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0世纪60年代法国纪事(第3节)
“平庸化”
本节讲述消费社会、现代文化的迅猛发展与政治传统保守之间的不一致性。
“光辉三十年”消费社会兴起,面对现代消费主义的诱惑,正统马克思主义显得不合时宜。广告、符号学利用无处不在的、作为虚假意识表达的“消费者选择”成为时尚。
罗兰 • 巴特《神话学》: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的表象世界(摔跤比赛、清洁剂盒、电影妄想、旅游指南、偶像的畅销品)。让 • 鲍德里亚《物体系》:描绘了现代消费主义的情欲本质。
罗兰 • 巴特让 • 鲍德里亚物的世界日臻繁盛,而其所有者却备受折磨,在《橡皮》、《窥视者》这样的新小说中,物的世界似乎处于支配地位,人变成了多余的附属品。
结构主义浪潮也反映出类似趋势,作为一种知识范式,结构主义的兴起与人文主义的衰落相对应。认为主体性受到一系列不可改变的文化常量制约:语言、神话、无意识。试图消除那种认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会对世界产生有意义影响的自恋式炫耀。“通过宣告主体性无效,难道不是正在概括他们这代人根深蒂固的政治挫败感吗?”
“六八分子”与其说是夺政权,不如说是逃离日常生活殖民与控制,拯救自己,夺回日常生活主导权。
文化现代化与政治的传统保守之间的不一致是促进五月造反的因素之一。法国在其他方面仍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社会,精英小圈子垄断了权力和文化权威。高等教育制度是个过时的庞然大物,课程设置极为传统,令人窒息的集权化与当代年轻人的文化关注极为脱节。教育方法仍是枯燥的笛卡尔形式主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极为有限,大学被讥讽为“知识贩卖机”和“文凭工厂”。
1955-1967年,学生人数以300%的速度增长,从15万增长到51万。扩招计划是不认真的,没有相应的计划来适应这种增长,人文学科人数猛增,毕业生能否找到匹配的工作谁也说不准,学生焦虑情绪居高不下。1967年的富歇计划(用选择性录取的方法来应对暴增的学生人数)显然是引爆学生焦虑情绪的策略。
大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章 20世纪60年代法国记事(第1节)
本章讲述战后法国制度和社会的变化即“五月”的前奏。 6月18日发表演讲的人 本节主要讲述戴高...
-
第2章 20世纪60年代法国记事(第2节)
“光辉三十年” 本节讲述1945-1975年三十年间法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 1945-1975被描述为法...
-
第2章 20世纪60年代法国纪事(第3节)
-
第2章 20世纪60年代法国纪事(第4节)
旧体制的残喘 法国的家长式管理文化几个世纪来好像没什么改变,组织生活的主导心态依然是等级...
-
第2章 20世纪60年代法国纪事(第5节)
日常生活革命 本节讲述消费资本主义文化如何侵入和改变了私人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