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庄子》与《论语》
“吾丧我”就是“逍遥游”,《逍遥游》里形容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实也就是“游方之外”,所以“吾丧我”即摈弃自己身上的那个“游方之内者”。果能如此,是为“得道”。《庄子》的“道”指事物自然状态,乃是本来如此,有如《知北游》所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对人来说,就是拒绝了固有价值体系之后所获得的自由。拒绝固有价值体系,也就不在这一体系之内做判断,无论是“是”还是“非”。“非”的依据还是“是”,并没有超越于“是”的价值体系,所以《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才是真的自由。《大宗师》形容为“自适其适”。从根本上讲,《庄子》是心学,“吾丧我”发生在头脑之中;好比南郭子綦,想法变了,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 《庄子》讲的是关于一个人的哲学——这世界上只有“我”;《论语》讲的是关于两个人的哲学——除了“我”之外,还有“你”或“他”。从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孔子》,以《论语·微子》里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作为其全部思想的出发点。类似意思,也见于《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非尔所及”,亦非孔子和其他人所及。人只能与人打交道,那么只好勉力为之。孔子所谓“仁”,说的就是这码事儿。借用知堂翁的话来解释,“所谓为仁直捷的说即是做人,仁即是把他人当做人看待。”至于就中道理,则如其所说:“饮食以求个体之生存,男女以求种族之生存,这本是一切生物的本能,进化论者所谓求生意志,人也是生物,所以这本能自然也是有的。不过一般生物的求生是单纯的,只要能生存便不问手段,只要自己能生存,便不惜危害别个的生存,人则不然,他与生物同样的要求生存,但最初觉得单独不能达到目的,须与别个联络,互相扶助,才能好好的生存,随后又感到别人也与自己同样的有好恶,设法圆满的相处,前者是生存的方法,动物中也有能够做到的,后者乃是人所独有的生存道德,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盖即此也。”(《中国的思想问题》)“仁”就是这“人所独有的生存道德”。 《庄子·大宗师》里,孔子讲了“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又找补一句“外内不相及”;然而具体在我,却一并做成自己的人生观。道理很简单:人不能只有自己,但也不能没有自己,全看是在什么时候。是以既不忘“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又需要“吾丧我”、“自适其适”,一在“吾丧我”的范围内“自适其适”,“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萧纲所说“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庶几近之。
18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