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今天,都是余下生命的第一天
゜静 (单纯,可爱,不切实际)
读过 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
你所遗漏的当下,是殁去之人奢望的未来;你所挥霍的现在,是明天你覆水难收的曾经。 纪录片《生生不息》里,几位拥有濒死经验的人,醒来后,对于脑海中那段起死回生的过程,感受竟然大同小异:灵魂出体、见到耀眼的光芒、超越物质引力的迅移、光组成的隧道、全息形式的回放的自我历史,以及已过世亲人的迎接……最重要的是,经过这番“死去活来”的经验后,他们均有一种超越过往所有感受的幸福,也就是说,相对于当下的“生”,他们宁愿选择“死”。 为什么会更愿意选择死?因为对于死亡,生存是美好的:强壮时的生存,年少时的生存,那些爱我们和我们曾有的美好时光,却已经离开的生存……但是最好的已经走过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荒芜。荒芜夺取了生命的精髓,以至于我们生不如死,更何况,据说停止呼吸就意味着时光可以倒流,回到最初,这无疑是那些绝望的人选择幸福最好的良方。 看《天蓝色的彼岸》时,我陷入了一种悲观的意识。我想即使小男孩在幽灵的带领下尝遍一百种生活,也无法换回年少的生命。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否会得到父母或者身边环境带给他的关于死亡的启蒙。得到爱或其他知识的启蒙很重要也很容易。但死亡是大智慧,并且通常是禁忌的话题。但无论如何,让一个深谙世事的孩子了解死亡都是一件有利于成长的事,等他长大后,他会明白健康的难得以及时光的匆匆,会变得温柔而有力量。 死亡同样使我想起一种传奇的生物:蜉蝣。它体形微小而柔软,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悲剧——只能存活二十四小时。 绝大多数的蜉蝣从跃出水面飞起的那一刻,它们的生命便仅仅剩下几个小时了。它们非常珍惜余下的时光,所以,它们一旦从水面跃出后便振翅舞动着,以求寻找自己的爱恋,一旦相遇,它们就会匆匆地入洞房,然后还没来得及问对方姓氏名谁,芳龄几何,还没说山盟海誓,就一起赴黄泉了。 一只雌蜉蝣可以产下一万枚卵左右,等它们的卵落在水面上达两周后,才能变成幼虫。接着大约又需要一年的时间,最后再来几次几十次痛苦的蜕化,才能真正脱胎换骨,成为蜉蝣。但此时它们的消化器官已退化,无法进食,它们留住最后一口气寻找爱情,完成使命后,一同殉情。 生存短暂的浮游,毅然是这世界上最懂得珍惜时光的生物。死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去了,还剩下一大堆未完成的使命,那一定是走向黄泉的灵魂无法释怀的遗憾。 今天之所以不同于昨天,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昨天的醒悟,以及昨天的锻造,我们才成长到这一步,才有资格拥有当下。而时光摊躺在我们每个人手中,被用力地抓住还会不经意地从指缝溜走,更何况摊开,任由其四散开来? 上天忙着在塑造那些懂得如何去爱的人,每一个今天,都是余下生命的第一天,谈何来不及?谈何不珍惜?
今天之所以不同于昨天,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昨天的醒悟,以及昨天的锻造,我们才成长到这一步,才有资格拥有当下。而时光摊躺在我们每个人手中,被用力地抓住还会不经意地从指缝溜走,更何况摊开,任由其四散开来?你所遗漏的当下,是殁去之人奢望的未来;你所挥霍的现在,是明天你覆水难收的曾经!
゜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不务虚名,安守本心
好名者与好干者,一字之别,相差千里。一种是活在名声的光环下,做不了自己,苟延残喘;一种...
-
真正的自由是心性与经济的独立
两个道理每个人都该懂:一是没有什么能靠得住,有时连自己的双眼都靠不住;二是你必须找到自...
-
每一个今天,都是余下生命的第一天
-
开始,幸福很简单;末了,简单很幸福
人这一生五十岁之前应该做加法,五十岁之后就该做减法。前者越加越丰满,后者越减越苗条。总...
-
苦是生活,苦中作乐才是人生
无常来到跟前,有人觉得是莫大的伤害,有人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有人闭目塞听,无知觉。对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