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乡下——中国社会的基层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多数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不同于美国农民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聚村而居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① 每家所耕的面积小,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② 需要水利等公共设施,有合作的需要。 ③ 为了安全,人多容易保卫。 ④ 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熟人”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引自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空间阻隔)
“知识”和“智力”的差别,“知识”是经验性的,“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乡土社会中,文字并不是信息传递最为有效的手段。(文字的“间接接触性”) 象征——首先得有共同的认知基础。语言不是个人的,是社会的。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e.g.无言胜似有言。 引自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时间阻隔)
今昔之隔: 学的方法是“习”,也就是反复地做。 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借助了“记忆”的作用。 经验——记忆——象征(“词”) 世代之隔: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语言——文字,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 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引自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西洋的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团体格局 中国乡土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推己及人的己,克己就是修身。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了差序格局的中心。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 引自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 “仁”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 乡土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呢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引自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家”的性质。 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要扩大。家必须是绵续的。 而西方,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家庭的内容是单一的。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到了社群中。 引自 家族 男女有别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了练习,已经相当固定的话,多少可说成为自动时,就不会发生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带着强烈的感情。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文化模式: ① 阿波罗式:西方古典的精神,宇宙有一个完善的秩序,人不过是去接受它,维持它。 ② 浮士德式: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前途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 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引自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人治和法治的差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引自 礼治秩序 无讼
乡土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 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 引自 无讼 无为政治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乙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能超过它的消费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诱甲团体来征服它。 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剩余价值,侵略性由此体现。 封建皇权下,能支配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农业的剩余随着人口增加而日减,和平又给了人口增加的机会。养到了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 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 引自 无为政治 长老政治
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 长老权力(教化权力):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 引自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世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也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引自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 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 社会结构像文化的其他部分一般,是人造出来的,是用来从环境里取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 时势权力:文化英雄 儒家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传统自身慢慢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这种社会就不需要“革命”了。 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因而发生的是“宣传战”,为了争取人民的跟从。 引自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人类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经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 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了“需要”也就是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的行为是有动机的: ① 可以控制——意志 ② 取舍之间有所根据——欲望 欲望引导出来的行为常常和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e.g.天下找不到有维持人类种族的欲望的人,找女朋友时不会想着这种书本上的问题。 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姓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亚当·斯密说,“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整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的。 我常觉得把“生存”作为人类最终的价值是不太确切的,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 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发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上文所称的时势权力。 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不必计划。 引自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门学科。 孔德早已指出,宇宙现象的级层,凡是在上级的必然以下级为基础,因之也可以用下级来“解释”上级。 社会现象取决于其他现象。 偏见的形成是执一废百的结果。 “总和”:“总”是把各边缘加起来,“和”是调解偏见。 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的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格式”的概念。 引自 后记
153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