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却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继续革命”道路。“大跃进”失败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承认有错误,但他把乱象主要归昝于阶级斗争。毛泽东允许并亲自组织了有限度的退却,但对刘少奇等人全面调整政策十分不满…似乎感受到一种“复辟资本主义”的全面危险,而主要危险来自党内。毛泽东的注意力从经济领域回到政治思想领域,重提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美对抗无丝亳缓和迹象,中苏同盟走向彻底分裂…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 引自 第四章发动继续革命 陈云在上海老家听到的牢骚就更加尖锐了,农民说:“蒋介石手下受难,还吃干饭;毛主席手下享福,却要吃粥。”陈云动情地说:“农民没有粮食吃呀!中国的农民真好,饿死人不想起来造反。”…相比较而言,毛泽东本人仍然只听汇报,并没有这种切骨的感受。 1958年…刘少奇首次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看法… 引自 一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1962年上半年,奉毛泽东之命,率领一个中央调査组到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做调查,听到农民强烈要求包产到户的呼声,触动很深,他对工作队的人说:“饥饿比资本主义更可怕!”流露出同情包产到户的情绪。 毛泽东不是不知道农民要搞包产到户,但他绝不允许冲垮集体化的防堤。 引自 一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 20世纪60年代…中共指斥苏共为“修正主义”,苏共指斥中共为“教条主义”,双方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统性而斗争。20多年后,邓小平在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说,当年论战“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引自 二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毛泽东对于中国出不出修正主义,给出了近乎宿命的结论:不注意会出,注意也会出,而且已经出了。 引自 二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官僚主义的根源不只在工资等级制,更是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派生出来的弊端。
毛泽东的解决之道不是改革体制,而是每隔几年进行一次整风,办法是发动群众整干部。用不断“翻烧饼”的办法,防止官僚化和利益集团板结化,不能说没有震慑之效,却以巨大社会创痛为代价。”
毛泽东的晚年,“赫鲁晓夫阴影”挥之不去。1965年,他反复讲的一个主题是“中央出修正主义怎么办”?王任重日记记载,毛泽东在10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插话说:“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怎么交代?你给我留个修正主义巴,我不干!”1966年5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谢胡时说:“我们这批人一死,修正主义很可能起来。”“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引自 二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毛泽东历来相信,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也必须改造;只有改造才能培养出“新人”,只有“新人”オ能建设新社会。而人性改造一要经受体力劳动的净化,二要经受阶级斗争的炼狱。 引自 二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每当党内出现意见分歧,毛泽东总是把题提到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高度… 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由来已久。一般把林彪、康生视为造神运动的魁首,这不错,但更应把个人崇拜看成一种政治文化生态,所有人包括刘少奇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引自 三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红卫兵一代”都是1949年前后出生,“长在红旗下”,接受革命教育。1957年以后,尤其是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以后,一系列阶级斗争、反修防修的运动、教育和與论,给青年一代打下了深刻烙印,塑造出这一代人的整体精神特质。如对领袖的无条件忠诚,强烈的阶级斗争观念和阶级仇恨意识,崇尚激进变革和革命暴力,希望效仿前辈干一番大事,争当革命事业接班人等。中学生年少无知,青春躁动,最容易被动员起来充当“文革”的急先锋。 引自 三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允许自由结社是有限度的。群众组织可以冲击各级党政机关,造各级领导干部的反,但绝不允许反对整个共产党,反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绝不允许反对毛泽东及其“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人。 引自 三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文革”前的外部环境和社会体制也赋予了群众动员的条件。经验证明,封闭的国度是激进思潮和个人崇拜生长最适宜的土壤。而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体制,使政治上的竞争成为向上流动唯一可能的途径,因而政治运动从来不缺乏积极分子,历次运动都造就了大批运动积极分子。当然,通群众卷入运动并非都经过理性计算,群众为寻求社会承认和团体保护,摆脱恐惧、孤独、被抛弃、被歧视等心理需求,都会转化为参与群众组织的冲动。对青春躁动的学生来说,文化大革命类似一个狂欢节。停课闹革命、围观批斗、仪式化活动、冲出校园“破四旧”、全国大串连等,本身就是释放过盛激情的快事。到各地大串连的红卫兵,怀有明确政治理想的并不在多数。免费旅游,见世面,何乐而不为? 引自 三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一般认为,林彪事件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其实,“文革”的破产,是一连串事件的结果。所谓“破产”就是资不抵债。一场以理想主义为标榜的政治运动,异化为普遍的暴力、持续的派斗和的诡谲党内权争,“文革”的正当性由此而丧失殆尽。 引自 四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 毛、林冲突以这样的方式结東,这是毛泽东所愿意看到的吗?林彪事伴后,毛泽东大病一场,身体从此一蹶不振,可见对其打击之大。林彪事件在党内及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撼。笔者亲见,当年干部们听到传达,如晴天露雳,个个惊恐万状,面如土色。人们不敢相信,“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怎么会阴谋杀害毛主席?写进党章的的人怎么会叛逃敌国?洞察一切的毛泽东怎么没有识别林彪呢?…重创了毛泽东个人崇拜。 《五七一工程纪要》固然可以“坐实”林彪集团的阴谋,然而其中对毛泽东的尖锐抨击,对社会问题的赤裸揭露,在文化大革命的信仰体系上撕开了一个缺口,催生了人们的思想觉醒。 《五七ー工程纪要》写道:“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毛已经走向反面,“成了当代的秦始皇”… 引自 四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 毛对邓整顿秩序、恢复经济是寄予希望的,给予了很大支持。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触动一个底线,就是不能引向否定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一面支持邓小平搞整顿,一面授意张春桥、姚文元写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文章,含有约束邓的用意。 引自 五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 1976年清明节前后,借悼念周恩来的机会,北京市民云集在天安门广场,形成了巨大的抗议浪潮…表面看是发泄对“四人帮”限制人们悼念周恩来的愤怒,其背后是指向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参加抗议的主力大多是青年工人和知识分子。他们亲身经历了“文革”的全过程,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开始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引自 五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 (草稿保存到10.10豆瓣读书恢复正常,终于可以提交了…
7447人阅读
PAINTwith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
真正帮助高层取得共识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一方面,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
-
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
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引发毛泽东等领导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道路的思考,并在...
-
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