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统计结果表明,“忠元”型进士远多于“背元”者,且以汉人和南人为主。作者据此认为,元明易代之际,决定士人政治抉择的主要因素是“君臣大义”而非“夷夏之辨”。这为我们重新认识元明革命的性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已经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元明鼎革的性质主要是由阶级矛盾引起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并非像人们过去惯常理解的那样是一场民族革命。 自15世纪中叶以后,蒙元正统之辨已成为明代士人华夷观念的一种惯用表达方式,而对明初蒙元史观的批判和清算,则在这场正统之辨中主导了士人阶层的主流话语。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明朝中后期士人有关元明革命的记忆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 明代士人对元明革命的重新解读,奠定了后来历史书写的基本框架,而清末反满排满的时代思潮,则使元明嬗代呈现出愈益浓厚的民族革命色彩。清末革命党人从一开始就以“光复中华”相号召,故推翻蒙元政权的明太祖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可想而知,将明朝的建立定性为一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伟大民族革命,对他们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自 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373人阅读
cc修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总的来看,元代的正统之争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其中独尊宋统派壁垒分明,而王祎的绝统论...
-
历史是怎样写成的?——郝经雁帛书故事真相发覆
“历史”是怎样写成的?本文通过郝经雁帛书故事提供了一个个案分析样本。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它...
-
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
“倒错”的夷夏观?——乾嘉时代思想史的另一种面相
反观前代,金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却自认其正统源之于宋而非辽;元初的金朝遗民虽有意偏袒辽...
-
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
像孙中山、黄兴这样的第一代革命家,其所处的时代既与太平天国相去不远,其生长的地域又皆为...
> 查看全部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
「内容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