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在先,推理在后
一、 道德心理学第一原则 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受访对象在推理,绞尽脑汁地推理。但他们推理的目的不是探求真理,而是为了找理由支持他们的情感反应。这推理正如哲学家大卫·休谟在1739年写到的:“理性只能是激情的奴隶,除了侍奉和服从激情,不能假充自己尚有别的差事。”
道德疆域随文化而变化。在西方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人主义文化里,道德疆域通常是狭窄的。社会中心主义文化拓展了道德疆域,覆盖和规范了生活的更多方面。
道德无法完全依靠儿童的自我构建——在加深对伤害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自我构建。文化习得或引导在道德形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一定比理性主义者的理论中所阐述的要多。
人们作出道德判断是迅速且情感化的。道德推理几乎就是事后找理由以证明人们已作出的判断的合理性。
道德判断同所有形式的判断一样,是一个认知过程。关键的区别其实在于两种不同的认知:直觉和推理。道德情感属于一种道德直觉,只不过大多数道德直觉是更加微妙的,它们不会上升到情感的层次。下一次你读报或者驾车的时候,留意一下你的意识中闪念之间的轻微的谴责。每一次闪念都属于情感层次吗?或者扪心自问,是拯救5个陌生人的生命更好呢,还是救1个更好(假设其他人都是平等的)?作出救5个人的选择需要动用情感吗?你需要推理吗?不,你立刻就“看到”了救5个人比救1个人更好。要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作的成千上万个迅捷的、毫不费力的道德判断和决定,直觉无疑是最佳用语。这些直觉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包含在充沛的情感中的。
人类的思维就像动物一样,不断地对察觉到的一切事物作出直觉反应,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回应。在看见一个人,听见一个人,或者与他会面的最初几秒内,大象已经开始偏转,准备趋近或离开,这一偏转影响了你下一步的想法。直觉先行。
责任感只有在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才会强化探索性思考:(1)作决定的人在看法成型前就得知他们必须对听众负责;(2)听众的看法是未知的;(3)他们相信听众是见多识广且对准确性感兴趣的。
当这3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会非常努力地探求事实真相,因为那是听众想要听到的。但是在其他时候——也几乎就是所有时候,责任的压力仅仅是强化了证实性思考。
思考的一个核心功能是,确保一个人是以令人信服的合理方式或以自圆其说的方式行事的。事实上,思考个人选择的合理性这一过程十分普遍,决策者不仅仅是在必须向他人解释时需要找到有说服力的理由,才能进行抉择,他们还需要找出理由来,使他们自己相信他们做了“正确”的决定。
要警惕对理性的崇拜,这种崇拜有时能在哲学和科学圈子里发现,它不过是一种妄想。它是信仰某种虚妄之物的一个例子。
二、道德心理学第二原则 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自由主义的道德矩阵建立在关爱/伤害、自由/压迫和公平/欺骗基础上,但是当公平基础与同情或反抗压迫的渴望相冲突时,他们往往愿意舍弃公平。保守主义的道德建立在全部的6项基础上,但是为了达到其他的诸多道德目标,保守主义者们相比自由主义者更愿意牺牲关爱基础,让一些人受到伤害。
三、道德心理学第三原则 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一旦你理解了人类包括群体归属性在内的双重天性,就可以明白幸福感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发展为群居动物。我们的心灵也在两个层次得到进化,它不仅帮助我们赢得群体内竞争,也帮助我们的群体整合为集体,在群体间竞争中获得胜利。
我们在共同的道德阵营中逐渐进化,从生存、生活到产生贸易,再到互相信任。当社会失去了对社会个体的管控,每个人乐意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结果常常是人民幸福感的下降与自杀率的上升
哲学家常常将道德的描述性定义(只描述人们觉得什么是道德的)与规范性定义(不管他人的意见,详细说明什么才是真的以及真正正确的)区别开来。
我们人类拥有一项非凡的能力,会关心自身之外的事物,会与其他人一起围绕在这些事情周边,会将自身联结至追求更大目标的团体中去。这就是宗教的全部含义。而将其稍稍改动下,也可以说是政治的全部含义。
保守主义者对人性有截然相反的担忧。他们坚信,人类需要外界的约束与制约才能行善事、促合作、共发展。这些外在约束包括法律、制度、习俗、传统、国家与宗教。因此持有“约束”观点的人非常在意这些“人心之外”的协调手段是否健全。他们认为,没有约束,人们会自私行事,招摇撞骗。没有桎梏,社会资本会急速衰退。
在一座小岛或是一个小镇上,通常你不需要给自行车上锁,但在同一国度的大城市,如果你只锁了车身,也许车轮就会不翼而飞。范围小、孤立或道德同质化是提高共同体道德资本的环境条件。这并不是说小岛或小镇更适宜居住——许多人认为丰富多彩、人潮拥挤的大城市更有趣味、更有创造力,但这是一种取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