倒退的著名例子。
如果没有技术的传播,得到的技术会更少,而丢失的现有技术会更多。
由于技术能产生更多的技术,一项发明的传播的重要性可能会超过原油发明的重要性。技术史为所谓自我催化过程提供了例证:就是说,由于对自身的催化,整个过程以递增的方式加速。
技术往往会催化自身的一个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决定于在这之前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掌握。
自我催化的另一个原因是:新技术和新材料通过重新结合可以产生更新的技术。
努力的Koi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所有那些为伟大的将军们歌功颂德的军事史对一个令人泄气的事实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个事...
-
第十二章 蓝图和借用字母
19世纪的作家往往把历史看作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这一转变的主要标志,包括农业的发展、...
-
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
第十四章 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
其他许多以前从未与外界接触过的新几内亚人和亚马孙河地区印第安人的群体,同样由于传教士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