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传的读后感
carryman (闲暇的时候多读点书)
读过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传的读后感
刚刚花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觉得还不错。这段时间以来,我时常感到莫名的浮躁和焦虑,虽然自己的工作在别人看来已经挺好了,但那种烦躁,胸焖的感觉一直氤氲在心,让我整夜整夜失眠,常常凌晨2点钟才能入睡。 为了把丢掉许久的习惯捡起来,也为了强迫自己重新养成正确的生活规律,就强制自己安静下来读书,想想能不能从《富兰克林自传》里面找到能激励自己的精神意志。
大量的“input”
我时常感觉到生活或者事业上的烦恼,可能正如杨绛所说,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在看了很多自传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的历史名人,或者杰出贡献者在他们年少时间都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本杰明富兰克林亦是如此。嗜书如命似乎是这一类人的共同的特点,神学、自传、科学的书几乎都有涉及。我之前看到过有一个这样提升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看做一台电脑,大量“input”,也就是阅读,当你阅读的多了,自然很多道理就明白了。但“书中自有黄金屋”“富有诗书气自华”这几句话都快说烂了,却很少有人能实践下去(也包括我)。所以在网上看到湖北的一个农民工在东莞一图书馆的寄语特别让我感动,“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相忘”。读书读的多,肯定是有好处的,道理大家都懂,就是做不到!
文字上的output
一直以来,我认为“沟通”“表达”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从我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以来一直在着重提高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也因此在早期,自己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得到了很多好处,在一些人生关键点上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对这两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之前常常把“沟通”与“表达”局限于口头上。差点忘记了与之同等重要的方式是在于书面上的。大量写作在纸上也是一种与你的读者沟通的表达方式,就如同在体制内写材料或者报告,也是与上级沟通的方式,可惜的是去年一年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Input大量东西进入电脑,电脑也要output,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鉴于富兰克林的大量的阅读,因此在他当印刷工学徒时期(15岁),就能输出被广泛传播的散文。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这一项技能越发的娴熟。从1732年的《穷理查智慧书》到1746年《平凡真理》,以及在后面修订著名的《独立宣言》。有时候我会在想,语言的沟通总会一天天的被淡忘,而文字的沟通表达却会久远的流传下去,更长,更广泛,当然文字的沟通似乎更难。
关于台账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到过富兰克林对台账如此重视,之前我被借调到省级机关,在工作中就遇到一位领导,对台账要求非常之严格,哪怕标点的字体不一致,都要求我立即修改掉,起初我对此觉得是小题大做,很不以为意。本杰明却对此高度评价“...假如能够做到这个地步,那么一个人的品德就成为他最有力的推荐书,能够替他谋得新的职位和招揽跟多的生意”。我想以后也应该多重视重视这个问题。
读了一遍本杰明的自传,其实还对其中的很多有感受,比如“13种品德”“凡不正当者即为无用之物”以及其他的小细节。希望在把这段收获消化后,再重新感悟一番。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