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范仲淹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 71个笔记
名人传记丛书:范仲淹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
71个笔记
第2章 在地方为官的十年
他引用春秋时代范蠡改名为陶朱公和战国时代范睢因相秦而改名为张禄的典故,说明自己因母亲改嫁而易姓朱之事。他写道:“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伯越,乘舟偶效于陶朱。”从这时起,他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从27岁开始任官职到37岁的十年间,职位并没有多大提升,都是级别比较低的官位。宋朝这个时候的官职很混乱。按照正常制度,寄禄官有寄禄官的官名,职事官有职事官的官名,都有特定的名称,并不混乱使用。寄禄官是指阶官,即表明其身份等级的官阶,按资历序迁;而职事官则是指其实际的职务。如唐朝的正一品官叫做开府仪同三司,二品叫做特进光禄大夫等。由于五代十国的长期混乱,职务时常都是临时差遣,也没有正式的任命文书。宋初时,并没有把这种混乱的现象加以整顿,出现原有的寄禄官名几乎等于被职事官名所取代,但原有的阶官又仍保存。使用的官名一方面可用来表示官阶,一方面又用来表示其职务,官阶与职务混淆不清。比如一个吏部郎中,不一定在吏部任职,他可能实际去担任开封府的首长。他的官衔变成“吏部郎中知开封”,吏部郎中是“官”,知开封府是“职”,官与职分家,官是虚名,职才是实际的官。 张知白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宋初的政治制度,是以分散大臣权力为主要原则,宰相只管政治,军事则由枢密院主管。宋初虽沿唐制,也有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组织。但中书省独为宰相机关,宰相不只一人,官衔加“同平章事”的皆为宰相,加“参知政事”的为副宰相。管军事的枢密院,主官是枢密使,次官是枢密副使。中书省与枢密院分主政治、军事,号称“二府”,而二府的主次官,包含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统名为执政官。张知白三年后被升为宰相,他为人很注重言行举止,从不为一己私欲而做出有害于国家的事情。官至宰相后他从不铺张浪费,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范仲淹给张知白的上书中,可知他对任泰州西溪镇盐仓监察这个职务很不满意。当时这个地方十分荒凉,只是偶尔可见几株牡丹。 他只是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的事宜,属于闲差,便作诗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026年8月,范母病逝,范仲淹闻讯悲痛不已,立即赴南都睢阳奔丧。按北宋规定,官员为父母守丧要27个月 范仲淹为服母丧,回到了南京府居住。这时,他遇到了对他以后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晏殊。 晏殊聪明过人,小时就有“神童”之称。14岁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他从容应试,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升至枢密副使。1027年,因忤逆刘太后旨意,被贬到应天府。他生性刚简,奉养清俭,喜欢接纳贤者。晏殊听说范仲淹通晓经学,德行俱佳,就以南京留守的身份,聘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的教务。范仲淹欣然同意,还把富弼推荐给晏殊
第3章 为官京师遭贬黜
他主张,应以六经为先,正史次之,再命考生论述时务及提出实际的对策方略。之前都是以重诗赋,以诗赋为考试内容。有了正确的方向以后,才可以把天下贤俊引向经邦济世之业,为国家带来杰出的辅佐之才。范仲淹的这个主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这以前,包括唐朝,考试经书都停留在记诵的阶段,诗赋的比重很大,实际处理事务的能力就不能真正地考察出来。 这年7月份举办的制举,有一位在范仲淹以后的政途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考上了,他就是后来被天下人视为范仲淹一党的富弼。这年,另一位后来同样被认为是范仲淹同党的欧阳修,也考上进士。欧阳修比范仲淹小18岁。富弼与欧阳修二人的登入仕途,可称为“范仲淹气候”的形成阶段。富弼比范仲淹小15岁。他是宋朝40位制举登科的人当中唯一官至宰相的人。当时的制度是现任官可以考“贤良方正”科,无官者考“茂才异等”科,富弼考上的就是后者。
在应天府的时候,晏殊曾让范仲淹为自己已到及笄之年的女儿介绍丈夫。范仲淹就把较为修谨的富弼推荐给他,富弼因此就成了晏殊的女婿还有这种操作???
在应天府的时候,晏殊曾让范仲淹为自己已到及笄之年的女儿介绍丈夫。范仲淹就把较为修谨的富弼推荐给他,富弼因此就成了晏殊的女婿在应天府的时候,晏殊曾让范仲淹为自己已到及笄之年的女儿介绍丈夫。范仲淹就把较为修谨的富弼推荐给他,富弼因此就成了晏殊的女婿 宋太宗、真宗时代有位宰相叫吕蒙正,宋真宗曾经问过他,在他的孩子中谁最有能力,吕蒙正就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吕夷简。
这年,宋仁宗亲政以后,开始大换朝廷官员,许多太后掌权时代所任用的大臣被外放,而另一批原被太后罢斥于外的,及不阿附太后势力的人,则逐渐被召回。章献太后崩后的第19天,范仲淹被招回朝。24日,朝廷发布一批人事命令,包含同平章事吕夷简、参知政事晏殊,及枢密副使夏竦、范雍等人在内,都予以降职外调。而范仲淹则被任命为右司谏。有了专门谏言的职位,范仲淹对上书言事更加无所畏惧了。
这年,宋仁宗亲政以后,开始大换朝廷官员,许多太后掌权时代所任用的大臣被外放,而另一批原被太后罢斥于外的,及不阿附太后势力的人,则逐渐被召回。章献太后崩后的第19天,范仲淹被招回朝。24日,朝廷发布一批人事命令,包含同平章事吕夷简、参知政事晏殊,及枢密副使夏竦、范雍等人在内,都予以降职外调。而范仲淹则被任命为右司谏。有了专门谏言的职位,范仲淹对上书言事更加无所畏惧了。这年,宋仁宗亲政以后,开始大换朝廷官员,许多太后掌权时代所任用的大臣被外放,而另一批原被太后罢斥于外的,及不阿附太后势力的人,则逐渐被召回。章献太后崩后的第19天,范仲淹被招回朝。24日,朝廷发布一批人事命令,包含同平章事吕夷简、参知政事晏殊,及枢密副使夏竦、范雍等人在内,都予以降职外调。而范仲淹则被任命为右司谏。有了专门谏言的职位,范仲淹对上书言事更加无所畏惧了。 范讽,齐州(山东历城县)人。他很有才能,但不是正直之士。他为了升官不择手段,不顾名声礼法,作风偏激。他一再与吕夷简勾结,目的是希望吕夷简得势后援引自己入“二府”,但吕夷简对这种人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种人只能在必要的时候加以利用,若是援引上来与自己同列,将来一定会成为大的祸患。所以,后来非但没有提拔他,反而在利用之后就把他排挤出去。
后来,光武帝引他入宫论道忆旧。两人谈得兴起时,严光不把光武帝当皇帝,光武帝也不顾自己皇帝的身份,两人索性一起躺在床上。严光还把脚放在光武帝肚上,就像当年的好同学、好朋友一般。第二天,观察星象的大臣紧张兮兮地奏道:“有客星犯帝座甚急。”光武帝笑着说:“没什么,只是朕与老朋友严光共卧而已。”???什么操作
后来,光武帝引他入宫论道忆旧。两人谈得兴起时,严光不把光武帝当皇帝,光武帝也不顾自己皇帝的身份,两人索性一起躺在床上。严光还把脚放在光武帝肚上,就像当年的好同学、好朋友一般。第二天,观察星象的大臣紧张兮兮地奏道:“有客星犯帝座甚急。”光武帝笑着说:“没什么,只是朕与老朋友严光共卧而已。”后来,光武帝引他入宫论道忆旧。两人谈得兴起时,严光不把光武帝当皇帝,光武帝也不顾自己皇帝的身份,两人索性一起躺在床上。严光还把脚放在光武帝肚上,就像当年的好同学、好朋友一般。第二天,观察星象的大臣紧张兮兮地奏道:“有客星犯帝座甚急。”光武帝笑着说:“没什么,只是朕与老朋友严光共卧而已。”
还可以这样???
之前,范仲淹按计划准备进行河渠疏浚工作时,曾经突然接到调职命令,要调他到明州。眼看他的治水方针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所幸当地的转运使上奏范仲淹治水有方,希望能让他留任,以完成治水工程。朝廷才重发人事命令,把他调回苏州。古代这些教育远不及现在
这些饱学之士前来讲学后,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1044年,宋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院,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由此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兴盛,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些饱学之士前来讲学后,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1044年,宋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院,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由此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兴盛,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没的。 范仲淹回朝后,宋仁宗已经冷静下来,开始反思废郭后的前因后果。他逐渐感到范仲淹等台谏官当年所说“皇后无大过,不当废”,实不无道理,并渐有悔意
???政治斗争,你死我活?
这时,太监阎文应非常担忧,因为他就是当年和吕夷简等人煽动废后的魁首之一。他担心万一郭后与皇帝又重归于好,或因此恢复地位,他难逃一死。趁着郭后身染小疾,毒死了郭后。阎文应平日恃势作威,甚至有时矫造圣旨,连执政大臣也不敢违抗他,是个奸佞之人。这次漏洞百出的谋杀,更引起天下人的极度不满。谏官姚仲孙、高若讷提出弹劾,说“中外莫不疑文应置毒者”,阎文应因而被贬到地方。范仲淹以天章阁待制的身份,列举阎文应的各项罪状,并拟就奏疏。阎文应飞扬跋扈已久,虽被贬却仍有势力,所以范仲淹呈上奏疏后,他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情,把家里藏书中凡是有言兵者悉数焚毁,免得万一失败,被指为素怀异志,而遭灭家之祸。他还不吃东西,并嘱咐大儿子说:“我这次上疏,是要扫除君侧小人。若不胜,必定会得罪而死!我既死,你们兄弟从此就不要再做官,我只要你们在我的坟墓旁边,以教书为业,千万要记住。”结果,范仲淹的奏疏获得皇帝的采信,并作出明确决定,放逐阎文应到岭南。不久,阎文应死于放逐途中。???令人窒息的什么操作
当时,朝中的实权还在宰相吕夷简手中。范仲淹奉召回朝,他的作风不但一点也没改,反而论事益急,而且劝谏的范围愈来愈广,这使吕夷简一派对范仲淹的炮轰头痛万分。范仲淹为人正直小心,很难落人口实,想整他又不容易。因此,吕夷简只好暗中指使人嘲讽范仲淹,说他身为天章阁待制,是属侍从官,根本没有“口舌之任”,怎可不守本分,做起言官的工作来?范仲淹听到这种责难,他严正地回答:“论时事,正是侍从官的职责,我怎敢不勉力而为?”吕夷简无奈之下,忽然想到政务繁重而难治理的开封府,于是决定调遣范仲淹前去治理。一方面可以使他无暇他顾;另一方面,等他有一天出了纰漏,可以马上予以罢斥,逐出朝中,正好去掉一个眼中钉。1035年年底,诏命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在吕夷简别有用心的安排下治理开封府。哪知吕夷简的算盘打错了,在范仲淹的治理下,开封府是“处之弥月,京邑肃然称治”,反使他的声望节节上升。京师有歌谣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可见,范仲淹在开封府很有政绩,也很得民心。原来开封为都有这样的故事
这时,发生了一件关乎宋朝立国安危的事情。之前,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使宋的都城暴露在敌人的铁骑威胁之下。宋之所以要建都开封,是为了漕运之利,漕运是为了将东南财富运到京师来给养大批的军队,而大批军队则是为了守卫京城,免受北方的侵扰。因此当时是“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汉唐时代建都长安、洛阳,依赖天然屏障,而以最少的兵力守卫。但是宋为了迁就兵粮补给的方便,不得不以大量军队驻守在无险可守的开封。这种以人力代替山河之险的作法,宋太祖并不是不知道其危险性及所造成难以负荷的负担。所以在宋建国十六年的时候,就曾经想要迁都洛阳。群臣虽然反对,但却没人敢说话。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找了个机会说:“开封有汴渠水运,每年提供江、淮米数百万斛,京师数十万人均仰给于此。陛下有没有想过居留于洛阳将如何取得这些粮食?而且府库重兵都在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宋太祖对他的话并没有在意。当时身为晋王的宋太宗又再次进言。宋太祖对这位弟弟寄望颇高,见他如此切谏,就解释道:“我打算西迁,不为别的,只是想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晋王说:“在德不在险。”等晋王告退后,太祖才很无奈地对左右说:“晋王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像这样继续建都开封,继续仰赖军队,以大批军力取代山河之险,则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恐怕就要消耗殆尽!”这个问题再一次爆发了,朝中有人提出迁都洛阳,范仲淹不同意,为此他又上了一次书。范仲淹虽然不赞成迁都洛阳,却赞成充实洛阳。原因有二:一是他认为现在国家太平,不适宜讨论迁都的问题,这样会造成百姓的恐慌;二是洛阳是历代帝王之宅,负关河之固,边疆不宁时可以退而守之。这点虽然比开封有优势,但洛阳已经很久没有为都城了,没有粮食的积蓄,各种防护都老旧了,现在不宜迁过去。不过一旦国家真正发生急难,需要退处洛阳以守之的时候,将凭什么守?因此,要在洛阳做好各种储备。他又提出一个办法,就是由朝廷以各种名义,逐渐充实洛阳的府库储积。陕西有余,可运而下,东路有余,可运而上,数年之间,必可使洛阳达到战备状态。这样一来,就可以有运用的余地。政治斗争
宋仁宗以迁都之议询问吕夷简的意见,他回奏道:“范仲淹,迂阔至极,只会放高论以求名,所言都不符实际。”范仲淹听说吕夷简竟然在皇帝面前如此说他,就写四论以献,四论包含:《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其内容大体都在讥指时政,并且很不客气地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之言,不疑舅家,所以才会有王莽之乱,臣恐今日朝廷中也有个张禹,正在坏陛下家法,不可不趁早辨识清楚。”张禹曾是汉成帝当太子时的老师,汉成帝即位后尊他为师傅。后来拜相封侯,国家每有大政,必征询他的意见。有一次汉成帝怀疑外戚有问题,询问他的看法,而张禹因为自己年老,子孙又弱,不敢直言,最终导致了叛乱。张禹这种作风,很为当时的一位奇人朱云所不满,上书汉成帝“愿借尚方剑,斩佞臣张禹”!吕夷简被范仲淹比拟为佞臣张禹,又被攻击为“以大为小,以易为难,以未成为已成,以急务为闲务”大坏皇帝家法。他大为震怒,怒气冲冲地到宋仁宗面前申辩,并指责范仲淹以京城首长越职言事,又专会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也不示弱,交章对诉,愈诉愈激烈,但最终没有斗过吕夷简的当权集团。被以当年曾密请立皇太弟侄的理由,再度被贬黜,出知饶州(江西鄱阳)。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宋仁宗已经27岁了,尚无子嗣。范仲淹可能是关心过宋仁宗的继承人问题,因此建议他立皇太弟侄为太子。这事虽然是出自为国家考虑的至诚忠直之心,却使宋仁宗很不高兴。于是吕夷简就从旁中伤,范仲淹再一次被贬了。因为范仲淹牵连了也太多人了吧
有一位叫韩缜的侍御史,为了迎合吕夷简的意思,扩大打击范围,奏请将范仲淹朋党的名单公布于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这个建议马上获得采纳。“朋党”是皇帝最避讳的事情,宋朝的臣子被指为朋党,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算是第一遭,并引起为期不短的朋党之争。范仲淹被贬斥的消息公布之同时,京城也因为“朋党”两字的出现,而陷入紧张气氛中,士大夫都畏惧当权的宰相,深恐被牵连成为范仲淹党人。因此,范仲淹要离开京城时,没几个人敢去送行。唯天章阁待制李纮、集贤校理王质两人带酒前往饯行。王质还单独留下来与范仲淹说了好几个晚上的话,有人因而谴责他。他却说:“像范希文这样的贤者,能够与他成为朋党,那是我的幸运!”王质向来明辨忠奸,嫉恶如仇。他曾经在蔡州为官,州内百姓为唐朝时曾在该地为乱的蔡元济立庙,王质知道后很不满地说:“安有逆丑而庙食者?”当即下令毁掉,改立狄仁杰及奉命讨平蔡元济的李愬,供百姓奉祠。他被指为范仲淹党人时,深以为荣。还有几位任职于馆阁的官员,上书为范仲淹辩护。他们全被打为范党,并且同样遭到贬斥的命运。秘书丞、集贤校理余靖上书,他说,范仲淹以前为太后上寿及废后案劝谏陛下,陛下犹以其合于典礼而加以优奖。现在刺讥大臣,却重加谴责,实在是前后矛盾。如果他所说的话,陛下听来不顺耳,其实听与不听都在陛下,怎可加以怪罪?汉朝的时候,汲黯在朝廷说公孙弘多诈;三国时代,张昭论将,说鲁肃为粗疏,结果汉武帝和吴主还不是都予以任用而无所猜忌?陛下亲政以来,曾三度罢斥言事者,恐非太平之政,请速改前命。结果余靖次日就被贬监筠州酒税。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也上言说:“臣尝以范仲淹正直信实、有原则、有操守,可说是良师益友。自从他获罪以来,朝中有人说臣也曾被他荐论过,依照朋党的说法,臣也算是范仲淹党人。现在他既然以朋党得罪,则臣也应当连带受罚才合理。所以,请让臣随从范仲淹一同贬黜,以明典宪。”吕夷简见尹洙竟然自愿、自请与范仲淹一起被贬,不禁大怒,就降他为崇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此时,欧阳修也被卷入到这次争辩中来。他认为范仲淹平生刚正,通古今,朝廷中无与伦比,现在居然遭到这种下场,谏官难辞其咎。所以他责怪右司谏高若讷,身为谏官,竟不能辨别范仲淹的无辜。他严厉地谴责高若讷这个谏官“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士大夫?又怎么配成天出入朝中称“谏官”?为此,高若讷暴跳如雷,他把欧阳修骂他的信送到朝廷告了欧阳修一状。他说:“范仲淹贬职之后,臣遵奉谕旨,不敢妄加营救。现在欧阳修竟如此责备臣,说天子与首相只因臣下违逆其意而驱逐贤人,臣不谏不当。但臣以为,贤人者,国家赖以为治平者,如果陛下果真是只因贤人违逆陛下之意就加以驱逐,臣确实当谏;或者有一位叫韩缜的侍御史,为了迎合吕夷简的意思,扩大打击范围,奏请将范仲淹朋党的名单公布于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这个建议马上获得采纳。“朋党”是皇帝最避讳的事情,宋朝的臣子被指为朋党,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算是第一遭,并引起为期不短的朋党之争。范仲淹被贬斥的消息公布之同时,京城也因为“朋党”两字的出现,而陷入紧张气氛中,士大夫都畏惧当权的宰相,深恐被牵连成为范仲淹党人。因此,范仲淹要离开京城时,没几个人敢去送行。唯天章阁待制李纮、集贤校理王质两人带酒前往饯行。王质还单独留下来与范仲淹说了好几个晚上的话,有人因而谴责他。他却说:“像范希文这样的贤者,能够与他成为朋党,那是我的幸运!”王质向来明辨忠奸,嫉恶如仇。他曾经在蔡州为官,州内百姓为唐朝时曾在该地为乱的蔡元济立庙,王质知道后很不满地说:“安有逆丑而庙食者?”当即下令毁掉,改立狄仁杰及奉命讨平蔡元济的李愬,供百姓奉祠。他被指为范仲淹党人时,深以为荣。还有几位任职于馆阁的官员,上书为范仲淹辩护。他们全被打为范党,并且同样遭到贬斥的命运。秘书丞、集贤校理余靖上书,他说,范仲淹以前为太后上寿及废后案劝谏陛下,陛下犹以其合于典礼而加以优奖。现在刺讥大臣,却重加谴责,实在是前后矛盾。如果他所说的话,陛下听来不顺耳,其实听与不听都在陛下,怎可加以怪罪?汉朝的时候,汲黯在朝廷说公孙弘多诈;三国时代,张昭论将,说鲁肃为粗疏,结果汉武帝和吴主还不是都予以任用而无所猜忌?陛下亲政以来,曾三度罢斥言事者,恐非太平之政,请速改前命。结果余靖次日就被贬监筠州酒税。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也上言说:“臣尝以范仲淹正直信实、有原则、有操守,可说是良师益友。自从他获罪以来,朝中有人说臣也曾被他荐论过,依照朋党的说法,臣也算是范仲淹党人。现在他既然以朋党得罪,则臣也应当连带受罚才合理。所以,请让臣随从范仲淹一同贬黜,以明典宪。”吕夷简见尹洙竟然自愿、自请与范仲淹一起被贬,不禁大怒,就降他为崇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此时,欧阳修也被卷入到这次争辩中来。他认为范仲淹平生刚正,通古今,朝廷中无与伦比,现在居然遭到这种下场,谏官难辞其咎。所以他责怪右司谏高若讷,身为谏官,竟不能辨别范仲淹的无辜。他严厉地谴责高若讷这个谏官“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士大夫?又怎么配成天出入朝中称“谏官”?为此,高若讷暴跳如雷,他把欧阳修骂他的信送到朝廷告了欧阳修一状。他说:“范仲淹贬职之后,臣遵奉谕旨,不敢妄加营救。现在欧阳修竟如此责备臣,说天子与首相只因臣下违逆其意而驱逐贤人,臣不谏不当。但臣以为,贤人者,国家赖以为治平者,如果陛下果真是只因贤人违逆陛下之意就加以驱逐,臣确实当谏;或者
有一位叫韩缜的侍御史,为了迎合吕夷简的意思,扩大打击范围,奏请将范仲淹朋党的名单公布于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这个建议马上获得采纳。“朋党”是皇帝最避讳的事情,宋朝的臣子被指为朋党,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算是第一遭,并引起为期不短的朋党之争。范仲淹被贬斥的消息公布之同时,京城也因为“朋党”两字的出现,而陷入紧张气氛中,士大夫都畏惧当权的宰相,深恐被牵连成为范仲淹党人。因此,范仲淹要离开京城时,没几个人敢去送行。唯天章阁待制李纮、集贤校理王质两人带酒前往饯行。王质还单独留下来与范仲淹说了好几个晚上的话,有人因而谴责他。他却说:“像范希文这样的贤者,能够与他成为朋党,那是我的幸运!”王质向来明辨忠奸,嫉恶如仇。他曾经在蔡州为官,州内百姓为唐朝时曾在该地为乱的蔡元济立庙,王质知道后很不满地说:“安有逆丑而庙食者?”当即下令毁掉,改立狄仁杰及奉命讨平蔡元济的李愬,供百姓奉祠。他被指为范仲淹党人时,深以为荣。还有几位任职于馆阁的官员,上书为范仲淹辩护。他们全被打为范党,并且同样遭到贬斥的命运。秘书丞、集贤校理余靖上书,他说,范仲淹以前为太后上寿及废后案劝谏陛下,陛下犹以其合于典礼而加以优奖。现在刺讥大臣,却重加谴责,实在是前后矛盾。如果他所说的话,陛下听来不顺耳,其实听与不听都在陛下,怎可加以怪罪?汉朝的时候,汲黯在朝廷说公孙弘多诈;三国时代,张昭论将,说鲁肃为粗疏,结果汉武帝和吴主还不是都予以任用而无所猜忌?陛下亲政以来,曾三度罢斥言事者,恐非太平之政,请速改前命。结果余靖次日就被贬监筠州酒税。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也上言说:“臣尝以范仲淹正直信实、有原则、有操守,可说是良师益友。自从他获罪以来,朝中有人说臣也曾被他荐论过,依照朋党的说法,臣也算是范仲淹党人。现在他既然以朋党得罪,则臣也应当连带受罚才合理。所以,请让臣随从范仲淹一同贬黜,以明典宪。”吕夷简见尹洙竟然自愿、自请与范仲淹一起被贬,不禁大怒,就降他为崇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此时,欧阳修也被卷入到这次争辩中来。他认为范仲淹平生刚正,通古今,朝廷中无与伦比,现在居然遭到这种下场,谏官难辞其咎。所以他责怪右司谏高若讷,身为谏官,竟不能辨别范仲淹的无辜。他严厉地谴责高若讷这个谏官“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士大夫?又怎么配成天出入朝中称“谏官”?为此,高若讷暴跳如雷,他把欧阳修骂他的信送到朝廷告了欧阳修一状。他说:“范仲淹贬职之后,臣遵奉谕旨,不敢妄加营救。现在欧阳修竟如此责备臣,说天子与首相只因臣下违逆其意而驱逐贤人,臣不谏不当。但臣以为,贤人者,国家赖以为治平者,如果陛下果真是只因贤人违逆陛下之意就加以驱逐,臣确实当谏;或者有一位叫韩缜的侍御史,为了迎合吕夷简的意思,扩大打击范围,奏请将范仲淹朋党的名单公布于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这个建议马上获得采纳。“朋党”是皇帝最避讳的事情,宋朝的臣子被指为朋党,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算是第一遭,并引起为期不短的朋党之争。范仲淹被贬斥的消息公布之同时,京城也因为“朋党”两字的出现,而陷入紧张气氛中,士大夫都畏惧当权的宰相,深恐被牵连成为范仲淹党人。因此,范仲淹要离开京城时,没几个人敢去送行。唯天章阁待制李纮、集贤校理王质两人带酒前往饯行。王质还单独留下来与范仲淹说了好几个晚上的话,有人因而谴责他。他却说:“像范希文这样的贤者,能够与他成为朋党,那是我的幸运!”王质向来明辨忠奸,嫉恶如仇。他曾经在蔡州为官,州内百姓为唐朝时曾在该地为乱的蔡元济立庙,王质知道后很不满地说:“安有逆丑而庙食者?”当即下令毁掉,改立狄仁杰及奉命讨平蔡元济的李愬,供百姓奉祠。他被指为范仲淹党人时,深以为荣。还有几位任职于馆阁的官员,上书为范仲淹辩护。他们全被打为范党,并且同样遭到贬斥的命运。秘书丞、集贤校理余靖上书,他说,范仲淹以前为太后上寿及废后案劝谏陛下,陛下犹以其合于典礼而加以优奖。现在刺讥大臣,却重加谴责,实在是前后矛盾。如果他所说的话,陛下听来不顺耳,其实听与不听都在陛下,怎可加以怪罪?汉朝的时候,汲黯在朝廷说公孙弘多诈;三国时代,张昭论将,说鲁肃为粗疏,结果汉武帝和吴主还不是都予以任用而无所猜忌?陛下亲政以来,曾三度罢斥言事者,恐非太平之政,请速改前命。结果余靖次日就被贬监筠州酒税。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也上言说:“臣尝以范仲淹正直信实、有原则、有操守,可说是良师益友。自从他获罪以来,朝中有人说臣也曾被他荐论过,依照朋党的说法,臣也算是范仲淹党人。现在他既然以朋党得罪,则臣也应当连带受罚才合理。所以,请让臣随从范仲淹一同贬黜,以明典宪。”吕夷简见尹洙竟然自愿、自请与范仲淹一起被贬,不禁大怒,就降他为崇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此时,欧阳修也被卷入到这次争辩中来。他认为范仲淹平生刚正,通古今,朝廷中无与伦比,现在居然遭到这种下场,谏官难辞其咎。所以他责怪右司谏高若讷,身为谏官,竟不能辨别范仲淹的无辜。他严厉地谴责高若讷这个谏官“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士大夫?又怎么配成天出入朝中称“谏官”?为此,高若讷暴跳如雷,他把欧阳修骂他的信送到朝廷告了欧阳修一状。他说:“范仲淹贬职之后,臣遵奉谕旨,不敢妄加营救。现在欧阳修竟如此责备臣,说天子与首相只因臣下违逆其意而驱逐贤人,臣不谏不当。但臣以为,贤人者,国家赖以为治平者,如果陛下果真是只因贤人违逆陛下之意就加以驱逐,臣确实当谏;或者 首相也以同样理由驱逐贤人,臣也当争。可是那范仲淹,因为以前论事切直而被进用,现在口发狂言,自取其辱,岂可说他是无辜?若让欧阳修这种论调流传出去,恐怕天下人听了,都真以为天子会因为臣下违逆其意而驱逐贤人,这样一来,损失可就大啦!所以无论如何,应惩治欧阳修来予以训诫,免惑众听。”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范仲淹自幼多病,许多年来又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再加上处理政务劳累过度,因此他患上了肺病。由于他被贬,妻子李氏受到惊吓,加之来饶州的路途十分艰辛,不久,李氏就去世了。同甘共苦的妻子离开尘世,范仲淹悲痛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写了“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之类的诗句来怀念妻子。 此时,在附近任县令的文友梅尧臣特地寄来诗词勉励他,这给了范仲淹极大安慰。
我发现范仲淹治水倒是一把好手,范仲淹,总是淹,和水脱不开关系
当时鄱阳湖积水成灾,沿湖一带的城墙皆被冲毁,而且在修复时屡砌屡塌。范仲淹先是实地调查,又访问了许多百姓,最后制定“河中淘金”的方法,就是在城墙周围挖坑排水,再用糯米蒸熟后掺拌石灰砌石块,加固城基,坍毁的城墙很快修复了。1037年,首相吕夷简被罢为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曾经对范仲淹大为赞赏的前首相王曾,也同时被罢为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这是两人争权的结果。
1037年,首相吕夷简被罢为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曾经对范仲淹大为赞赏的前首相王曾,也同时被罢为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这是两人争权的结果。1037年,首相吕夷简被罢为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曾经对范仲淹大为赞赏的前首相王曾,也同时被罢为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这是两人争权的结果。
操作
原来当年王曾担任首相时,吕夷简为参知政事。他对王曾十分恭谨,王曾就力荐吕夷简为亚相。不久,王曾被罢,他升为首相。后来,吕夷简为了表示风度,请王曾为首相。宋仁宗没有同意,吕夷简为首相,王曾为参知政事。但是吕夷简的专权,使王曾渐渐无法忍耐,两人逐渐不合。王曾数度求去,吕夷简也摆姿态,每每自求罢免。宋仁宗觉得奇怪,就问王曾:“卿亦有所不足邪?”王曾就不客气地指责吕夷简以权谋私,当时正盛传吕夷简曾接受贿赂,王曾便向宋仁宗转述这个传言,宋仁宗就以此诘问吕夷简,吕夷简要求对质,两人就在皇帝面前互揭疮疤。宋仁宗发现王曾所言虽有失实之处,但吕夷简确实难脱嫌疑。因此,感到非常不悦,将两人均予罢斥。接替吕夷简的是王随及陈尧佐二人,吕夷简曾向皇帝密荐这两个人可用。于是,朝廷在年底发布命令,把范仲淹调到润州(江苏镇江)。虽然没有获得回朝廷的批准,但是距离上离京城要近了。好景不长,朝中一些人担心范仲淹会被复用,就合力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罪名,在宋仁宗面前诬陷范仲淹。果然,宋仁宗被那些攀诬之词所惑,打算把范仲淹贬到岭南。所幸参知政事程琳向宋仁宗说明其中的真伪,范仲淹才免去一次政治灾难。在循例所呈的“谢上表”结尾,范仲淹表明自己“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当官如儿戏
1038年,京师的官场又有一些变化。吕夷简下台后,接替的王随及陈尧佐不久后双双被罢免。其实当初吕夷简之所以密荐他们为相,本意就在用庸才代替自己,让他们去出丑,然后皇帝自然会想起他。这样,他就会有机会重新掌权。果然,一个因为与其他执政大臣相处不好而称病;一个是年纪已大,事多不举,时人讥讽中书省为“养病坊”。正好山西大地震,不满他们掌权的人纷纷借机攻击他们无能。韩琦就指骂他们“贻笑中外”、“紊乱纲纪”,上奏疏几十次,要求罢免他们。宋仁宗还犹豫不决,韩琦上言道:“陛下迟迟不予撤换,难道是因为找不到辅弼的人才吗?其实,像杜衍、孔道辅、胥偃、宋郊、范仲淹等人,众人都认为是忠正之臣,就可以加以擢用。即使这几个人陛下都不中意,则以前曾担任过执政大臣的王曾、吕夷简、蔡齐、宋绶等也是人所属望,为何也不考虑加以任用,而听任几个非执政之才居高不下呢?”结果罢斥王随、陈尧佐的意见是采纳了,可是韩琦推荐的人选宋仁宗并没有任用,而以张士逊、章德象接替。第4章 峥嵘岁月与万景凄凉
富弼还针对自从范仲淹被贬斥以后,不准中外越职言事的禁令,利用日食的现象上言说当前要应天变,通下情,希望天子降诏求直言,尽除越职言事的禁令。因为在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降的灾异,来警告天子施政有所偏差。宋仁宗也采纳他的意见,下令解除禁令。
吕夷简又恢复了首相的地位。这一安排,与前述宋仁宗竭力要化解派系旧怨的苦心,想来是有些关系的。因为以派系加以划分的话,在前线的范仲淹、韩琦显然是吕夷简的反对派。虽然掌军事的是枢密院,而枢密院的晏殊向来提携范仲淹,但前已述及,为了因应需要,宋仁宗采纳富弼建议,让宰相参预军事,已打破宰相不预军事的旧制,所以吕夷简对范仲淹、韩琦在前线的作为,能更直接地干预。吕夷简重任首相的人事命令发布后不久,他就力主给予范仲淹升迁的机会,认为先前任命他为陕西都转运使,不足以让他有所作为,应超升为掌兵权的职务,而在受命重任首相的第18天,他就发布命令,以陕西都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的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以韩琦为枢密直学士,而两人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句都部署司事。从这个任职命令可以看出,吕夷简十分清楚宋仁宗的心思,基于种种考虑,他做了这样的安排。
吕夷简又恢复了首相的地位。这一安排,与前述宋仁宗竭力要化解派系旧怨的苦心,想来是有些关系的。因为以派系加以划分的话,在前线的范仲淹、韩琦显然是吕夷简的反对派。虽然掌军事的是枢密院,而枢密院的晏殊向来提携范仲淹,但前已述及,为了因应需要,宋仁宗采纳富弼建议,让宰相参预军事,已打破宰相不预军事的旧制,所以吕夷简对范仲淹、韩琦在前线的作为,能更直接地干预。吕夷简重任首相的人事命令发布后不久,他就力主给予范仲淹升迁的机会,认为先前任命他为陕西都转运使,不足以让他有所作为,应超升为掌兵权的职务,而在受命重任首相的第18天,他就发布命令,以陕西都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的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以韩琦为枢密直学士,而两人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句都部署司事。从这个任职命令可以看出,吕夷简十分清楚宋仁宗的心思,基于种种考虑,他做了这样的安排。吕夷简又恢复了首相的地位。这一安排,与前述宋仁宗竭力要化解派系旧怨的苦心,想来是有些关系的。因为以派系加以划分的话,在前线的范仲淹、韩琦显然是吕夷简的反对派。虽然掌军事的是枢密院,而枢密院的晏殊向来提携范仲淹,但前已述及,为了因应需要,宋仁宗采纳富弼建议,让宰相参预军事,已打破宰相不预军事的旧制,所以吕夷简对范仲淹、韩琦在前线的作为,能更直接地干预。吕夷简重任首相的人事命令发布后不久,他就力主给予范仲淹升迁的机会,认为先前任命他为陕西都转运使,不足以让他有所作为,应超升为掌兵权的职务,而在受命重任首相的第18天,他就发布命令,以陕西都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的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以韩琦为枢密直学士,而两人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句都部署司事。从这个任职命令可以看出,吕夷简十分清楚宋仁宗的心思,基于种种考虑,他做了这样的安排。 范仲俺接到任职诏令后,就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边关延州。一路上,他见到了战争带给百姓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孤坟累累,还有众多逃难的百姓。他们扶老携幼,步履维艰地走着,因为食物的缺乏,他们面瘦肌黄。范仲俺心情沉重地写下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到任后,就四处察看地形、军力部署并与将士们谈论对策。综合调查结果,他对陕西的形势做出分析:他了解到陕西现在的状况是边域的防御兵力占有一半以上,而关中的军力守备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在抗敌策略上,许多戍边的将士都赞同分兵五路进攻西夏。紧接着范仲淹又对这两点进入了深入分析,他说,元昊若得知我方虚实,了解关中兵力薄弱。必定在边城久战没有结果后,转而深入,乘关中之虚,攻打关中。那时内部就要大乱,朝延恐怕就难高枕无忧。至于分兵五路进讨,看上去可以保证万无一失。但是太宗时,以开国的宿将精兵北伐西讨,用兵多年而终未收复。何况今日承平日久,中原已无宿将精兵,一旦兴深入之谋,能有胜算吗?再者,我方大军之行,粮车甲乘,动辄百里,敌方则轻骑便捷,邀击前后,乘风扬沙,一日数战,必会弄得我军进不可前,退不可息,水泉不得饮,沙漠无所获,反而是无功却有患。经过彻底的分析后,范仲淹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加强边城守御,这样可以持久作战。同时充实关中战备,使敌人无虚可乘。当听到探子来报敌军来抢夺时,就清除边城原野不让敌方有所掠夺,也不与之大战只守不攻。使敌人对边城无可奈何,而关中的实力已经大增,他们也不敢转而攻打关中。这些,一方面可稳住军心;另一方面可经由实际战斗,且守且训、以战养战,将部队磨练壮大,然后做好攻击准备。范仲淹的分析、策略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十分正确的。他知道,宋兵虽人数众多,但缺乏强将精兵,战斗力差;西夏军人数虽少,但兵精马劲,战斗力强。而西夏境内山川险恶,沙漠广袤,其都城又远。所以,若兴兵深入,粮草辎重的运输绵延百里,很容易遭到敌骑截击,一旦粮饷接济不上,就有被歼的危险,不宜采取深入敌境大举进攻的方针。何况西夏在侵宋之前,早已连年征战,兵将们的斗志处在高峰,而宋兵国内几十年无战事,士兵们都已经习惯和平的生活,根本不愿意作战,也毫无斗志。在这种时候,唯有知己知彼,分清敌我的优势何在,以本身的绝对优势,攻击对方绝对劣势,才有办法致胜。宋朝的优势在哪方面呢?那就是宋朝拥有广大的国土,而夏则是偏居一隅的寡民小国。西夏之对大宋,犹如以一隅而敌天下,他们发动战争,贵在求速战速决。当时的宋,虽然不是巨富,但与西夏较量,还算有本钱可拖,这就是宋对西夏的最大优势所在。再说西夏所处地理环境,不像契丹据有燕云十六州,使宋失去北方天然屏障。若想侵宋,只要自北而南,万马奔腾,如入无人之境,数日即可达宋之京师,动摇宋朝根本。西夏欲从西北侵宋,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即使宋军不利而后撤,西夏也不致长驱直入,因为进来即使容易,出去就难了。
1040年5月,范仲淹与韩琦同时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他推举欧阳修前来担任掌书记,欧阳修坚决不肯,因为他觉得“今豪杰之士,往往已蒙收择,只怕山林草莽之间,还有一些知义慷慨之士,未得出门下。”他建议范仲淹多多发掘各方面的人才,不愿意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接受升职。
040年5月,范仲淹与韩琦同时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他推举欧阳修前来担任掌书记,欧阳修坚决不肯,因为他觉得“今豪杰之士,往往已蒙收择,只怕山林草莽之间,还有一些知义慷慨之士,未得出门下。”他建议范仲淹多多发掘各方面的人才,不愿意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接受升职。040年5月,范仲淹与韩琦同时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他推举欧阳修前来担任掌书记,欧阳修坚决不肯,因为他觉得“今豪杰之士,往往已蒙收择,只怕山林草莽之间,还有一些知义慷慨之士,未得出门下。”他建议范仲淹多多发掘各方面的人才,不愿意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接受升职。
范仲淹在前线还发现一位军事奇才。他的名字叫狄青,汾州(山西汾阳)人。每次临敌,他都是披发、戴铜具,出入敌阵中,所向披靡,神勇不可当。当年被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列为四贤之一的尹洙,当时任经略判官,曾与狄青谈兵,觉得狄青颇有深度。那时狄青还只是个中下级军官,尹洙就在韩琦、范仲淹面前加以推荐。韩、范二人予以接见后,范仲淹叹道:“此良将才也!”素来爱才,现在更需要将才的范仲淹,特地送他一部《左氏春秋》,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为将者若不知古今,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狄青颇受感动,从此开始折节读书,尽通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术,并因此而更有深度,更为知名。他成为一代名将,范仲淹的指点和提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范仲淹在前线还发现一位军事奇才。他的名字叫狄青,汾州(山西汾阳)人。每次临敌,他都是披发、戴铜具,出入敌阵中,所向披靡,神勇不可当。当年被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列为四贤之一的尹洙,当时任经略判官,曾与狄青谈兵,觉得狄青颇有深度。那时狄青还只是个中下级军官,尹洙就在韩琦、范仲淹面前加以推荐。韩、范二人予以接见后,范仲淹叹道:“此良将才也!”素来爱才,现在更需要将才的范仲淹,特地送他一部《左氏春秋》,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为将者若不知古今,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狄青颇受感动,从此开始折节读书,尽通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术,并因此而更有深度,更为知名。他成为一代名将,范仲淹的指点和提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范仲淹在前线还发现一位军事奇才。他的名字叫狄青,汾州(山西汾阳)人。每次临敌,他都是披发、戴铜具,出入敌阵中,所向披靡,神勇不可当。当年被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列为四贤之一的尹洙,当时任经略判官,曾与狄青谈兵,觉得狄青颇有深度。那时狄青还只是个中下级军官,尹洙就在韩琦、范仲淹面前加以推荐。韩、范二人予以接见后,范仲淹叹道:“此良将才也!”素来爱才,现在更需要将才的范仲淹,特地送他一部《左氏春秋》,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为将者若不知古今,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狄青颇受感动,从此开始折节读书,尽通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术,并因此而更有深度,更为知名。他成为一代名将,范仲淹的指点和提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孙子说过有备无患,“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现在深入追击,并无必胜把握,怎可因任福之败,为争口气又轻言进兵?孙子还说,“王不可以怒而兴兵,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应该以实际情势是否真正有利,来决定行动与否。
又是神操作?
原来宰相吕夷简复位之后,朝中其他大臣都畏惧他的权势不敢与他相争。只有参知政事宋庠屡次与他相争。宋仁宗也很信任宋庠,待他甚为宽厚,这更使吕夷简忌恨在心。但一直苦无机会整垮宋庠。正好范仲淹与元昊通书的案子发生,吕夷简就故意从容地对宋庠说,范仲淹如果不是与元昊私通,怎么敢做出这种事情!宋庠以为吕夷简真的是认为范仲淹犯了大罪,于是在讨论的时候,就大胆地主张,应将范仲淹论斩。这时,杜衍忙奏明宋仁宗,范仲淹的本意在招抚叛敌,怎可因此而令他获罪呢?吕夷简一看时机成熟,跟着就表示同意杜衍的看法。宋庠的论斩主张,招来众多大臣的严厉谴责,终而以朋党事被黜。范仲淹就是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得到吕夷简的仗“义”之言。此外,谏官孙沔又上书为他辩解。宋仁宗只命范仲淹降职了结了这件事。宋老是出钱
在客观形势上,西夏正处于极不利的情势。原来宋、辽、西夏的三角关系,西夏采远交近攻策略,亲辽而与宋相抗。好水川之役宋军大败后,辽曾经趁此机会,遣使前来要求割地。宋朝廷派富弼前往交涉,他以智慧和超人的胆识,能言善道的口才,坚拒割地、和亲的要求,只以增加岁币,解决了辽的趁火打劫。宋、辽再度和解之局确立之后,辽对西夏的侵宋行动不再支持,而派使谕令西夏与宋和谈。在客观形势上,西夏正处于极不利的情势。原来宋、辽、西夏的三角关系,西夏采远交近攻策略,亲辽而与宋相抗。好水川之役宋军大败后,辽曾经趁此机会,遣使前来要求割地。宋朝廷派富弼前往交涉,他以智慧和超人的胆识,能言善道的口才,坚拒割地、和亲的要求,只以增加岁币,解决了辽的趁火打劫。宋、辽再度和解之局确立之后,辽对西夏的侵宋行动不再支持,而派使谕令西夏与宋和谈。
古人这个操作也是看不懂
西夏站在自己的立场衡量,由于本身在战场并未失利,若与宋言和,除了名分上必须恢复对宋称臣以外,其他方面,还可以索求一些好处,补偿用兵多年所遭受的损失。然后还可以转而对付辽,对自身而言怎么看都是有利的。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并赐予西夏白银7万多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同年,辽主亲征夏,为夏所败,最后也是以表面的和局了结。西夏站在自己的立场衡量,由于本身在战场并未失利,若与宋言和,除了名分上必须恢复对宋称臣以外,其他方面,还可以索求一些好处,补偿用兵多年所遭受的损失。然后还可以转而对付辽,对自身而言怎么看都是有利的。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并赐予西夏白银7万多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同年,辽主亲征夏,为夏所败,最后也是以表面的和局了结。
晏殊为首相兼枢密使,杜衍为枢密使,范仲淹、韩琦、富弼并为枢密副使,同为执政大臣。另外,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并为谏官。至此,人事大变革终于落幕。同年6月,谏官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认为参知政事之一的王举正过于懦弱,不称职,要求以范仲淹取代。宋仁宗同意后下了诏令,但范仲淹以执政大臣不可由谏官来推荐为由坚持不受,反而请求宋仁宗让他外调边地。当时宋、夏和约尚未正式签订,因元昊不肯自称为“臣”而讨价还价。宋仁宗命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但仍留在京师。到了8月,朝廷再度宣布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而由韩琦代仲淹为陕西宣抚使。宋朝为免去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以文臣领军的举措未免矫枉过正。因此使范仲淹不得不在“四顾无人”的情况下,挺身在军事上为国竭智尽忠。虽然他做出了一番成绩,但领军终非他的特长。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有的全盘性的、政治性的经世抱负一直无法施展,现在终于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
晏殊为首相兼枢密使,杜衍为枢密使,范仲淹、韩琦、富弼并为枢密副使,同为执政大臣。另外,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并为谏官。至此,人事大变革终于落幕。同年6月,谏官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认为参知政事之一的王举正过于懦弱,不称职,要求以范仲淹取代。宋仁宗同意后下了诏令,但范仲淹以执政大臣不可由谏官来推荐为由坚持不受,反而请求宋仁宗让他外调边地。当时宋、夏和约尚未正式签订,因元昊不肯自称为“臣”而讨价还价。宋仁宗命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但仍留在京师。到了8月,朝廷再度宣布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而由韩琦代仲淹为陕西宣抚使。宋朝为免去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以文臣领军的举措未免矫枉过正。因此使范仲淹不得不在“四顾无人”的情况下,挺身在军事上为国竭智尽忠。虽然他做出了一番成绩,但领军终非他的特长。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有的全盘性的、政治性的经世抱负一直无法施展,现在终于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晏殊为首相兼枢密使,杜衍为枢密使,范仲淹、韩琦、富弼并为枢密副使,同为执政大臣。另外,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并为谏官。至此,人事大变革终于落幕。同年6月,谏官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认为参知政事之一的王举正过于懦弱,不称职,要求以范仲淹取代。宋仁宗同意后下了诏令,但范仲淹以执政大臣不可由谏官来推荐为由坚持不受,反而请求宋仁宗让他外调边地。当时宋、夏和约尚未正式签订,因元昊不肯自称为“臣”而讨价还价。宋仁宗命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但仍留在京师。到了8月,朝廷再度宣布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而由韩琦代仲淹为陕西宣抚使。宋朝为免去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以文臣领军的举措未免矫枉过正。因此使范仲淹不得不在“四顾无人”的情况下,挺身在军事上为国竭智尽忠。虽然他做出了一番成绩,但领军终非他的特长。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有的全盘性的、政治性的经世抱负一直无法施展,现在终于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
庆历新政
范仲淹受命为参知政事的第二个月,宋仁宗特开天章阁,召集二府大臣知杂御史(知杂是掌杂事的意思)以上的官员,朝谒太祖、太宗御容及观看瑞物。然后问御边大略及施政得失。而最令范仲淹等人诚惶诚恐的则是宋仁宗还赐坐并赠纸笔,要他们条列改革政治的意见。对宋朝来说,开阁召对、赐坐已经是殊礼,现在再来个御赐纸笔,可见皇帝改革的决心是毋庸怀疑了。范仲淹和富弼联合草拟一份万言书,提出十项政见,为变法张本,这就是史上著称的“十事疏”。这十条有: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当时,宋朝升降官员,不是依据官员是否勤勉,也不依据他们政绩的好坏,只是以年长资历为准。所以为官之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作官的途径。当时,居高位的人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20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20人。这样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而且这样得来的官员都是无能之辈,他们还贪赃枉法,相互包庇,结党营私。范仲淹提出限制恩荫特权。前两项针对的是磨勘与任荫这两项不合理的制度。磨勘是宋朝官吏的升迁办法,规定文官每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而不论其任内考绩。这种纯粹以年资叙迁的办法,造成贤与不肖一律并进的偏差局面。有所作为的贤才,被指为生事,遭到耻笑;一旦稍有差错,马上会被排挤。而尸位素餐的人可以坐至公卿,一心报国者反而狼狈不得进。恩荫制度是指某人得任大官,则其子孙甚至异姓亲属,或毫无血缘关系的门客,都可以获得官禄。其结果,姑不论所任官吏质量是否有问题,单单在数量方面的惊人增长率,就已经够使政府不胜负荷了。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一点,在范仲淹任地方官员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只是未被采用。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州县两级官员不称职者居大多数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使得官员不能尽心办事。他建议朝廷均衡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予以惩办或撤职。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究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招募壮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八、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制定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十、减徭役。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回乡。这样,便能减少繁重的徭役了。
于是宋仁宗就问范仲淹,自古以来,小人大多相结为朋党,难道也有所谓君子之党吗?范仲淹回答他,当初在边关时,就曾注意到兵士当中,凡好战者自会成为一党,怯战者也成一党,这似乎是物以类聚的自然现象。在朝廷,有邪党、正党之分,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其间的取舍,完全要看皇上的明察。如果说,相结为朋党,但却是朋而为善,则这种朋党对国家又有何害?夏竦得知欧阳修上呈的《朋党论》后,因为等于被指为“小人之伪朋”,不禁恨上加恨。
于是宋仁宗就问范仲淹,自古以来,小人大多相结为朋党,难道也有所谓君子之党吗?范仲淹回答他,当初在边关时,就曾注意到兵士当中,凡好战者自会成为一党,怯战者也成一党,这似乎是物以类聚的自然现象。在朝廷,有邪党、正党之分,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其间的取舍,完全要看皇上的明察。如果说,相结为朋党,但却是朋而为善,则这种朋党对国家又有何害?夏竦得知欧阳修上呈的《朋党论》后,因为等于被指为“小人之伪朋”,不禁恨上加恨。于是宋仁宗就问范仲淹,自古以来,小人大多相结为朋党,难道也有所谓君子之党吗?范仲淹回答他,当初在边关时,就曾注意到兵士当中,凡好战者自会成为一党,怯战者也成一党,这似乎是物以类聚的自然现象。在朝廷,有邪党、正党之分,其道理也是一样的。其间的取舍,完全要看皇上的明察。如果说,相结为朋党,但却是朋而为善,则这种朋党对国家又有何害?夏竦得知欧阳修上呈的《朋党论》后,因为等于被指为“小人之伪朋”,不禁恨上加恨。
1045年年初,曾经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京师内外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弟又恢复原职。庆历新政以火热的势头展开,但不久就被扼杀了。究其失败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诬陷范仲淹、韩琦等为朋党。宋仁宗因为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和对朋党的避忌,他不想改革了。宋仁宗当初要改革一方面是因为西夏的危机,这时已经与西夏和议了,这也是他放弃改革的原因。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新政严重损害了宋朝的统治基础——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宋仁宗也是要废除改革的。
1045年年初,曾经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京师内外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弟又恢复原职。庆历新政以火热的势头展开,但不久就被扼杀了。究其失败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诬陷范仲淹、韩琦等为朋党。宋仁宗因为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和对朋党的避忌,他不想改革了。宋仁宗当初要改革一方面是因为西夏的危机,这时已经与西夏和议了,这也是他放弃改革的原因。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新政严重损害了宋朝的统治基础——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宋仁宗也是要废除改革的。1045年年初,曾经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京师内外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弟又恢复原职。庆历新政以火热的势头展开,但不久就被扼杀了。究其失败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诬陷范仲淹、韩琦等为朋党。宋仁宗因为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和对朋党的避忌,他不想改革了。宋仁宗当初要改革一方面是因为西夏的危机,这时已经与西夏和议了,这也是他放弃改革的原因。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新政严重损害了宋朝的统治基础——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宋仁宗也是要废除改革的。
晚景凄凉落叶归根开展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政治生涯的巅峰。仓皇离开京师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朝廷任事,而是转徙各地担任地方长官,直到终老。
晚景凄凉落叶归根开展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政治生涯的巅峰。仓皇离开京师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朝廷任事,而是转徙各地担任地方长官,直到终老。晚景凄凉落叶归根开展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政治生涯的巅峰。仓皇离开京师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朝廷任事,而是转徙各地担任地方长官,直到终老。
范仲淹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还是个大诗人、词人。他的词保存下来的不多,但都堪称不朽名作,颇为后世推崇。《苏幕遮》是他经略西北时的作品: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还是个大诗人、词人。他的词保存下来的不多,但都堪称不朽名作,颇为后世推崇。《苏幕遮》是他经略西北时的作品: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还是个大诗人、词人。他的词保存下来的不多,但都堪称不朽名作,颇为后世推崇。《苏幕遮》是他经略西北时的作品: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个夏竦可恨之极了
7月,石介病亡。夏竦仍不放弃对他及范仲淹等人的迫害。正好徐州孔直温谋叛事发,据说在搜家的时候,搜到石介写的信。夏竦就上言说:“石介其实并没有死,他只是受富弼之命,偷偷到契丹计划起兵之事。”范仲淹听到后为了避嫌,称疾请求解除兵权,改治内郡。他在《陈乞邓州状》中说,“臣则宿患肺疾,每至秋冬发动,若当国家有急难之时,臣不敢自求便安,且当戮力。今朝廷宣示西事已定,况邠州原系武臣知州,伏望圣慈,恕臣之无功,察臣之多病,许从善地,就访良医。”不久,范仲淹拖着病体前往邓州(河南邓州)做知州。此时,富弼已贬至青州(山东益都一带),欧阳修被贬去滁州(安徽滁县),滕宗谅贬到岳州(湖南岳阳),尹洙则到筠州(江西高安附近),当时他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于是范仲淹上书申请,把尹洙接到邓州来养病。尹洙临终时极为贫困,但他笑着告诉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规律。既无鬼神,也无恐惧。”此时范仲淹离去世只有六年
1046年,范仲淹应滕子京的要求,创作了最能表达他一生的心志,也为天下传诵的《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应滕子京的要求,创作了最能表达他一生的心志,也为天下传诵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生于989年,卒于1052年,享63岁,一生风雨沧桑,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名垂青史,值了
他请求改调颖州(今安徽阜阳)获得朝廷的准许。1052年,范仲淹坚持带病前去赴任,结果才走到徐州就病逝了。这里正是范仲淹出生的地方,他生于徐州死于徐州。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们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12月,范仲淹被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的万安山下。宋仁宗亲篆碑“褒贤之碑”,并敕赐西京褒贤显忠禅寺,及苏州天平山白云禅寺,永燃范仲淹香火。范仲淹历官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护军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是中华美德的精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并将一直传承下去。他艰苦自律、勤勉好学、正直忠诚、为百姓为国家呕心沥血的形象将永远树立在后代的心中。他请求改调颖州(今安徽阜阳)获得朝廷的准许。1052年,范仲淹坚持带病前去赴任,结果才走到徐州就病逝了。这里正是范仲淹出生的地方,他生于徐州死于徐州。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们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12月,范仲淹被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的万安山下。宋仁宗亲篆碑“褒贤之碑”,并敕赐西京褒贤显忠禅寺,及苏州天平山白云禅寺,永燃范仲淹香火。范仲淹历官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护军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是中华美德的精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并将一直传承下去。他艰苦自律、勤勉好学、正直忠诚、为百姓为国家呕心沥血的形象将永远树立在后代的心中。
点评 ★★★★☆
范仲淹,生于989年,卒于1052年,享63岁,一生风雨沧桑,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名垂青史,值了。这本书过于简短,不足以详细了解范仲淹,想看更多他的文章。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