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书摘
林语堂文集:孔子的智慧
林语堂
译者序
2016-01-04
林语堂
2015-12-14
一、孔子的封建思想虽已陈腐不切实际,孔子主张的个人道德修养,仍是今日社会生活上所不可或缺的。这是孔子学说的伟大价值。二、孔子的学说是顺乎人性的,这话是在四十多年前说的。
孔子思想的特性
2015-12-14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之特点是在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
孔子的品格述略
2016-01-04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本书的取材及计划
2016-01-18
在读《论语》时,必须把个别的格言警句分开,逐日分别去咀嚼,不要贪多,同时去思索。这才是读《论语》这部书的方法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2016-01-18
,司马迁胸襟开阔,豁达无私;他是真正的史家,不以提倡儒道尊孔者而心存偏见。他虽然极其仰慕孔子,但并不属于狭义的儒家一派
世系,童年,青年 (纪元前551—523年)
2016-03-02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三十岁至五十岁 (纪元前522—503年)
2016-03-04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
掌大权时期 (纪元前502—496年)
2016-03-03
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五年漂泊 (纪元前496—492年)
2016-03-04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2016-03-04
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
厄于陈蔡 (纪元前491—489年)
2016-03-04
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016-03-04
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016-03-04
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016-03-04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2016-03-04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016-03-04
一以贯之
2016-03-04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2016-03-04
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
再度漂泊 (纪元前488—484年)
2016-03-05
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之治学与生活习惯 (纪元前484—481年)
2016-03-06
韦编三绝
2016-03-06
三人行,必得我师。
2016-03-06
子不语:怪、力、乱、神。
2016-03-06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016-03-06
无可无不可
孔子逝世 (纪元前479年)及其后人
2016-03-0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章)
2016-03-28
言顾行,行顾言
2016-05-23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016-06-13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016-06-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四章 《大学》
2016-06-14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6-06-14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016-06-14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2016-06-15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第五章 《论语》
2016-06-24
(一)夫子自述·旁人描写
2016-06-25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016-06-25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016-06-2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16-06-27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16-06-2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16-06-27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016-06-27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016-06-2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16-06-27
子不语怪力乱神。
2016-06-24
(二)孔子的感情与艺术生活
2016-06-24
(三)谈话的风格
2016-06-24
(四)霸气
2016-06-27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016-06-27
(五)急智与智慧
2016-06-2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16-06-27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16-06-2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2016-06-27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16-06-27
(六)人道精神与仁
2016-06-27
(七)以己度人
2016-06-27
君子与小人
2016-06-2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16-06-2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16-06-27
“君子不器。”
2016-06-2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16-06-27
(九)论为政
2016-06-27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16-06-27
(十)论教育、礼与诗
2016-06-27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016-06-2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6-06-2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2016-06-28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2016-06-29
“君子慎始,差若豪厘,谬以千里。”
(《礼记》第九——《礼运》)
2016-06-29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016-06-29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学记》)
2016-06-2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016-06-29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答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告子》篇)
2016-06-30
散文的文学价值论
2016-06-30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2016-06-30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016-06-30
此之谓失其本心。”
2016-06-30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Android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