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明史》与朝鲜之反应 第13-14页
松亭君 (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朝鲜何以如此关注?即便是清朝对于朝鲜史实记载有误,也是正常的,朝鲜又何以如此重视,非要将他们认为错误的记载改正过来?事实上,这里有着深刻的原因,史实的错误并非只是修史不严谨的问题,而是有着许多政治、文化、思想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注意。 首先,朝鲜是明、清两朝的藩国,每当新国王继位,需要宗主国明、清的册封以确立其正统地位。对于朝鲜国王先祖记载错误,直接关系到其本朝地位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问题。前面提到的三件事,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宗系错误、李成桂的立国问题、仁祖登极问题,皆直接影响后来国王的正统地位,因为他们系其后代先祖的正统性受到怀疑,其后继者自然也就受到牵连。而对于误载之史实,朝鲜皆称之为“诬”。“”与“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诬”强调撰者的主观意图,好像是撰者明知正确的史实,故意写错,因而是“诬”。而“误”则是错误、谬误、舛误,并无对主观意图的强调,在朝鲜之事实中,一切史实的错误,都斥之为“”,可见,朝鲜王朝对此之重视,所以历代朝鲜国王皆不厌其烦地派使臣辨诬,要求改正。同时,朝鲜在与明、清交往中,辦诬成为朝鲜使行中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朝鲜向宗主国明、清两朝辨诬,有着悠久的传统。前面提到,朝鲜为了宗系题,曾上百年派使臣前往明朝诬,最终使得大明会典》改正。而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朝鲜也屡屡派遣使臣前 明朝兵部主事丁应泰奏疏,论及朝鲜与倭勾结,朝鲜派出使臣,并为一同受到责难的明朝经略杨镐申诉。当清修《明史》之际,朝鲜再派使臣前往辨,正是这种辨诬传统的继续,同时也是表明藩属国朝鲜清白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诬过程中,从某种层面上,可以体现朝鲜向宗主国争取自己的权利,凸显其自主的意识。 其次,文化上、朝鮮对中国的依附。在与中国长期交往中,朝鲜之思想文化、政治制度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形成了以慕华思想为主要特色的“小中华”思想。历史上朝鲜自认是中国文化的分支,这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惟我小东,世慕华风”。2)慕华是朝鲜的传统,生活于十九世纪的朝鲜性理学大师柳论道:吾之慕中国,非我独为也,吾之先师,吾东諸先贤为之已甚矣。先贤、先师为之已甚,吾不敢不为也。"3因而可以说慕华思想深入人心,是朝鲜一种悠久的文化精神。柳麟锡认为,中国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之为君王;有若皋、、后稷、契、伊傅、周召之为臣;有若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程、程颙、朱熹之为圣贤;有若伦常、礼乐制度文物之为准则;有若六经四子之为文。这些皆为朝鲜所推的,是故又焉能不慕!作为儒家文化圈下的朝鲜服事中国,效中国君臣之为治而治,学中国圣贤之道而道焉,法中国伦常礼乐制度文物之为则而则焉,读中国六经四子之为文而文焉。细大何法,无不自中国而法焉。国以为国,人以为人矣,君中国而师中国也。”4这正是朝鲜慕华思想根源所在,一切以中国为本位,“细大何法,无不自中国而法焉。尊中国圣贤、习中国典籍、用中国文字、以中国之君为君。因此,他不但主张慕华,而且提出“慕中国可不先于本国乎”,将慕华置于朝鲜之上,因为只有在崇慕中国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朝鲜在中华世界中的位置。在这种“慕华”的过程中,中国的相关认识与思想,对朝鲜影响都非常大,而中国方面关于朝鲜本国历史的错误认识,当然是朝鲜所无法容忍的,这涉及到朝鲜的自我认同间题,故而他们不能不辨。 再次,中国史书对朝鲜影响很大,中国史书源源不断地传入朝鲜,成为朝鲜学习与效法的榜样,中国史书中记截朝鲜历史的错误,一旦论误传,影响会很坏因而必须改正。 引自 清修《明史》与朝鲜之反应
12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