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忠”的观念强化与扩展:社会与思想层面的互动
在安史之乱平定前后,士大夫阶层中依然笼罩着对“贰臣”的同情与回护,并无反躬自省的意识,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思想的风向才真正开始发生变化。 “忠”这一观念的产生自然可以追溯至战国以前,但在何时才成为规范臣子行为的唯一准则,进而推动皇权的绝对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安史之乱后的舆论反应来看,尽管唐代国家一统、皇权伸张,但魏晋以降士大夫“先家后国”的传统余响尤在,玄宗重视公卿子弟,多与名臣家族联姻,朝廷中依旧晕染“贵族”的色彩。但随着安史之乱的冲击,玄宗时代官僚集团的瓦解,新一代士人的登场所导致中唐以降思想文化上的种种变化,实为国史上的一大变局,学界讨论尤多。宋代之后“忠”从一种普遍的观念渐渐上升为规制士大夫行为的绝对道德律令,“师败将奔,去之可也”的智免之举已变得不可宽恕,以身殉城则成了臣子的义务。易代之际的任何“失节”的言行,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详加审视、为士人贏取身前身后名的关键。 但仍需指出的是,尽管“忠”的观念在此之后得到了强化与扩展,但士大夫在具体行动中依然存有犹疑与权衡,即使如文天祥这样的忠臣模,亦不例外。清军入关之后,本人坚守气节,遗民不仕,但允许子孙应举做官者更比比皆是,可知土人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在整个历史时期都依旧存在。而我们在关注士大夫新面貌形成的同时,亦需要注意到中唐之后“国事既毕,家道乃行”这一自觉产生背后的皇权膨胀阴影。 引自 五、 “忠”的观念强化与扩展:社会与思想层面的互动
60人阅读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四、严复的死亡与哀荣
唐代士人仕宦显达之后,大都有迁居、迁葬于两京的习惯,学者一般将这一现象称为唐代士族的中...
-
五、 “忠”的观念强化与扩展:社会与思想层面的互动
这种观念的落差当然可以从唐宋间思想文化上的变化加以索解,特别是中唐以后随着新《春秋》学...
-
五、 “忠”的观念强化与扩展:社会与思想层面的互动
-
五、 “忠”的观念强化与扩展:社会与思想层面的互动
唐代仍保有身份制社会的遗泽,门荫依然是官僚家族维系的重要保障,因此仕宦仍与门第有关。宋...
-
四、余论
在安禄山叛乱后,唐代官方文献及稍后编纂的实录、国史中已固定地将安史称为“逆胡”,这一蔑...
> 查看全部3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